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泻门
胃苓汤:小儿吐泻,寒食隔滞,腹痛脾虚必服。
苍术、陈皮、浓朴、猪苓、茯苓、焦术、泽泻、甘草(等分)腹痛加白芍、香附,罗必伟先生本方加肉蔻最效。
七味白术散条参、白术、茯苓(各二钱)、藿香、干葛、白芍(各一钱)、甘草(六分)、车前子、炮姜为引。
神效丸:治胃虚泄泻呕吐。
藿香、砂仁(炒)、赤苓(各一两)、炙草、甘草(各五钱)、共为末,老米糊丸,每服一钱,研烂姜汤冲服。火呕泄者,加竹茹、石膏煎汤引。
安胃醒脾汤:脾虚则泻,胃虚则吐,脾胃不合,阴阳不顺,吐泻兼作,宜服此方。
焦术、茯苓(各三钱)、滑石、西砂(各一钱)、木香(七分)、姜枣煎服。
伤食,加枳壳、山楂;夹惊,加胆星、天麻;伤风,加防风、干姜;伤暑,加香薷、扁豆;虚加党参、箭、;内热,加黄连;渴不止,加乌梅;吐不止,加藿香;泻不止,加升麻。
泄泻门
泄泻一门,伤暑伤食,痰湿火郁,脾虚肾虚肺虚,皆有泻症,惟变其寒热虚实。若水泻则分之,食泻则消之,热泻则清之,寒泻则温之,虚泻则补之,久泻则止之、涩之。今将诸方开列于下,用此察实的当,加减用之可也。
水泻乃脾气不温,腹不痛者,湿也。宜服∶分水神丹焦术(七钱)、车前子(三钱)、水煎服。
白术芍药汤:治脾经受湿,水泄注下,体重困倦,不欲饮食,水谷不化等症。
焦术、芍药(各四钱)、甘草(一钱)、水煎服。
热泻乃过于燥热而成,腹痛肠鸣,腹痛一阵,泻一阵,粪如酱色者。宜服∶泻青丸:方在惊风门。
芍药汤:清热行血调气。经曰∶溲而便脓血,知气行则血行,行血则便自愈,调气则后重除。
芍药(八钱)、当归、黄芩、黄连、大黄(各二钱)、槟榔(一钱)、肉桂、甘草、木香(各八分)、如便后脏毒,加黄柏二钱。
上为末,每服三钱,煎水去渣服。
痛泻要方:治痛不止。
白术(二钱)、白芍、陈皮、防风(各一钱)、久泻加升麻,水煎服。
痰泻或泻或不泻,或多或少。宜服∶平胃散:治脾有停湿,痰饮痞隔,宿食不消,满闷呕吐,乃山岚瘴,不服水土。
苍术、紫朴、陈皮(各一钱)、甘草(六分)、姜枣煎服。伤食加神曲,湿胜加五苓,痰多加半夏,脾倦不思食加条参,痞满加枳壳、木香,大便秘加大黄,小便赤涩加猪苓、泽泻,伤寒头痛加葱白、豆豉,取微汗皆可。
食积泻,腹痛,泻后痛。宜服∶神曲、麦芽、焦楂(各二钱)、水煎服。
保和丸:治食积饮停,腹痛,泄泻,痞满吐酸积滞,恶食,食疟下利。
山楂、神曲、茯苓(各一钱)、半夏、陈皮、莱菔子、连翘、麦芽(各一钱)、水煎服。
脾虚作泻,完谷不化。宜服∶四柱散:治元阳不足,脏气虚,真阳耗散,腹痛冷痛。
茯苓、附子、党参(各二钱)、木香(一钱)、姜(三片)、水煎服。滑泄不止,加豆蔻(去油)、诃子(各一钱),名曰六柱散。《活人书》有焦术无诃子。
参苓白术散:治脾胃虚弱,饮食减少,神气不足,或久病阳虚作泻,及老幼体弱,均可服之。
条参、白术、茯苓、广皮、山药、炙草、扁豆、莲肉(各二钱)、砂仁、桔梗、苡仁(各一钱)上为细末,枣汤米汁调下。
久泻不止,脾虚者。宜服∶加味六君子汤:治一切脾胃虚弱,泄泻之证,及伤寒病米谷不化,肠中虚滑;发泻微痛,久不瘥者,乃小儿脾疳,泄泻久痢。
条参、焦术、茯苓、箭、山药、甘草(各二钱)、砂仁、紫朴、肉蔻(面裹煨另研。各一钱)枣(二枚)、水煎服。如为丸,每服二钱,米汤下。
加味地黄丸:治小儿泄泻、日少夜多。
熟地、枣皮、茯苓、怀山药(各二钱)、泽泻、丹皮、故纸、吴萸(各五分)、肉蔻(去油,六分)四肢冷,加附子、肉桂各五分,姜枣为引。
真人养脏汤:治泻痢日久,赤白已尽,虚寒脱肛,亦治下痢赤白,脐腹疼痛,日久无度。
粟壳、诃子(曲裹煨)、肉蔻(曲裹煨)、木香、蒙桂(各八分)、条参、焦术、当归(土炒,各二钱白芍(一钱)、甘草(五分)、如寒甚,加附子去当归,红枣为引,水煎服。
痢疾门
小儿痢疾,由暑湿兼夹食滞,大约宜清消者多,温补者少。切忌大汗大分大下,致成变症。但有红白里急之别,红者血热,白者寒积。红白者用槐花、干姜各二钱,水煎服。尽红者用百草霜半茶杯、熟老米一杯,同研末,加红糖二两,水合成粑,分二三次食完。单白者,用普茶水、糖、枳壳各二钱,水煎服。大便结者,服独黄丸。重者服∶石室神丹:治血痢并红白积滞。
当归、黄连(各一钱)、枳壳、白芍(各二钱)、莱菔子(一钱)、木香、甘草(各五分)、水煎服。
一方苦参二两、木香五钱,每服二钱。
一方冬至日多收萝卜菜,铺草房上,日晒夜露,计一月,莫多一日,收回用篾篓贮好。
遇有痢疾,水煎服之。并治疫热咽喉肿痛。凡小儿大人皆可服。
一方红糖、白糖各四两,砂仁二两,荸荠三斤,桑子不拘多少,用罐子贮定,火酒三斤泡好。遇有痢疾,令病患面东,小儿食荸荠一个,大人三个自愈。
腹痛门
小儿腹痛,皆有饮食失节,中气受伤,寒邪乘虚而入。阳虚亦有腹痛,或虫积等症。务察部位,手按虚实,预观气色。关纹浮青风寒,沉青阴寒,淡红虚寒,沉涩食积。口唇内有白坑点者寒虫,宜温;若红子粒者热虫,宜杀虫兼清。
中脘腹痛属太阴,服∶理中汤:方见伤寒门。
脐腹痛属少阴,服∶真武汤白术、附子、茯苓、白芍(各二钱)、甘草(八分)、姜、枣引。
小腹痛属厥阴,服∶当归四逆汤加吴萸、见伤寒门。
寒入阴分小腹痛,急用∶小建中汤:方见伤寒门。
外感兼宿食而腹痛者,服∶藿香正气散:方见霍乱门。
腹中绵绵而痛无增减,欲得热手按,及喜热饮者,服∶理中汤加肉桂、砂仁,方见前。
腹中时痛时止,热手按而不减,唇热口干者热,也用∶二陈汤法夏、广皮、茯苓、甘草(各一钱)、紫朴、枳实、黄连、黄芩、栀子(各八分)、不用引,水煎服。
饮食过伤腹痛饱胀,服∶木香槟榔丸木香、槟榔、陈皮、香附、熟军、黄柏(各一钱)、灯芯引。成人加莪术、牵牛,热重加黄连一钱。
虫痛或痛或止,口吐清水,服∶理中汤:方见前,加榧子、雷丸。
椒梅丸:治腹痛口渴,饮水吐酸。
花椒(一钱)、乌梅(三枚)、葱脑(三个)、槟榔(一钱)上为细末,米糊为丸,开水服。
固土丸:治小儿腹虚腹痛,时常吐泻虫出。
条参、焦术、榧子、茯苓、槟榔、使君子、鹤虱、芜荑、雷丸(各一钱)、甘草(五分)、水煎服。
打虫方使君子(三钱,去壳)、槟榔、牵牛、大黄(各二钱)、水煎服。体虚者不宜。
一方,雷丸三钱,苍术一钱、共为细末,分为三次,每次用鸡蛋一个,调药煎黄,与小儿食之神效。
疟疾门
凡小儿触冒风寒暑湿,客于皮肤,积于脏腑,邪正相攻,阴阳偏胜,发则寒热往来,阳不足则先寒后热,阴不足则先热后寒。寒多热少者,阴胜阳也;热多寒少者,阳胜阴也。阴阳互攻,则寒热相半。其初也,必内有痰食,致脏气不流,故发而为疟。
风疟因风得之,恶风自汗烦渴,头痛不安,风疟也,故先热后寒,初服桂枝汤,不退,再服柴胡汤加常山、槟榔、乌梅截之。久不退者,补中益气汤多服自愈。
寒疟因感寒得之,无汗恶寒,挛急面青,阴也。故先寒后热,宜发散寒邪,养胃汤加桂心,不退,再服平胃散加槟榔、草果截之。久不退,六君子汤加干姜、肉桂,服之自愈。
暑疟因伤暑之阴气,发则热而不寒,烦渴少睡,呕恶。宜解暑毒,用柴胡白虎汤。不止,去石膏,加贝母、常山、槟榔截之。久不退,补中益气汤服之自愈。
湿疟因冒雨湿,汗出或久坐湿地得之,身体肢节乏力,呕逆胀满。初服胃苓不止,再服平胃散加茯苓、槟榔、常山截之。久不止者,参苓白术散服之自愈。
食疟由饮食不节,饥饱有伤然也。凡食生冷鱼肉油腻之物,以致中脘停痰,皆为食疟。
其状饥不欲食,中满呕逆,腹痛,宜去食。初服四兽饮,不止,再服二陈汤加枳壳、胡椒、白芷截之。久不愈,六君子汤,谅食积气体虚实加减,服之自愈。
桂枝白术汤:治感冒而发热疟。
桂枝、青皮、广皮、茯苓、法夏、焦术(各一钱)、川芎、白芷、苏子、桔梗、槟榔(各七分)生姜(三片)、大枣(三枚)水煎服,于未发前二时服之。
小柴胡汤,方见伤寒门。
补中益气汤:方见咳嗽门。
养胃汤:治感寒发疟。
草果、藿香叶、广皮、桂心(各一钱)、炙草(五分)、生姜(三片)、乌梅(一粒)、水煎服。
平胃散:治寒疟不止,以此治之。
苍术、紫朴、广皮、槟榔(各一钱)、草果仁(姜汁炒)、炙草(七分)、生姜(三片)、红枣(三枚)、水煎早服。
六君子汤:方见霍乱门。
第5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