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草:枝柔、色绿,叶似浮藤菜而差小。土番取嫩枝以擦齿令黑,汉人则无用也。
咸酸草:其味咸而带酸,故名。高寸许,花盆中及地上多有之。
含羞草:高四、五寸,叶似槐。爪之则下垂,状如含羞,故名。
木之属榕:南方草木状:“榕树,南海桂林多植之。叶如冬青。树干拳曲,是不可以为器也;其本棱理而深,是不可以为材也;烧之无焰,是不可以为薪也。以其不材,故能久而无伤。其荫十亩,故人以为息焉。而枝条既繁又茂密,细软条如藤垂下,渐渐及地;藤梢入地,便生枝节。或一大株有根四、五处,而横枝及邻树即连理;南人以为常,不谓之瑞也”。
桑:有牝牡二种。叶可饲蚕,椹可止饥。台俗不养蚕,故植之者少。
斑支树:干直起,至丈,方发枝。初生时,有礌而生莿;树大,则礌莿俱落。
柳:白玉蟾记曰:“太微宫中,箕宿之精化而为柳,垂垂袅袅然于淡雪疏雨之间”。古今注曰:“白杨叶圆,青杨叶长;蒲柳生水边,叶似青杨,俗所谓杨柳也”。枚乘柳赋:“阶草漠漠,白日迟迟,吁嗟细柳,流乱轻丝”。即垂丝柳也。二种台俱有之。
椿:高而直上至一、二丈,无旁枝。味香,摘其芽,可食,所谓香椿也。又一种,树与叶皆相类,但不香耳;是谓之木椿。泉志曰:“木之寿者也”。
番花树:高至丈余,荫亦甚大;皮青白,叶类枇杷。叶落之时,枝头圆净如指。
楝:树大亚于榕,但不密荫耳。叶小而尖。实圆而小,味苦;故树为苦楝,而子为苦楝子。
桄榔:广志:“桄榔洪直无枝条,其颠生叶不过数十,似栟榈;其子作穗,生木端”是也。木性至坚,有花纹,色黑而微赤。工人解之,以制奕枰、笔筒、杂器,雅致殊甚。本出九真交趾”。
朴:树如苦楝,取其叶,晒干,用以磨锡器、犀角、象牙等物。
銕树:干黑色,皮如鳞而厚。叶似桄榔而长,丛生木杪,永为不花之木。
九荆:树无皮,质理甚坚;用为栋柱,入土不朽。台人呼为九芎,以之烧炭甚佳。
荆:即埔姜也,生于平原旷野。有五叶、七叶二种。七叶者,能疗行人中暑之症;取其嫩叶食之,或揉其叶缚脐间,无不立验。
水漆:高不满丈,皮赤色。有液,粘于肉上,立肿如漆树然。以其生子海泥中,故名水漆。插之地中,无不发生。
莿桐:树如梧桐,干多生莿。老而莿落,折枝插地。即生,随处皆有也。诗义疏曰:“岭南有莿桐,枝干有莿”。是莿桐不特为台地有矣(别见“花部”)。
鹿子草树:即楮也。其皮可捣烂作纸。台无造纸,以其枝叶为鹿所嗜,因名鹿子草。尔雅翼曰:“皮斑者为楮,皮白者为榖;有瓣者曰楮,无瓣者曰构”。
破故子树:树无甚高大。叶有三尖,差类芙蓉。实圆而小;台人取而咸之以当蔬。
栟榈:广志曰:“棕,一名栟榈”。张楫曰:“木高三丈,叶如车轮,萃于木杪;其下有皮,重叠裹之,每皮一匝为一节,是也。其皮可用以为索”。江淹栟榈颂:“异木之生,疑竹疑草;攒丛石迳,苁蓗山道。烟岫相珍,云壑共宝,不锦不缛,何异工巧”?
梧桐:桐类不一。青桐:枝叶俱青而无子。白桐:有华与子,其花二月舒黄。紫色梧桐,皮白、叶青而有子,子肥美可食;台所有者,此耳。东坡云:“凡木本实而末虚,惟桐反之。试取其小枝削之,皆坚实如蜡,而其本皆虚也”。
加冬树:树高大,垂荫如榕,台产甚多。
菻荼:树类黄梨,高至丈余,叶生树杪,而旁多莿。台人种之园边,牛羊不得入。树下能生菰(别见“药部”)。
莿豆:大如榕树,叶似苦楝,莿生枝上。三、四月开花,结子大如白豆,一穗数粒。
茄藤树:有黄、白二色。生于海滨,质理坚致,樵采供爨;其红者,或用以染网。
黄目树:树高大。实如枇杷,中有子,去之,用其皮以澣衣,能去腻垢。
百日青:色黄,堪为小屋梁柱。砍至数月,而色尚青,故名。
象齿:质性硬直,色白。利于高燥,湿地立腐。伪时无杉木,多用以为桷。
乌栽:色黑,质不坚实。樵取供薪,亦不耐烧。
赤鳞:赤色质坚,皮如鳞绉,入土不朽。
猴栗:质坚,伪时多为梁柱之用。然久则虫自内蛀,易于朽腐。
木瓜:树直上而无枝,高可一、二丈。叶生树杪,结实在叶边。或腌或蜜,皆可食;树身去皮,腌食更佳。树有雌雄,雄者不结实。
竹之属莿竹:莿多横生,极坚利。高四、五寻,乡人屋后皆密植为竹围;葢茅屋,多取栋梁之用。
凤尾竹:枝叶森翠,状如凤尾,亦名“观音竹”。可为盆景。
箬竹:干小叶大,取以造篷笠、包角黍。台产本无此种,近有一、二株。
长枝竹:一名鲎脚绿。椅棹床架之属悉资之。
麻竹:茎围高大,质不坚厚。糖笼器用多取诸此。
空涵竹:上竦,无旁枝,直而不曲,比长枝竹而差小。茅屋用以为桷。
棕竹:短节而有皮,类于栟榈。小者盆中多植之,配英石以供玩。
芦竹:生溪涧处。丛小叶疏,状如芦黍,故名。
珠篱竹:长七、八尺,如指大。质颇坚,编篱多用之,故名。
羽之属鸡:曲礼曰:“翰音,阳物也;阳动则鸣,故谓之灵鸡”。刘孝标演连珠曰:“鸡善司晨,虽阴晦而不辍其鸣”。临海异物志曰:“伺潮鸡,潮水上则鸣”。
鸭:一名野凫,又名家鹜。博雅云:“凫,鹜鸭也”。云林异景志曰:“浮光多美鸭,太原少尹樊千里买百只,置后池;载载车浮萍入池,使为鸭作茵褥”。台之鸭,味胜于鸡。
鹅:晋史:“山阴道士好养鹅,王右军往观,意甚悦。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鹅相赠。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洞冥记云:“喜日鹅,每日出时,鼓翅而舞。亦名舞日鹅”。
乌:瑞应图曰:“乌,太阳之精也。亦至孝之应”。说文:“乌,孝鸟”。禽经:“慈乌反哺”。春秋运斗枢曰:“飞翔羽翮为阳。阳气仁,故乌反哺也”。恪物论云:“大喙及白颈而不能反哺者,南人谓之思雀,又谓之割鶡,又谓之老鸦。鸣则有凶咎,人皆恶闻其声”。
鸢:张华曰:“鸢,鸱类,摩风回翔”曲礼曰:“前有尘埃,则载鸣鸢”。言鸢知风,尘埃风所为也。
鹳:博物志:“鹳,水鸟也。陈藏器木草,人探巢取鹳子,其巢中以泥为池,含水满池中,养鱼及蛇以哺其子”。
黄莺:诗义疏曰:“黄鹂也。自关而东谓之仓庚;又名商庚;自关而西谓之鹳黄”。开元遗事:“唐明皇于禁苑中见黄莺,呼为金衣公子云。当椹熟时来,鸣于树间,其音宛转可听”。
鸠:即斑鸠也,项有花点。语曰:“天将阴,鸣鸠逐妇啼中林,鸠妇怨啼无好音”。台之所有者,非此之类也。其色青黑而杂以白者曰斑甲,其顶赤色比斑甲而差小者曰火隹,皆鸠之类也。
白头翁:淮南子曰:“形似鶺鴒,其飞似燕之颉鸠。头上有白毛,身苍色。宋魏野有白头翁诗”。
鶺鴒:尔雅曰:“鶺鴒,雝渠也;雀属。尖尾,长喙,颈黑青灰色,腹下正白。飞鸣不相离,有急难之意”。故诗人取以喻兄弟相友之道也。
伯劳:尔雅谓之鵙,易通卦验云博劳。性好单栖,其飞〈唆,羽代口〉;其声嗅嗅,夏至应阴而鸣。俗谓之不孝鸟。
雀:有黄雀、麻雀二种。麻雀老而班、黄雀小而黄,口跃而不步。禽经曰:“雀以猜瞿。今雀俛而啄、仰而四顾,所谓瞿也。朔漠有白翕雀,虽穷冬沍寒不易处”。大明一统志:“海南有五色雀,旱见辄雨、潦见辄霁。罗浮山亦有之。有贵人至,则先翔集”。
鹰:苍黑色,嘴勾爪曲,能捕禽攫兔。李善曰:“鸷击之鸟”;广雅:“鸷执也”。取其能服执众鸟也。广志曰:“有雉鹰、有菟鹰、有胡鹰,能获獐。虎鹰能飞捕虎豹,大如牛,翼广二丈”。
海鹅:似鸭而胫长,脚高;伺海滨食鱼。其羽为箭翎。
凫:水鸭也,背上有纹。庄子曰:“凫胫虽短,续之则忧”。
鹞:鸇类。大如鹰,苍黑无尾,善击鸟雁。西京杂俎云:“鹘生三子,一为鹞”。
荜雀:即雀之类而小。其色紫,其声唧唧。人家取而养之,细吟不绝;熟则自为往还。
海鸡母:大如鸡母,而脚高,色纯黑常宿海屿中,故名。味甚甘美。
白鹇:萧颖士曰:“白鹇,羽族之幽奇也。彩有玄素,文不绮斑;游必海裔栖必云间”。李白诗:“白鹇白似锦,白雪耻容颜;照影玉潭里,刷毛琪树间”。
鸥:禽经:“鸥,信鸟也”。张华注云:“鸥,水鸟,如苍庚而小。群鸣喈喈,随潮来往,迎浪蔽日,谓之信鸥”。
雉:易曰:“离为雉。离,火也,其体文明。俗名山鸡”。南越志曰:“其色鲜明,五色炫燿,又名锦鸡”。禽经曰:“腹有采文,曰锦鸡”。虞衡志曰:“头项鬃毛金色,身红黄相间,极有文彩。目微白。湖南北亦有之。周成王时,越裳献白雉,去京师三万里”。抱朴子曰:“今之九德,则古之越裳也;白雉之所出。周成王以为瑞者,贵其所自来之远,明其德化所被之广,非谓此为奇也”。
燕:尔雅:“燕,乙也;齐人呼为鳦”。玄中记:“胡燕斑胸声小,越燕红襟声大”。古今注:“燕一名神女,一名天女”。
第5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