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苏联、东欧和亚洲仍受到推重,并更多地保持了传统的形式和技巧。在欧美国家,现实主义也在继续发展,但已与传统的现实主义不可同日而语了。法共党员阿拉贡曾不遗余力地提倡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而他本人的小说创作却有明显的超现实主义印记,卢卡契的“伟大现实主义”观点日益现出其保守与狭隘性,加洛蒂认为“没有任何艺术不是现实主义的,也就是说,没有任何艺术不是参考了在其以外并不以其为转移的现实的”。他主张“无边的现实主义”,有将现实主义与文学等同,从而取消现实主义的弊端,但也正好与一个事实相吻合:即现实主义的传统模式已经消解,当今现实主义在哲学基础、美学倾向和艺术形式上均已发生变化,它与现代主义的边界已不甚清楚了。
3.亚非拉文学的民族性与国际化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大多数国家属于第三世界,经济发展长期滞后,文化中的传统因素、民族色彩和地域特点比较突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民族解放、国家独立和经济的发展,文学艺术也在出现新的面貌。战争的结束对德意日等国人民意味着从法西斯统治下解放出来,对欧美发达国家意味着重获和平,而对第三世界国家则在战胜侵略者的喜悦之外还有一层从殖民统治下走上独立自主道路的欢欣鼓舞。这点特别体现在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里。对这些国家来说,当代是个充满希望的新时代。因此在50年代,当西方文学在着力于表现人们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危机时,中国和一些东方国家的文学则显得明朗、单纯而富于朝气。在中国,由于国际关系和政局的变化,文学逐渐自立于世界文学主潮之外,由孤立、封闭而窒息。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文化的逐步开放,文学已有了一个较大的生存空间和国际性背景。
日本由于与西方国家有着相同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意识形态倾向,一直与西方社会保持着紧密联系并处于相近的精神文化氛围中,西方文学思潮和大的动向都会在这里产生反应。加之经济和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的高速发展造成的社会需求,日本文学呈现人才辈出、流派纷呈的局面,其推理小说和科幻小说尤有特点。
非洲和拉美都有着古老的文化,由于近代以来的殖民统治而在经济政治上发展缓慢,而文学事业则与西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个性意识、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当代作家希望自己的文学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从而在当代世界文学中占据一席之地。这种努力已经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从1945至1990年,拉美国家有5位作家获诺贝尔文学奖,而在1986年至1991年短短5年之中,非洲有三位作家获奖。非洲作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正在以崭新的文学显示其独特的魅力。以魔幻现实主义为主的拉美“爆炸文学”,将艺术的主根须深深扎入印地安神话和拉美的神奇现实之中,广泛地、创造性地借鉴吸收西方现代主义诸流派的创作方法和技巧,在感受方式、观察视角和艺术风貌上独树一帜,不单在西班牙拉美地区占据了文学的主流地位,而且在欧洲和北美风行一时,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文学倒流”现象。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文学的崛起,使得欧洲在文学史上的中心地位发生偏移,形成文学上的多元共生局面。
4.多元化的世界文学20世纪文化的一大特征是东西方文化走向的对流现象。日本、中国、朝鲜及东南亚国家先后引进西方话剧,并在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各个领域出现西化现象,而西方人则如获至宝地从梅兰芳的京剧、日本的歌舞伎和印尼的巴厘戏剧寻求创新灵感,从老庄孔孟的哲学中挖掘救世良方。两次世界大战荼毒生灵,摧残人性,却也以残暴的方式在各地区各民族间进行了沟通和联系,交通和信息业的发展使偌大的世界变成了小小的村庄,地球人已越来越处于同呼吸共命运的境地了,因此,非洲、拉丁美洲以至亚洲文学的崛起,各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文学共同构成众声喧哗的局面,已是题中应有之义。
现实主义作为流派,在19世纪占尽风光,至20世纪已是强弩之末。现实主义精神及其美学原则和创作方法仍在顽强地展示其生命力。它受现代主义的诸多先锋派的冲击,铅华退尽,而风骨犹存,正在不断地调整、更新、变换角度、加强深度,打破疆界,丰富手段,随时窥测时机,以图再作狮子吼。现代主义自诞生之日就以创作为旗帜,数十年中,除旧布新,标新立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二次大战之后又自我革命,脱胎换骨,形成后现代主义潮流,并成为主流文学。后现代主义以极端的态度反传统,反艺术,反美学,破坏规范,消解中心,抹杀意义,很容易走进山穷水尽的境地,因此有回归之意,许多极具前卫意识的作家对现实主义的风格已较为心平气和了。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各擅其长,并在互相冲撞、交融中丰富和发展自己,将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雅文学、或曰正统文学与俗文学、或曰大众文学的消长更迭是当代文坛另一景观。商业原则使金钱成了艺术价值的尺度和艺术生产的动力,高度发达的大众传播媒介正逐步从文学家手中夺走知识权力,娱乐业蓬勃发展,而文学则受到冷落;与此同时,适应消费社会的大众文学,诸如侦探小说,武侠小说,言情及色情文学和电视肥皂剧,纪实文学异军突起,成了公众文学餐桌上的家常菜。这个世界性的文学兴趣减退的现象再次将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提到了文学家面前。在适应当代生活和公众趣味上,大众文学有其优势,正统文学如何借鉴?大众文学的即时性、一次性消费特点使它能快速大量地制作并广泛传播,但却形不成艺术积累,如何增强其艺术含量,对此文学界已有足够重视并在进行摸索。雅俗文学间的互相渗透势不可免,会不会雅文学走向消亡,俗文学升格以取代之?未可知也。可以肯定的是,占据未来文学主导地位的,必然是适应当时生活方式和传播方式的文学。
二、法国文学1.概述战后的法国文学,现实主义作为流派已成明日黄花,但作为一种艺术精神,创作态度和方法却依然存在。罗曼·罗兰、巴比塞,戏剧家巴涅尔、马丁·杜伽尔这些活跃于战前的作家仍未放弃现实主义方法,亨利·特罗亚、德吕翁、罗热·瓦扬、弗朗索瓦斯·萨冈等战后崛起的一代作家也都主要是以写实手法为读者中的最大多数讲故事。以雅克·罗朗、罗歇·尼米埃为代表的新古典派,反对萨特的“倾向文学”,作品张扬悲剧性英雄主义,又具有幻灭后的彻悟、挑战性的恣情放任、玩世不恭,其语言纯正,风格古雅,流露出对传统文学的依恋;罗曼·加里、埃尔韦·巴赞、让·多梅松等人则以描绘当代社会生活的巨幅画卷为己任,亨利·特罗亚甚至被誉为“仅次于巴尔扎克”的小说大师。
当代的现实主义已不同于巴尔扎克和司汤达,作家对真实性有了进一步发展,讲究细节准确和事实俱在、铁案如山的效果,语言注重民间口语的采纳,具有简洁明快、直截了当的风格。有的作家在写实的作品里融入若隐若现的神秘气氛,显出传奇色彩。大部分作家不再满足于对外部世界的精雕细刻,而将笔触深入到事件的背后和人物心灵世界的底层,去开发和表现更为广阔、丰富、深邃的精神现象。
如果说传统的现实主义在表现当代生活方面力有未逮,那么在历史题材的领域里它依然宝刀不老。亨利·特罗亚以俄国历史为背景的《正义之光》、《只要大地长存》、《莫斯科人》,德吕翁以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宫闱秘史为题材的《坏国王》,尤瑟纳尔将历史和家庭纪事熔于一炉的《虔诚的回忆》、《北方卷宗》可为代表。此外让娜·布兰的《淑女深闺》,法尼·戴尚的《布甘维涅的女人》,皮埃尔·格里玛尔的《西塞罗》也都是传诵一时的作品。历史小说迎合了读者厌倦现实,从往古寻找旧梦的心理,因此持续不衰。
第2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