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阴病六七日,腹胀满,不大便,急下之,大承气汤。
腹满痛者,脾不胜水,水与气搏皮肉之间,肠中漉漉有声,小半夏茯苓汤加桂枝。
下利腹满,身疼痛,先温其里,四逆汤;后攻其表,桂枝汤。
发汗后腹满,当温,浓朴半夏生姜人参汤。吐后腹满,当下,少与调胃承气汤。
下后腹满,宜栀子浓朴汤。腹胀满者,阴阳不和,桔梗半夏汤。
腹痛
邪气入里,与正气相搏,则为腹痛。盖阳邪传里而痛者,其痛不常,当以辛温之剂和之。阴寒在内而痛者,则痛无休时,欲作利也,当以热剂温之。有燥屎宿食为痛者,则烦而不大便,腹满而痛也,则后用下。经曰:诸痛为实,痛随利减。此皆为里证,而所治各不同矣,又当随证施治。
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不趣小腹者,此欲自利也,四逆汤。
少阴腹痛、四逆,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泻利下重,并四逆散。
下利清谷,脉微欲绝,通脉四逆汤;腹痛,小便不利,真武汤。
胸中热,胃中有邪气,腹痛,欲呕吐者,黄连汤。
大便实痛者,关脉实,腹满不大便,桂枝加大黄汤、大小承气汤选用之。
小腹满
小腹满者,脐下满是也。若胸满,心下满,腹满,皆为邪气而非物。今小腹满,皆为有物而非气。小便利者,则为蓄血之形。小便不利者,乃是溺涩之证。渗利之剂,宜分两途。
经曰:病患素有痞气,连在脐旁,痛引小腹,入阴筋者,名脏结也,死。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小便急结,桃仁承气汤。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在,脉微沉,不结胸,发狂,小腹硬满,小便自利,抵当汤。
太阳病,目黄,脉沉结,小腹硬,小便不利者,五苓散。
阴阳易,小腹痛,烧散。
病者手足厥冷,真武汤;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宜灸关元穴。
呕吐
呕者,声物俱出者也。吐者,无声而但出物者也。故仲景复言干以别之,则呕为有物明矣。干,犹空也,但空呕而无所出耳。然呕吐俱有物出,较之轻重,则呕甚于吐。盖表邪传里,里气上逆,故呕吐而水谷不下也。有胃热,脉弦数,口舌烦渴。有胃寒,脉弦迟,逆冷不食,小便利。有水气,先渴后呕,膈间怔忡。有脓血,喉中腥,奔逆上冲,不须治之,呕脓尽自愈。是四者,不可不辩。大抵邪半在表,半在里,则多呕吐。及其里热而呕吐者,亦有之。
故经曰: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为其气逆未收敛为实也。设或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惟热而见厥者,难治,以其虚寒甚也。
太阳少阳合病,自利而呕,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太阳阳明合病,当自利;若不利,但呕,葛根加半夏汤。
伤寒,胸中热,胃中有邪气,腹痛,气逆欲呕吐者,黄连汤。
太阳病,发热汗出,心下烦郁,痞硬不利,呕吐,大柴胡汤。
三阳发热而呕逆,小柴胡汤,呕而渴者,猪苓汤、五苓散。
先呕后渴,此为欲解,宜与水解。先渴后呕而水停心下,赤茯苓汤。
少阴病,又吐,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小便色白,四逆汤加生姜。
少气,或咳或悸,身痛自利,真武汤去附子,加生姜。膈上寒饮,干呕,吐涎沫,四逆汤。
若吐利,手足厥冷,烦躁甚者,吴茱萸汤。
第50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