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还有许多字,几个意义的差别也很大。随便举几个例子:快速的“快”和痛快的“快”;缓慢的“慢”和傲慢的“慢”;树木的“木”和麻木的“木”;配偶的“偶”和偶然的“偶”;排列的“排”和排除的“排”;快速的“疾”和疾病的“疾”;竹简的“简”和简单的“简”;材料的“料”和料想的“料”;露水的“露”和显露的“露”,等等。这些字的不同意义很可能原来就没有关系,有的也许当初有联系,可是现在也联系不上了。这种字也应当看做两个同音字。
另一类字,几个意义之间的联系是很清楚的,可是差别还是比较大,尤其是考虑到词类。例如:锁门的“锁”和一把锁的“锁”;消费的“费”和水电费的“费”;相信的“信”和一封信的“信”;书写的“书”和一本书的“书”;张开的“张”和一张纸的“张”;等等。这种字似乎可以算一个字,也可以算两个同音的亲属字。在语言里,一字多义和两字同音是很难区别的。这种游移两可的情形可以从某些“俗字”的产生看出来。例如把“上鞋”写做“绱鞋”,把“安装”写做“按装”,把“包子”写做“饱子”。这些字我们管它叫“俗字”,其实过去汉字的越来越多,主要就是这样来的,不过通用的时间长了,着录在字书里,就不再说它是俗字了。
汉字为汉语服务并不尽善尽美上面分别异体字、异读字、同音字、多义字,是从汉字出发来谈的。谈着谈着就发现,从语言的角度看,这样分类并不能说明问题。从语言出发,主要是音和义的问题,字形只有有限的参考作用。在语言里,或者是一个字(语素),或者是两个亲属字,或者是两个无关系的字。语言里的一个字,在文字里可以有几个字形;更多的情况是,文字里的一个字,在语言里该算做两个字。可以画成一个简单的图。从这个图上可以看出,两方面的参差是相当利害的,特别是异读字包括多种情况。语言在不断发展中,文字总是比较固定,比较保守。有人说汉字是最适合汉语的文字,可是要照我们今天谈的各种情况看,汉字为汉语服务也并不那么尽善尽美。
语文常谈4。字、词、句语言的单位三位一体的“字”语音的“句”和语法的“句”
“词”的今昔
汉语语法的特点##字、词、句###语言的单位这里要谈的是语句结构的问题。谈到结构,必得先有大大小小的一些单位,没有不同的单位就谈不上什么结构。比如生物的结构是由细胞构成组织,由组织构成器官,由器官构成整个生物。语言的单位,常常讲到的有词、短语、句子等等。这些是语法学家们用的名目,一般人脑子里大概只有“字”和“句”。要是追溯到很古的时候,那就只有一个名称,叫做“言”。这个“言”字至少有三个意思。(1)《论语》里孔子说:“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又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这里的“言”是话的意思,是总括的名称,不是一种单位。(2)孔子又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左传》里赵简子说郑国的子太叔“语我九言,曰,‘无始乱,无怙[hù]富,……’”。这里的“言”是一句话的意思。这个意义现在还保存在一些熟语里,如“一言为定”就是“一句话算数”,“三言两语”就是“三句两句”,“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就是“一句话说出去就收不回来”。(3)《论语》里子贡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说:“其‘恕’乎。”《战国策》里说齐国的田婴有一回要做一件事情,不要别人劝他。有一个人说:“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田婴就让他说。他说:“海大鱼”,说完了转身就走。(故事的下文从略。)这里的“言”是一个字的意思。后世的“五言诗、七言诗”里边的“言”也是字的意思。(2)和(3)都是语言单位的名称,后来分别称为“句”和“字”,例如《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xié]说:“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这两个名称一直用到现在。只是有过一点儿小小变化,那就是在量词和名词分家之后,“字”还是个名词,“句”却成了量词,人们只说“一个字”、“一句话”,不说“一个句”。直到最近,把“句”叫做“句子”,这才可以说“一个句子”。
6.三位一体的“字”
“字”这个字在古时候,除了别的意义之外,用在语文方面,主要指文字的形体。例如许慎的《说文解字》这部书的主要着眼点就是字形构造。可是到了刘勰说“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的时候,就显然是用来指语言单位,以音义为主了。写在纸上的字,有形、音、义三个方面,说话里边的字就只有音和义,形是看不见的,虽然在读书人的脑子里有时候也会闪出一个字的形状。我们平常说到“字”字,有时候指它的这一方面,有时候指它的那一方面。比如说“一横一竖、一横一竖、一横一竖、一竖一横、一竖一横、一竖一横,打一个字”,指的是字的形状(“亚”)。又比如说“‘亮’字比‘明’字响亮”
,指的是这两个字的声音。要是说“谅他也不敢说一个‘不’字”那就指的是一定的音和一定的义结合在一起的字,一个语言单位。平常说话,这样时而指这,时而指那,也没有什么不方便。可是要讲语文问题,就需要分别定个名称。专门指形体的时候,最好管它叫“汉字”。专门指声音的时候,最好管它叫“音节”。专门指音义结合体的时候,最好管它叫“语素”。
汉字、音节、语素形成三位一体的“字”。当然,这只适用于汉语。要是另一种语言,情形就不同了。它的一个语素可能是一个音节,也可能不到一个音节,也可能不止一个音节。别的语言当然不用汉字,日本还部分地用汉字,可是往往念成两个音节。其实啊,汉字、音节、语素三合一这句话,也只能说是汉语的基本情况是这样,有好几种例外情形。(1)有些语素不止一个音节,写出来当然也不止一个汉字。例如“蟋蟀、葡萄、马达、巧克力”。后三个是外来语。(2)一个音节包含两个语素,写成两个汉字。主要是“儿化词”,例如“花儿”。(这是普通话的情形,有些方言里“儿”字另成音节。)此外,北京人说“我们、你们、他们、什么、怎么、这么、那么”,说快了第二个字就只剩一个
-m,粘在第一个字后头,也就只有一个音节了。(3)一个音节,一个汉字,可是包含两个语素。例如“俩”(=两个),“仨”(=三个),“咱”(zán=
咱们),“您”(=你+n[+变调])。①(4)一个汉字代表两个语素,念成两个音节。例如“瓩”(千瓦),“里”(海里),“哩”(英里)。
正因为说汉语的人习惯于音节有意义,汉字有意义,因而音译外来语总是不太喜欢,有机会就用意译词来代替。清末民初的翻译小说里,多的是“密司脱、德律风、司的克”
之类的字眼,后来都被淘汰了。由于同样的理由,在一定的组合里,音译专名的头一个字可以代表全体。例如“马列主义”,“普法战争”;甚至一个“阿”字在不同场合可以代表“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阿富汗”或者“阿根廷”。
────①“您”的来源有两说。一说,“您”是“你们”的合音。先是“们”的韵母消失,成为nim,m又变成
n。这个“您”字早就见于金元戏曲,但那些戏曲里的“您”只有“你们”
的意义,单数敬称的用法是后起的。另一说,“您”是“你老”(你老人家)的合音。“老”的声母是l,跟n的发音部位相同,l不能做韵尾,就变成
n。“你”和“老”都是上声,“你”变阳平,所以“您”是阳平。就现代汉语来分析,可以把n当作一个表示敬称的语素,只见于“您”和“怹”两个字。
7.语音的“句”和语法的“句”
以上谈的是“字”,现在来谈“句”。《文心雕龙》里说:“句者,局也。局言者,联字以分疆”,意思是说,把整段的话分成若干小片段,叫做句,句一方面是“联字”,一方面又彼此“分疆”。又说:“句司数字,待相接以为用”,这是说,句子由字组成,字和字之间有一定的结构关系。对于句子的这种说法,跟现在的理解也还相近。可是传统的“句”和现在的“句子”有一点很不同:“句”的长短差不多有一定的范围,可是“句子”呢,可以很短,也可以很长。比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从前算五句,现在只算一个句子。另一方面,象“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论语》),这个“唯”
字,按现在的说法也是一个句子;按从前的理解是不是一句呢,就很难说。要拿“句司数字”,“联字以分疆”做标准,这里只有一个字,就算不了句了。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分歧呢?原来现在讲句子是从语言出发。语言的主要用处是对话,一个人一次说的话是一个交际单位,因此不管多短,都得算一个句子。话要是长了,语音上必定有若干停顿。其中有些段落,语法结构上没有什么牵连,尽管在这里是一段跟着一段,在另外的场合却都可以单独说,同时,这些段落的末了都有跟单独一句的末了相同的语调──这样的段落,一段是一个句子。这种段落的内部的停顿,没有上面所说的结构和语音上的特征,就不算句子。这是现在的看法。从前讲句读[dòu]是从文字出发。文字大都是独白,整篇才是一个交际单位。把整篇的文字划分成若干句,只是为了诵读的便利,所以句的长短不会相差太远。一般是三五个字,多到八九个字,只要意义允许,念起来就停顿一下,就算一句。同样的语法结构,有时候算两句,有时候算一句。例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两句,“风平浪静”是一句。
第5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