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伤寒论>第8章

第8章

十五日得一气。于四时之中。一时有六气。四六名为二十四气。然气候亦有应至仍不至。或有未应至而至者。或有至而太过者。皆成病气也。但天地动静。阴阳鼓撃者。各正一气耳。是以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是故冬至之后。一阳爻升。一阴爻降也。夏至之后。一阳气下。一阴气上也。斯则冬夏二至。阴阳合也。春秋二分。阴阳离也。阴阳交易。人变病焉。此君子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天地之刚柔也。小人触冒。必婴暴疹。须知毒烈之气。留在何经。而发何病。详而取之。是以春伤于风。夏必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病疟。秋伤于湿。冬必欬嗽。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此必然之道。可不审明之。
伤寒之病。逐日浅深。以施方治。今世人伤寒。或始不早治。或治不对病。或日数久淹。困乃告医。医人又不依次第而治之。则不中病。皆宜临时消息制方。无不效也。今捜采仲景旧论。録其证候诊脉声色。对病眞方。有神验者。拟防世急也。
又土地温凉。高下不同。物性刚柔。飡居亦异。是故黄帝兴四方之问。岐伯举四治之能。以训后贤。开其未悟者。临病之工。宜须两审也。
凡伤于寒。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若两感于寒而病者。必死。
尺寸倶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
尺寸倶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夹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
尺寸倶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三四日发。以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此三经皆受病。未入于府者。可汗而已。
尺寸倶沈细者。太阴受病也。当四五日发。以其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尺寸倶沈者。少阴受病也。当五六日发。以其脉贯肾络于肺。繋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渇。
尺寸倶微缓者。厥阴受病也。当六七日发。以其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嚢缩。此三经皆受病。已入于府。可下而已。
若两感于寒者。一日太阳受之。即与少阴倶病。则头痛口干。烦满而渇。二日阳明受之。即与太阴倶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讝语。三日少阳受之。即与厥阴倶病。则耳聋嚢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者。六日死。若三阴三阳。五藏六府。皆受病。则荣卫不行。藏府不通。则死矣。
其不两感于寒。更不传经。不加异气者。至七日太阳病衰。头痛少愈也。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歇也。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也。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渇止舌干。已而嚔也。十二日厥阴病衰。嚢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人精神爽慧也。
若过十三日以上不间。寸尺陷者。大危。
若更感异气。变为他病者。当依后坏病证而治之。若脉阴阳倶盛。重感于寒者。变成温疟。阳脉浮滑。阴脉濡弱者。更遇于风。变为风温。阳脉洪数。阴脉实大者。更遇温热。变为温毒。温毒为病最重也。阳脉濡弱。阴脉弦紧者。更遇温气。变为温疫。以此冬伤于寒。发为温病。脉之变证。方治如说。
凡人有疾。不时即治。隐忍冀差。以成痼疾。小儿女子。益以滋甚。时气不和。便当早言。寻其邪由。及在腠理。以时治之。罕有不愈者。患人忍之。数日乃说。邪气入藏。则难可制。此为家有患。备虑之要。凡作汤药。不可避晨夜。觉病须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晩。则易愈矣。如或差迟。病即传变。虽欲除治。必难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