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人生幸福论(下)>第43章
①社会主义社会的主体是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他们是占有和享用社会财富的主人。
所以,社会幸福归根到底就是人民的生活需得到满足,它体现了亿万人的幸福感受的共同点。这样,个人幸福的含义与幸福本身的含义便趋于一致。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的中心任务,就是要搞好现代化建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和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就是使人民获得更大的幸福,社会幸福和个人幸福从根本上统一起来、一致起来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是统一的。因此,凡是共产主义先进分子、党和国家的工作人员,都应当自觉地为人民的利益和幸福而奋斗,为人民造福,为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事业作出积极贡献。正如普列汉诺夫所说,对一个觉悟的共产主义战士来说,道德的基础不是对个人幸福的追求,而是对整体幸福,即对部落、民族、阶级、人类的幸福的追求。毛泽东同志认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追求幸福的渴望更①《毛泽东着作选读》下册,第767页。
为强烈,幸福已走进人们开放的心灵,成为一种重新激活与升腾起来的时代观念。
经济条件虽然幸福具有丰富的内涵,具有多重内容,然而从根本上说,幸福的实现必须依赖于经济条件。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①谁都知道,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在阶级社会,人又总是属于一定阶级的。阶级所处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对人的观念具有直接的影响。幸福这种理想和境界,人的幸福观乃是人生观的每一个方面,都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它与其它的意识形态一样,只能是一定经济基础的产物,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着它的发展形态,随着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人们所追求的幸福因意识形态和经济条件的不同而千差万别。在奴隶社会,占有财产和奴隶的奴隶主独享幸福;无人身自由、没有经济独立权的奴隶几乎没有任何幸福可言。
在封建社会,人们的幸福往往建立在土地和财产的大量拥有上。在我国封建社会,有人公然宣称:“何以孝悌为,财多而光荣。”
②在这个财多就光荣的社会里,人们把幸福的追求等同于对财产的渴慕。同时,人们萌发了“多子多福”的观念,把子女的数量等同于占有财产的数量,认为家或家庭之中子女人数愈多,就愈能获得财富,获得幸福。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充分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完全变成了商品交换关系。反映在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2页。
②《史记。贡禹列传》。
道德理想上,金钱第一和唯利是图就成为人们的道德规范,人们的幸福更是常由资产的多少来衡量的。
在社会主义社会,公有制经济的建立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同志式的互助合作关系,个人幸福的内涵与社会幸福的内涵是一致的。
因此,只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使国民经济迅猛地发展,才能使广大人民的幸福更快、更充分地实现。只有在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全社会共同富裕的前提下,才能实现人民的真正幸福。
当然,历史上许多优秀人物,特别是许多科学家也把财产视作粪土,他们追求更高尚的精神幸福。居里夫人终生拒绝财富,对金钱十分鄙视。当她在令人难以想象的极端艰苦条件下炼出十分之一克镭后,人们已经认识到镭的巨大用途,美国一些想创办镭工业的人向居里夫妇询问炼镭工艺。尽管居里夫妇当时生活还十分困难,但他们并没有陷入获取巨额利益的旋涡中,去申请专利,而是毫无保留地公开了炼镭的技术,在贫苦与财富之间作了毅然的永久的选择。领到诺贝尔奖金后,他们用它购买公债,分赠亲友,资助穷学生。当美国人民要向居里夫人赠送价值10万美元的1公分镭时,她坚持要在文件上写明,这镭永远属于科学,不归她个人,也不能在她死后成为她女儿的财产。
直至律师办完法律手续,她才签字。
难怪爱因斯坦如此敬佩地评价居里夫人:“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就对人类已经作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远超过通常认为的那样。“①爱因斯坦对自己也是如此要求:“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的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人们所努力追求的庸俗目标——财产、虚荣、奢侈的生活——我总觉得都是可鄙的。”
②文化条件人类文化的增进和发展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杠杆之一,也是增进幸福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愚昧从来没有给人们带来幸福;幸福的根源在于知识;知识会使精神和物质的贫薄的原野变成肥沃的土地。人们一方面从自己的周围环境、文化程度、自我修养各个方面形成一定的对幸福的理解,另一方面,这种对幸福的理解又成为一切言论行功的指导,推动着人们去追求他们所向往的事业,成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