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法∶推三关,六腑,脾土,运八卦,大肠,五经纹,心经,清天河水,运水入土,板门。
积症门推法属性:陈紫山曰∶儿患积症,皆因哺乳不节,过餐生冷坚硬之物,脾胃不能克化,积滞中脘,外为风寒所袭,或因夜卧失盖。致头疼面黄,身热眼胞微肿,肚腹膨胀,足冷肚热,喜睡神昏、不思饮食,或吐或哕,口吐酸气,大便腥臭。此为陈积所伤,先宜发表,后宜攻积。
治法∶推三关,六腑,多补脾土,掐四横纹,补肾水,分阴阳,掐大肠,揉板门,运八卦,(退艮重。)二扇门,天门入虎口。
发热腹痛,宜推水底捞明月。大便秘结,多推六腑,四横纹,揉掐肾水。腹痛泄泻,掐一窝风,揉脐及龟尾。
痞症门推法属性:陈紫山曰∶夫痞与否同不通一也。小儿乳哺不节,久停于脾,不能克化,结成痞。痞癖突于胁下,或左或右,俗云龟劳。其疾皆因积滞蕴作,致有寒热,肚腹疼痛,昼凉夜热。气实者先攻其痞,后投补益。气虚者,先与调固脾胃,神色稍正,饮食多进,后宜攻之。若面黄唇白,发焦肌瘦,乃为虚极,不可轻下,乃徐徐调理为上。
治法∶推三关,脾土,大肠,肺经,四横纹,板门,向导,清肾水,运五经纹,运八卦,小天心,黄蜂出洞,赤凤摇头,久揉脾土。
涂蔚生曰∶痞与块异。痞是中焦循行油膜之气滞也。中焦循行油膜之气滞,则营运上下之气皆滞,而循行油膜之血,亦因之而滞矣。故外感风寒久不解,其风寒邪气,每易循外油膜,以入内油膜,发生痞积等症。块是先有行之血滞,而后累及于气滞者也。古人有
瘕之名,谓
为常聚不散,血多气少,气不胜血,故不散,或纯是血质,或血中裹水。瘕为或聚或散,气为血滞,则聚而成形,血随气散,则没而不见。实则亦即痞块之换相也,不可因其名称岐异。而人每觉痞块与
瘕相悬殊耳。若夫食积,则是纯粹由于饮食积滞,而累及于原有之气血周流者也。
故治痞之法,宜疏气以行血,治块之法,宜攻血以行气。治积之法,则宜消食以行滞,至其现时行状若何,则又宜随体质之强弱,而纳补益寒热之味,于公导消散之中者也。
痫症门推法属性:陈紫山曰∶古人议痫最多,大抵胎内受惊,及闻大声大惊而得。盖小儿神气尚弱,惊则神不守舍,舍空则痰涎归之。而昏乱旋晕颠倒,口眼相引,目直上视,手足搐搦,背脊强直,或发时作牛羊猪马鸡犬之声,便致僵仆,口吐涎沫,不省人事。凡得此症,纯属风痰郁结,上迷心窍,宜多投疏风化痰顺气镇惊之剂,更须临症参详,乃无失也。
治法∶推三关,六腑,肺经,补脾土,天门入虎口,揉斗肘,掐板门,掐五指节,分阴阳,运八卦,赤凤摇头,按弦搓摩,威灵穴,揉中指,掐总经,炙昆仑。
咳嗽门推法属性:陈紫山曰∶夫咳嗽者,未有不经感冒而成也。经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得其从合,则伤于肺,是令嗽也。乍暖脱衣,暴热遇风,汗出未干,遽尔戏水,致令伤寒咳嗽。初得时面赤唇红,气粗发热,此是伤风,痰壅作嗽。日久津液枯耗,肺经虚矣。肺为诸脏华盖,卧开而坐合,所以卧则气促,坐则稍宽,乃因攻肺下痰之过,名曰虚嗽。又当多补脾而益肺,藉土气以生金,则自愈矣。
治法∶推三关,六腑,肺经(往上),二扇门,二人上马,五总经(六转六掐),多揉肺愈穴,掐五指节,合谷,运八卦,多揉大指根,天门入虎口,板门。痰壅气喘,掐向导穴,再掐板门。痰结壅塞,多运八卦。干咳推六腑。痰咳推肺经,推脾清肾,运八卦。气喘掐飞经走气,并四横纹。
涂蔚生曰∶陈紫山此节症论,多未精透,参观第三集咳嗽条自知。
肿胀门推法属性:陈紫山曰∶古方有十种论症,然脉浮为风虚,沉伏为水病,沉则脉络虚,伏则小便难,即为正水,脾脉虚大,多作脾肿,因循不治,乃成水肿。盖脾属土,喜燥而恶湿,土败不能制水,则停蓄不行,留滞皮肤,故作浮肿。初得病时,是眼胞早晨浮突,至午后稍消。然此症夏与秋冬治之颇易,惟春不然。盖四时之水,无如春水泛滥,兼肝木旺而脾土受克,不能制水,所以难疗。进退不常,徐徐调理取效。大凡小儿浮肿,先用发散,然后以泄法。
治法∶推三关,推脾土,黄蜂出洞,运五经纹,二扇门,掐威灵,天门入虎口,斗时。春夏用水,秋冬用葱、姜,真麻油调之,再用酒一盏,飞盐少许,皂角一片为末,黄土一钟,同炒,布包,倒合掌心,掐大指节即消。
涂蔚生曰∶肿以四肢言,胀以心腹言。虽同是脾胃主病,而其中寒热虚实,亦无不参杂其间。挟外感而发生肿胀者,亦不过十分中之一二耳。治之者必须审定此种肿胀,是否有寒有热,有虚有实,而为一种寒热虚实之对待法。方不至为病所误,而为紫山之先用发散,后以泻法所瞒也。
目疾门推法属性:陈紫山曰∶小儿双目忽然红,盖因肝脏热兼风,散风清火斯为妙,痘后须知宜别攻。火眼之症治,宜补肾水,推天河,六腑,分阴阳,运八卦,推脾土,水底捞明月,合骨,曲池,肩井。
风眼之症治,宜推三关,揉肾,掐五指节,分阴阳,运八卦,推天河,六腑,水底捞明月,合谷,曲池,肩井。
涂蔚生曰∶紫山只云风眼火眼之症,而未云风眼究系何如,火眼究系何若,未免叫人难辨。实则火眼色极赤而干燥,风眼色鲜红而多泪也。然火甚可以生风,而风甚亦多含火也。
杂症门推法属性:小儿头疮,治宜推三关,推肺经,分阴阳,推脾土,揉太阳,揉阳池。
小儿口内生疮,治宜退六腑,分阴阳,捞明月,清天河水,补肾水,凤凰单展翅。
小儿偏坠,治宜推三关,推肾,揉板门,分阴阳,八卦,打马过天河,三阴交,承山穴,外用艾茸为囊,收肾卵子甚效。
涂蔚生曰∶三阴交在内踝蛳骨上三寸,乃足厥阴、足太阴、足少阴交会之点也。
小儿傍耳流脓,治宜∶推三关,六腑,推脾土,将耳珠揉,用前补泻法。小便黄赤可清之,治宜治肾水。
(从小指尖往上推为清。)掐二人上马,运水入土。如大小便俱闭,则宜分阴阳为主。
小儿眉目不开,治宜掐阳池,(宜久揉久掐)。再推四横纹。
小儿口渴咽干者,气虚火动也,清天河水为主。
小儿四肢厥冷,治宜推三关,补肾土为主。
小儿口哑不能语言,乃痰迷心窍也,清肺经为主。
小儿手不能屈伸者,风也,宜威灵穴揉之。四肢软者,血气弱也,宜补肾土,掐四肢横纹。手捏拳者,心经热也,急掐水底捞明月,仍运八卦。
小儿头痛,揉脐及阳池,外劳宫,头向上者,宜补脾土,运八卦为主。
小儿风症,不省人事,灸上星、涌泉、少商。
小儿发热,目上视,宜泻心经,掐中衡穴,横门穴,俟眼正起视方止。
小儿眼左视,掐右端正;眼右视,掐左端正(中指中节外边是)小儿吐血,两大指甲爪角后一韭叶许,即母腮穴掐之(母腮穴即是少商穴)小儿汗多,是肾虚,推补肾水,汗即止。
小儿日间病重,宜抑阳;夜重者,宜抑阴。
小儿子时后火盛者,是阳火,宜泻之;午后火盛者,是阴火,宜补之。
小儿先热后寒者,阴干阳,宜先泻后补;先寒后热,是阳干阴,宜先补后泻。
小儿浮肿者,脾土宜补,阴阳宜分,肾水宜先补而后泻,用灯火太阳五心脊背上各一,自愈。
小儿五指节揉之,可以化痰。
小儿三焦推之,治心气冷痛。
小儿命门推之,止腰痛,补下元。
小儿四横纹重推,可以通上下之气血。
小儿板门重推,可以止小肠之寒气。
小儿之小天心重揉,治肾水枯短。
小儿风池穴用针刺之,可治眼痛头痛。
涂蔚生曰∶风池属于足少阳胆经,少阳行人之侧,走上于头,此穴在耳后颞
后脑空下发际陷中,与哑门风府同刺,为治中风口哑,偏正头痛,一切风症之要穴。哑门入发际五分,刺宜浅。风府入发际一寸,刺宜稍深。
小儿三关灸之,可祛腰背之风寒。
小儿昆仑穴灸之,可救半身不遂,大小便涩。
小儿曲池穴灸之,可通肺脏气血,治麻痹半身不遂。
小儿泄泻,在龟尾骨上,用艾火一,可愈。若大便多而秽者,恐是阴脱,多不治。
小儿吐症,心窝上下,灯火四,如喝水多,可推脾土。
小儿脚软,可于鬼眼穴上,灯火一。
小儿手软倒蹭后拐,节湾上一。
小儿头软,心脐上下,灯火一。
小儿内热外寒,掐肾水即止。
小儿外寒内热者,掐阳筋汗出为度。
小儿作寒,掐心经转热;作热,掐肾经转凉。
小儿口或闭,多揉脾土,心口灯火一。亦有心窝揉者,又有研朱砂一分,吹鼻即开。
小儿上吐下泻,多推脾胃,与分阴阳,灯火五心提之,肚上五火,背上五火效。
涂蔚生曰∶上吐下泻,固有纯属阴寒者,亦有多属上热下寒,与寒热参杂者。必须将症认清,因症施治,方能取效。万不可冒用灯火,以热攻热,致误儿命。
小儿囟门有纹如针入眼五色皆主死。
小儿鼻干年长寿推下效,或曰多推肺经,以鼻乃肺窍故也。
小儿久揉脾土后心,以肚附应之,谓之内消。
小儿脊骨自下缓缓推上,可使之吐,大人亦然。
小儿足三里穴,属胃,久揉止肚痛。大人胃气痛者通用。
小儿便秘者,烧酒在肾俞推上龟尾,膀胱推下承山。但脚里边在承山旁抽骨处,亦要推下。此顺气之法,可免急胀之患。若要泄泻,亦要逆推,使气升而泻而止。
小儿两手交叉,食指尽处,为列缺穴,可指头顶面诸症。手背掌后横纹后二寸为外关穴,治腰背痛,大人通用。
小儿掐靠山、合谷、少商、内关诸穴治疟疾。
小儿向导穴掐之,可治气喘,口歪眼偏,哭不出声,口渴。
小儿掐总筋,推天河,治口内生疮,吐热人事昏沉。
小儿掐涌泉穴,治痰壅,重则灸之。
小儿揉二大指头顶,向外转三十六,随掐之,醒脾消食。
小儿板门推倒横门可吐,横门推下板门可泻。二穴对掐之,止吐泻。
小儿运水入土,治身弱,肚起青筋,曰水盛土枯。
小儿运土入水,治腹内作胀,眼睁,曰土盛水枯。
小儿危症,先劈面吹气一口。若眼皮连动,眼睛活转,可救。若鱼目,肝绝,不救。
小儿生血顺气,天门入虎口,揉斗肘。
小儿当时被吓,补童子,以两手提耳三四次即效。
小儿推拿,不可拘于推三回一之说,但推中回几下便是。
小儿推法,必是线形,毋得斜曲,恐动别经而招患也。
涂蔚生曰∶陈紫山以上各节,多有会解之处。予虽极力领会,恐仍有不能合其本意者。然以词意所在,又不能不为牵强下去。尚希海内名家,随时校正,是所至祷,查其所以错误之点,多系传写之讹,在出版者,既系贪图节省工费,罔顾誊写之优劣。而着作者,又属忘去自己心血,不计刷印之精疵,孰知一误再误,伊芳于胡底。
错误纵可延长,权力纵可抛弃,婴儿岂可长为误治,任其夭札乎,余不辞血汗之劳。谨为审正,以公于世,虽是否有当,未敢断定,而我之一片婆心,当亦为天下所共谅耳。
第12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