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台湾县志>第6章

第6章

乌鶖:色纯黑,比鸜鹆而小。遇鸢,则高飞而搏其背。
鹪鹩:一名桃虫。诗义疏:“桃虫,即小雀鹪鹩也”。状类黄雀而小,青绿长尾,喙利如锥。取茅为巢至精密,以麻紩之,如刺袜然,悬着树枝,故关西谓之袜雀。
画眉:羽黑黄色,似莺而小。眉白如画,巧于作声。本地所产眉多不白,与内郡稍差耳。欧阳公诗:“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园林自在啼”。
鹚:似鶂而黑。嘴曲如钩,食鱼入喉则烂;其热如汤,吐而生子,多者七八,少者五六,相连而出,若丝绪焉。夔州图经称:“峡中人谓鹚为乌鬼。蜀人皆养此鸟使之捕鱼,得鱼则倒提出之”。杜子美诗:“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
鸽:野鸟,人家畜之,自为来往。雌伏卵时欲出游食,则雄代覆藉之。雏生一月能飞,逾百日即成配合。
鸜鹆:南唐李煜谓之“八哥”。酉阳杂俎:“鸜鹆,旧言可使取火,效人言胜鹦鹉。取其目睛和人乳滴眼中,能见云霄外物”。荆楚之俗,五月鸜鹆子毛羽新成,取养之,以教其语。
翡翠:尔雅曰:“翡翠鹬也;雄曰翡,雌曰翠”。广志:“翡色赤、翠色绀,出交趾兴古县”。今妇人首饰皆取其毛以为之。郭璞赞:“翠雀鹬鸟,越在南海;羽不供用,肉不足宰。怀璧其罪,贾祸以采”。埤雅曰:“翡翠之小者为鱼虎,又名鱼师;谓其善搏鱼也”。
布谷:一名戴胜,即鳲鸠。月令“鸣鸠拂羽”是也。常以播种之候鸣,俗呼为催耕。
鹭鸶:诗义疏曰:“鹭,水鸟也”。所好洁白,谓之白鸟。齐鲁之间谓之春锄,吴杨谓之白鹭,张华曰:“鹭小不踰大,飞有次序”。诗以振鹭比百寮,雍容喻朝美。
竹鸡:格物论曰:“竹鸡比鹧鸪差小,毛羽褐色,多斑赤文。自呼泥滑滑,竹中多有之”;梅圣俞、文与可俱有“泥滑滑”之诗。
鸺鶹:岭表异录曰:“鴞,又名鸺鶹。夜飞昼伏,能拾人爪甲以为凶,凶则鸣于屋上;故人除爪甲必藏之。又名夜游女,好与婴儿为祟。又名鬼车、又名鱼鸟,能入人屋收魂气。鸺鶹昼目无见,夜则目明”。
毛之属牛:有水牛、黄牛二种;研蔗用水牛;驾车二牛兼用。台人选黄牛母之健者,挂鞍以代步。造化权与曰:“坤为牛。坤,阴物也,牛故蹄坼”。埤雅曰:“牛,阴物也,故起先后足、卧先前足”。
马:三才图会:“马火畜也,火性健决躁速,故易干为马。干,阳物也,故其蹄圆,卧先后足,起先前足”。
羊:曲礼曰:“柔毛,有黑、白二色,岁两生息。在畜属火,故易繁而性热;在卦属兑,故外柔而内刚。性善群,故于文羊为群”。
犬:俗呼为狗。尔雅云:“长喙曰猃,短喙曰猲獢”。诗曰:“载猃猲獢”是也。犬以三月而生,在畜属水、在卦属艮,其宿应娄、宿。史记:“秦时杀狗,碟四门以御灾”。言犬之血可以辟不祥。
豕:礼曰“刚鬣”。尔雅曰:“豕,彘也;彘,猪也。其子曰豚。豕之大者谓之豜,小者谓之豵”。方言曰:“猪燕朝鲜之间谓之豭,关东西谓之彘、或谓之豕,南楚谓之豨。其子或谓之豚、或谓之豯,吴杨之间谓之猪子”。
猫:轻捷能捕鼠,去苗之害,故字从苗。郊特牲迎猫,为其食田鼠也。性畏寒而不畏暑,盖阴类也。玉屑云:“中国无猫种,出于西方天竺国,不受中国之气。鼻常冷,惟夏至一日煖。猫死,不埋在土,挂于树上。释氏因鼠咬坏佛经,故畜之。唐三藏往西方取经,带归养之,乃遗种也”。
獭:獭如小狗。水居,食鱼,率以正月取鱼,水傍四面陈之,谓之祭鱼。性能知水之高下,其为穴,必预度水所不至。乡人以是为潦水之候。
兔:典略:“兔者,明月之精”。博物志:“兔望月而孕,口中生子,故谓之兔”。论衡又曰:“兔舐雄毫而孕”。未知孰是。礼记:“兔曰明视”。
鼠:穴虫之黠者。抱朴子曰:“山中称社君者,鼠也”。卢元明鼠赋:“尔雅所载,厥类多种;详其容质,并不足重。或处野而隔阴山,或同穴而邻嶓塚;或饮河以求饱腹,或吸烟而游森耸”。
鳞之属鲤:神农书:“鲤,最为鱼之主”。埤雅云:“鲤,鱼之贵者”。故尔雅释鱼,以鲤冠篇。养鱼书云:“鲤不相食,故其种易畜;陶朱公畜鱼,每岁雌雄二十四头,生子七万枚,此其验也”。列仙传云:“子尊者舒乡人也,善入水捕鱼。得赤鲤鱼,爱其色,持归着池中,数以米榖食之。一年长丈余,遂生觉,有翼,后尊乘鲤上升”。李商隐诗:“双鲤迢迢一纸书”;盖古人尺素结为鲤鱼,以缄赠耳。
鲨:有数种:长喙如锯者名“胡沙”,小而皮粗者曰“白沙”;皮上有丈,又曰“龙文沙”,此其最佳者。
泥鱼:形如马鲛,大者重至二、三十斤,味极甘美,台鱼之最佳者。澎湖亦多产。
乌鱼:本草名鲻鱼,出海中者名“海乌”。神仙传云:“介象与吴王论脍,何者最美?象曰:鲻鱼为上。乃于殿前作坎,汲水满之;象垂纶坎中,食顷,得鲻鱼作脍”。注云:“鲻鱼生浅海中。食泥,身圆、口小,骨软、肉细,其子腌食,味更佳。出自冬天”。鹿耳门最多。
麻虱目:生海塭中,水纹所结者,形如子鱼,味虽清而带微酸。
鲫鱼:本草:“鲫鱼一名鲋鱼,形亦似鲤;色黑而体促,腹大而脊隆。所在池沼皆有之。七华洞庭之鲋,出于江岷。红腴、青,朱尾,碧鳞”。吕子曰:“鱼之美者,洞庭之鲋”。鲋,小鱼也,即今之鲫鱼。其鱼肉厚味美,性不食钓”。
鲢鱼:小口、细鳞,身扁,色白,略似鲥鱼。又一名曰。好群行相连,故谓之鲢。乡人常畜之池中。
马鲛:一名草鲛。无鳞、无鲠,类泥〈鱼卖〉而小。
鮎:一名。大首、方口,无鳞而多涎。黄者肥美。
鳗:尔雅谓之“鳗鲡鱼”。无鳞甲,白腹,似缮而大,色青。有雄无雌,以影漫鳢而生子。本草名曰“白鳝”,又曰“鮎”,多产鳗;盖其乳子三分之二为鮎,其一为鳗。味甚肥美;池养者佳,钓获者次之。
鳝:腹黄,故俗解黄鳝。似蛇无鳞,体多涎沫。
鳅:今泥鳅也。似鳝而短,俗谓之鳅。以入秋最多,故名。
金鱼:一名变鱼。初黑色,久乃变红或白,或红白相间。尾作三岐,脊尾皆金,灿烂可爱。
敏鱼:状似鲈而肉粗,大者可十余斤。张东沙谓之“挽鱼”。
黄爵:长五、六寸,身小而薄,淡黄色。
青鲫:通志曰:“青鲫色青,鳞厚大如拇指,长五、六寸”。
鮡鱼:青黑色,身有白点。骨软而味甘。生海边泥中。
沙梭:色黄白,状如织梭,肉丰骨脆。
〈鱼仓〉鱼:首锐、腹广,尾细如镖枪,故名。
午鱼:状似鲈,圆厚而短蹙。其味丰美。
贴沙:附沙而行,上紫、下白,两目相比。通志谓之鲽沙。
黄鱼:色黄,身扁。脂厚,味香而多刺。
扁鱼:俗名涂剃,形似贴沙。肉较薄,晒干,味甘美。
带鱼:其形如带,味比内地稍淡。
乌鰂:埤雅云:“乌鰂八足,绝短者;集足在口,缩喙在腹。怀板含墨,每遇大鱼,辄噀墨,周其波以卫身害。小鱼虾过其前,即吐墨惹之”。
锁管:身直而圆,状如锁管,故名。其味甘肥。
鳓鱼:似鲋鱼而小,身薄,骨细。冬月出者,一名雪映鱼,味佳;至夏,则味减矣。
乌颊:身短而阔,其颊乌,故名。
红纱:鳞细、色红,通身如淡珠。
绳鱼:体圆,味腥。麦熟时出,俗呼大麦绳。
金钟子:状圆而扁,细鳞有光,望之如金。肉味甘美。
狗母鱼:身圆,细鳞,多刺,粗肉。
狮刀:头长而狭薄,腹背如刀,一名刀鱼。大者为佳。
鲈:隋唐佳话曰:“吴郡献松江鲈鱼脍,炀帝曰:所谓金玉脍,东南佳味也”。说苑云:“松江鲈鱼,长桥南所出者四腮,天生脍材也;味美肉紧。桥北近崑山,大江入海者三腮;味带酸,肉稍慢,不及松江”。
花铃:体微圆,色青,斑点如花。
金钱:状如花铃,而体微薄,多刺。
黄翼:状似乌颊,身小而薄。其翅黄,因以为名。
铁甲:其尾有鳞,硬如铁甲,故名。
鲂鱼:形圆、尾长,色紫黑。广州记:“鲂鱼广而肥甜,鱼之美者也”。
水尖:身狭,嘴长而尖,因以为名。
白腹:身圆而狭长无鳞。腹白,故名。
涂虱:产陂圳潭窟中。头扁,两颊有刺,黑色无鳞。通志谓之田瑟(圳,无此字,今姑从俗)。
斗鱼:泉人呼为丁班,台人呼为三斑。身有花纹,红绿相间。性善斗,养之盆中,可供清玩。
鮕鲐:尾有月,多穴于田堘或泥岸中。
水鸡:腰细口大,皮苍黧色。一名蝼蝈,俗名田鸡。
青约:一名青蛙。背青绿色,似水鸡而小。
土蝚鱼:状如乌鰂而大。肉亦厚,味甘美。澎湖所出者。
章鱼:即韩昌黎所谓章举。其身圆,其首八脚缩聚,当中有口。脚上有窝如臼历历成章。囊中有黑膏及黄膏。行则手足向下,身向上高举而疾逝。澎湖所产。
鳜鱼:身圆而长,皮有斑色,头微有角。肉甘而润。俗呼为髻鱼。又有脊上带珠者,谓之珠髻。澎湖所产。
莺哥鱼:状如鲤鱼而阔。色绿,嘴尖而勾曲,似莺哥嘴,故名。澎湖所产。
龙尖:状如黄翼。味甘而美。品之佳者,澎湖所产。
介之属龟:说苑曰:“灵龟,文五色,似玉似金;背阴而负阳,上隆象天、下平法地。背衍象山,四趾转运应四时,文着象二十八宿。蛇头龙胫,左眼象日、右眼象月。千载之化,下气上通,能知存亡吉凶之变”。
鳖:一名团鱼。尔雅曰:“鳖以眼听”。俗谓鳖之所在有浮沫,谓之鳖津;捕者以此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