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钞《列仙传》二卷古钞本
此册余得之小岛学古家,与沈汾《续仙传》同装为一册。有养安院藏书印。首题列仙传卷上,次行题汉光禄大夫刘向撰.每半叶十一行,行二十字。相其格式,与日本他钞本不同,当是从宋刻出也。是书《汉志》不着录,陈振孙谓非西汉人文字,诚然。黄伯思疑为东京人之所作。《提要》据葛洪《神仙传序》,称此书为向作。《抱朴子》亦云然。则晋时已有其本,不第《隋志》着录也。《提要》又据其总赞引《孝经援神契》、《蜎子传》称《琴心》三篇,《老子传》称作《道德经》上、下二篇,均与《汉志》不合。余谓不特此数端也。按《世说新语》注引《列仙传序》:历观百家之中,以相检验得仙者,百四十六人,其七十四人已在佛经,故撰得七十四人,可以多闻博识者遐观焉。各本皆脱此序。然称七十四人在佛经,此岂西汉人口吻?又《文宾传》太邱乡人也,前汉无太邱乡,后汉属沛国。《木羽传》钜鹿南和平乡人也平字疑衍,前汉南和属广平国,后汉改属钜鹿。又《瑕邱传》宁人也,两汉上谷郡有宁县,魏晋以下省废。据此三证,似为东汉人所作。然又称安期先生为琅琊阜乡人,琅琊无阜乡县,据下文两称阜乡亭,则知非县名。又《骑龙鸣传》,浑亭人也。则并不着郡县名。浑亭无考。又《鸡文传》南郡鄘人也,南郡无鄘县。案南郡有郢、〈若阝〉、〈己阝〉三县,未知是何县之讹。其为方士所托无疑,赞文文义浅近,亦非通人之笔。或疑即《隋志》之郭元祖所撰,恐亦未然。然自魏晋以下,词人据为典要,何可废也?此本以《文选注》、《艺文类聚》、《初学记》、《北堂书钞》、《史记正义》、《太平广记》、《太平御览》等书所引校之,亦多异同,别为《札记》附诸其后。
又按《世说注》云七十二人,李石《续博物志》及《书录解题》并同。葛洪《神仙传》亦云七十馀人.或云七十一人,误。此本只七十人。或以江妃二女为二人,然亦只七十一人。考《御览》三十八引《列仙传》曰:王母者,神人也。人面蓬头发,虎爪豹尾,善啸,穴居,名西王母。在昆仑山中。又三十九引《列仙传》曰:马明生从安期先生受金液神丹方,乃入华阴山中,合金神丹升天也。合此恰当七十二人之数。各本皆脱,附载于此。
《续仙传》三卷古钞本
此本合装于《列仙传》之后,上卷十六人,中卷二一人,下卷八人。首题朝请郎前行溧水令沈汾撰,与俗本题唐溧水令者不同。有自序一篇,称汾生而好道云云。《四库提要》据吴淑《江淮异人录》载有侍御沈汾游戏坐蜕事,疑即其人。以自序证之,当不诬也。序又称中和年兵火之后,焚籍犹缺,似汾为唐人。然下卷载有谭峭,又似已及南唐。疑莫能明也。今以《太平广记》所引凡十人条校之,互有得失。盖《广记》不无传刻之差。此本钞手亦嫌草率,然与俗本天渊矣。
徐干《中论》二卷明嘉靖刊本
此为明弘治壬戌吴县黄纹原刊,嘉靖乙丑青州知府四明杜思重刊。每卷下又题四明薛晨子熙校正.然书中有墨丁数处,当是黄本原刊如是。程荣《汉魏丛书》原于杜刻,亦有空格。唯序文盖□百之一也,原本百上空一字,程本遂紧接盖字。至何允中重刻《广汉魏丛书》,则皆不缺字。《法象篇》夫以□□之困,补崩亡二字。《贵验篇》故偾□则纵多上补极字。《贵言篇》可以发□而步远,补幽字。《艺纪篇》美育□材,补群字。今以《群书治要》校之,知为何氏臆补。《贵验篇》,《治要》作故坟庳则水纵,因知补极字之妄。其他所补,皆不可据矣。近日金山钱氏校刻此书,颇称精审,而亦沿何氏所补之谬。钱氏称以程荣本校,不言程荣本有空格,据何本补字之故。非此本存世,则踪迹不可寻矣。至原书本二十馀篇,晁公武称李献民所见别本尚有《复三年》、《制役》二篇,然曾南丰所据必校录者,亦即此本.则此二篇亡佚已久,唯《群书治要》所录《中论》十二篇,其末二篇的为《复三年》、《制役》二篇之文,此则唐初之本,非此本所可比拟。钱竹汀先生于《治要》尚疑是伪书,抑尝于《治要》所引汉魏诸书对校,知今本脱误如此者甚多,此岂是作伪者所能臆造耶?附记于此。
书新刻《中论》后
文章自六经而下,惟先秦、西汉为近古,其次则及于东汉。余以得桓氏《盐铁论》读之,未尝不叹其辞气之古,论议之妙,至不忍去手。继读徐氏《中论》,其辞气论议,视桓氏无大相远,而余之爱之与《盐铁》同。盖《盐铁》西汉之文,《中论》东汉之文也。二书虽幸存于世,然传录之艰,人不易见。往岁同人徐君刻《盐铁论》中江阴,俾余识之。近黄华卿氏刻《中论》毕工,亦俾一言。余谓好古之士,世未尝无,第所恨者,不得悉窥古人之制作而效法之。而切肆所市,率尔射利之时文,求如二书盖不可得。而今乃得之,岂非学者之幸乎?余也旧学荒落,见古书之行,为之欣跃,而且得掇名其末,其为幸又何如也?华卿名纹,今为吴孙学生。观是举,可以知其为人矣。弘治壬戌六月之望前进士姑苏都穆书。
七
《墨子》六卷万历辛巳书坊刊本
按隋、唐《志》以下,《墨子》皆十五卷,陈振孙宋潜溪所见则仅三卷,盖南渡后所合并。然考明《道藏》本及嘉靖壬子芝城铜活字蓝阳本皆仍十五卷,此本又并为六卷,盖书估之所为。卷首签题鹿门校刻《墨子全编》,上层有书林童思泉识语,称得宋本,请茅鹿门雠校.首有万历辛巳茅坤序,称别驾唐公得《墨子》原本,将归而梓之云云。然则鹿门第为唐公作序,并未与校雠之役,其并为六卷者,特书贾之所为。然五十三篇皆备,不似他本之缺《经上》、《经下》及《备城门》篇,其中文字异同,多与《道藏》本合,然则谓此本根源于宋椠,良不诬也。唯其中古字、古言,多为书估所改,如丌本古其字,书估不识此字,皆改为亦字,可笑之甚,鹿门虽陋,恐不至此。
第33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