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去年在马里安巴>第19章
居伦的人民正处于毁灭性的经济危机之中,这10亿美元恰好可以使小城重新振兴,而接受这10亿美元要付出良心上和道义上的代价。这是迪伦马特设置的怪诞的戏剧情境,这情境如同一个试验室,居伦人民将置身其中接受测试,实际上所有观众,连同迪伦马特本人也都将接受测试。作者对此非常清楚,他说:“写这个剧本的人与剧中人并无多大距离,而且他也不敢肯定,他如果处在他们的地位,就一定会另是一番作为。”
面对克莱尔非人道的复仇要求,市长庄严宣告:
“我现在代表居伦城全体公民拒绝接受你的捐赠,我以人类的名义拒绝接受。我们宁愿永远受穷,也决不能让我们的手沾上血迹。(雷鸣般的掌声)。”
居伦人是有正义感的,同任何别的地方的人一样,但穷困的煎熬和巨额金钱的诱惑更有力量,人们逐渐靠赊账来提高生活水平,逐渐习惯了高消费,终于他们对“道德”、“公正”、“原则”和“理想”有了新的认识,他们发现他们一直在宽恕不公正的行为,而忘记了“保护弱者,保护婚姻,保护年青母亲”的信条,他们“误入歧途”,现在要“改邪归正”。于是全体居民在庄严肃穆的宗教气氛中,“以上帝的名义”处死了伊尔。
迪伦马特以不近常情的怪诞情境提请人们注意:在人类历史上,无数以上帝,人类,公正,理想种种高尚名义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是如何产生的。
《物理学家》展示的是更为古怪离奇的情境:物理学家默比乌斯自愿住进了疯人院,为的是“收回我们的知识”,以免人类遭到这种知识的损害。
同住的两个疯子声称他们才是真正的牛顿和爱因斯坦,其实他们是图谋窃取默比乌斯科学发现的间谍。而这些伪装的疯子却在一个真正的疯子——疯人院院长参特博士小姐的掌握之中。参特小姐早已窃取了默比乌斯的研究成果,开设了大批工厂,正在实施她本人统治世界的计划。致命的“知识”落入疯子之手,早已无法收回。
《流星》写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将一生积蓄的百万家私付之一炬,像穷人那样死去。然而死后复生,再死再生。作者也许是要写日常生活中的奇迹,也许是写悲剧人物的不朽,总之是异乎寻常,超乎现实之上。
迪伦马特的戏剧,情境是怪诞的,手法却是传统的。他讲究创新,但对前人留下的艺术经验并不轻易否定,比如由亚里士多德理论衍生而来的三一律,作为艺术规则它早已过时了,无数成功的作品早已有意无意地突破了它的樊篱,但是作为“一种例外,或一个事件,它能一再发生”。如果不把它当作衡量作品的标准,而作为结构方法,那它永远不会过时。《罗慕洛大帝》、《物理学家》和《流星》都是按三一律原则创作的,这三部剧都以结构严谨着称。
迪伦马特的剧作都富于哲理,但绝不以哲理作为直接表现对象。相反,他注重构思的奇特,切入角度的新颖,注重人物形象的刻划,内心活动的揭示,情节线索清晰,对话富于暗示性和潜台词,动作性强,并常以紧张的悬念引观众入戏。
4.贡特·格拉斯格拉斯(1927.10~)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负过伤,当过俘虏,战后在艺术学院学过雕塑和绘画,“四七社”成员。他既写小说,也写诗和剧本,他的诗深受超现实主义和表现主义影响,想象奇特,激情奔放,韵律感很强,有诗集《风信鸡的长处》(1956)和《三角轨道》(1960)等。剧作往往由法国荒诞派戏剧引发灵感。他的主要成就是小说,写有《铁皮鼓》(1959)、《非人的岁月》(1963)、《比目鱼》(1977)、《局部麻醉》(1969)、《蜗牛日记》(1972)、《在特尔格特的聚会》(1979)等数部长篇和中篇小说《猫与鼠》(1961)。
《铁皮鼓》在西德享有盛誉,它的面世被当作文学界一件大事。而在初稿写成时,还是错别字连篇,无法阅读的东西。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自学者”,他的语文基本功很差,而想象力却惊人地发达。他自称从小喜欢说谎,长大后“最喜欢大言不惭地撒谎”,因为“在特定情况下,真情令我感到厌倦”,虚构、杜撰、编讲童话是他一大嗜好。他称自己是心理变态者,“没有变态心理的人,令我感到极不舒畅。凡是感觉自己是正常的人,我都害怕。”
因此在他的小说中充满了非正常的事件和奇思异想。《铁皮鼓》所写的便是一位奇形怪状的侏儒眼里的世界。
小说是由主人公奥斯卡·马采尔拉特对往事的回忆展开叙述的。奥斯卡现年30岁,他因涉嫌谋杀而被关进了疯人院,他写下了“一个有变态心理的人”的生活历程。奥斯卡的外祖母在地里收土豆的时候遇见了一个被官军追赶的男人,高大健壮的外祖母把这个瘦小丑陋的逃犯藏在自己肥大的裙子里救了下来,事后她怀孕了。生下一个结实活泼的女儿——后来便是奥斯卡的妈妈。奥斯卡是心智超常的人,他一出生就停止了精神发育,从3岁起,他决定停止身体发育,以便与龌龊的成人世界保持距离。他让自己从楼上跌下①来,把自己跌成了一个彼德·潘。他得到一只铁皮鼓,这件乐器成了他作为儿童的标志,他以此自娱,抒发情感,也以此恶作剧——他曾躲在主席台下用鼓声搅乱了纳粹集会的仪式。他有一样特殊本领,就是能发出尖锐刺耳的叫声,震碎周围的玻璃,他以此进行抗议,并使自己免受成年人的侵犯。格拉斯赋予奥斯卡的这项特异功能可能直接受到了意大利作家姜尼·罗大里《假话国历险记》(1958)的启发,那里面的主人公小茉莉也以其能“以歌声震碎玻璃”而出名。而小茉莉是天生嗓门大,奥斯卡则在必要时才以声音为武器。
奥斯卡经历了法西斯恶性发展的过程,并在战争期间作为“前线剧团”
的演员在法国演出,战后当过石匠、裸体模特、歌手,后来因灌唱片而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