首页 >出版文学> 神会语录>第3章

第3章

第十五卷云:佛性者,无得无生,何以故?非色非不
色,不长不短,不高不下,不生不灭故,以不生灭故,得称为常。以常故,得称为本。第十九云:如暗中有七宝,人亦不知所,为暗不见。智
者之人,胡适本智者作有智。然有明灯,持往照燎,悉得见之。是人见此七宝,终言今有,佛性亦非今始有,以烦恼暗故不见。谓言本无今有
,亦如盲人,不见日月,得值良医疗之,即便得见,谓言日月本无今有。以盲故不见,日月本自有之。第廿五云:一切众生,未来之世,定得
阿耨菩提,是名佛性。一切众生,现在具有烦恼诸结,是故不见,谓言本无。又第十九云;有佛无佛,性相常住,以诸众生烦恼覆故,不见涅
盘,便谓为无。当知涅盘,是常住法,非本无今有。佛性者,非荫界入,非本无今有,非已有还无。从善因缘,众生得见佛性,以得见佛性故
,当知本自有知。问:既言本自有之,何不自见,要藉因缘?答:犹如地下有水,若不施功掘凿,终不能得。亦如摩尼之宝,若不磨冶,冶当
作治。终不明净,以不明净故,谓言非宝。《涅盘经》云:一切众生,不因诸佛菩萨善知识方便指授,终不能得。若自见者,无有是处。以不
见故,谓言本无佛性。佛性者,非本无今有也。
2.
真法师问:云何是常义?答:无常是常义。又问:今问常义,何故答无常是常义?答:因有无常,而始说常;若无无常,亦无常义。以是
义故,得称为常。何以故?譬如长因短生,短因长立。若其无长,短亦不立。事既故。义亦何殊?又法性体不可得,是常义。又虚空亦是常义。答:虚空以无大小亦无中边,是故称为常义。谓法性体不可得,是有。能见不可得体,湛然常寂,是为常义。若准有无而沦,则如是。若约
法性体中,亦不无于有。恒沙功德,本自具足,此是常义。又不大不小,是常义。谓虚空无大,不可言其大;虚空无小。不可言其小,令言大
者,小家之大,今言其小者,乃是大家之小。此者于未了人,则以常无常而论。若约法性理,亦无常,亦无无常,以无无常故,得称为常。
3.
户部尚书王赵公,以偈问三车义。问曰:宅中无三车,露地唯得一,不知何所用,而说此三车?答曰:三车在门外,说即在宅中。诸子闻
说时,已得三车讫。今者在门外,先是乘车出。又问:宅中既得车,出外何须索?答:诸弟子虽得讫,不知车是车,既不自证知,所以门外索。又问曰:何处有人得道果,岂不自知乎?答:下文自证,所得功德,仍不自觉知,以此。问:诸子不自知,容可门外索。父应知子得,何须
更与车?答曰:诸子不自知,所以门外索。长者今与车,还是先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