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伤寒类方>第12章

第12章

柴胡汤类柴胡桂枝干姜汤(五)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黄芩(三两)、干姜牡蛎(熬)、甘草(炙,各二两)、栝蒌根(四两)、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邪气已深,一时不能即出,如蒸蒸而振,发热汗出而解之类。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一误再误。胸胁满,用牡蛎。微结,小便不利,渴,以上皆少阳症。渴,故用栝蒌。而不呕,故去半夏生姜。但头汗出,阳气上越用牡蛎。往来寒热,用柴芩。心下烦者,黄芩、牡蛎。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柴胡汤类柴胡加芒硝汤(六)柴胡汤原方,加芒硝,分两各不同。
柴胡(二两十六铢)、黄芩甘草(炙)、人参生姜(切,各一两)、半夏(二十铢)、大枣(四枚,擘)、芒硝(二两)、上八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渣,纳芒硝,更煮微沸,分温再服,不解更作。不解,不大便也。
此药剂之最轻者,以今秤计之,约二两,分二服,则一服,止一两耳。
按:大柴胡汤,加大黄、枳实,乃合用小承气也;此加芒硝,乃合用调胃承气也。皆少阳阳明同治之方。
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本草》:芒硝治六腑积聚。因其利而复下之,所谓通因通用之法也,潮热而利,则邪不停结,故较之大柴胡症,用药稍轻。

栀子汤类栀子豉汤(一)栀子(十四枚,擘)、香豉(四合,绵裹)、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纳豉,煮取升半,去渣,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此剂分两最小,凡治上焦之药皆然。
发汗吐下后,诸法俱用,未必皆误,而正气已伤矣。虚烦不得眠,虚为正气虚,烦为邪气扰。发汗吐下,实邪虽去,而其余邪,因正气不充,留于上焦,故阳气扰动而不得眠也。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反复颠倒,身不得宁也;心中懊,心不得安也。栀子豉汤吐之。此非汗下之所能除者,吐之而痰涎结气,无不出矣。
按:汗、吐、下之后,而邪未尽,则不在经而在肺胃之间,为有形之物,故必吐而出之,反复颠倒,心中懊。摩写病状,何等详切,凡医者之于病患,必事事体贴,如若身受之,而后用药无误。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烦热且窒,较前虚烦等象为稍实。栀子豉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误治。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外内之邪,俱未解,结痛更甚于窒矣。栀子豉汤主之。按:胸中窒,结痛,何以下用小陷胸?盖小陷胸症,乃心下痛,胸中在心之上,故不得用陷胸。何以不用泻心诸法?盖泻心症乃心下痞,痞为无形,痛为有象,故不得用泻心。古人治病,非但内外不失厘毫,即上下亦不逾分寸也。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胸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以上皆阳明本症,非因误治而得者。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汗多阳虚。若加烧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即前以火逼汗,亡阳惊狂之意。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以前因用三法,未必合度,故病不解,各有现症如此。舌上苔者,此句乃要诀,舌上有白苔,则胸中有物,而可用吐法。否则,邪尚未结,恐无物可吐也。栀子豉汤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