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嘗被賜詩章及範金為圖書四,(「又嘗被賜詩章及範金為圖書四」,「詩章」原作「詩草」,「四」原無,據舊鈔立齋錄改、補。)曰『忠肝義膽』,曰『金貂貴客』,曰『忠誠自勵』,曰『心跡雙清』以賜之。且與兩夫人及養子陳林一官,令亦從其姓曰王春也。其景泰中疾,命太醫院官八人絡繹賫御藥往視,中官遺金帛飲饌問安否不絕于道。既卒,官其家與其從者十二人,賜祭,賜帛,賜鈔五十萬緡,謂內臣恩寵鮮有出其右者。」蓋蕪又有抱保皇子之功,誌秘不言也。中官之寵任,肇於永樂中,如孟繼諸人可知,自後益盛矣。嘗記童稚時蕪過太倉,封西洋寶舡,勢張甚,此誌所不具聞。蕪性慈仁,而其下人則不可犯,蓋中官通病云。(水東日記。)
景泰初,始開經筵。知經筵事:太保、寧陽侯陳懋。同知經筵事:戶部尚書兼翰林學士陳循,工部尚書兼翰林學士高穀。兼經筵官:戶部右侍郎兼學士江淵,侍講學士劉鉉,吏部右侍郎俞山,禮部左侍郎儀銘,兵部右侍郎俞綱,祭酒蕭鎡,左春坊左諭德趙琬。
相傳云:是時,每講畢,命中官布金錢於地,令講官拾之以為恩典。時高穀年六十餘,不便俯仰,無所得,有一講官嘗拾以遺。今按:宣德中,李時勉為侍讀學士。景陵懷金錢至史館,撒之于地,令諸臣拾取。時勉獨正立。乃呼至前,賜以袖中餘錢。金錢之事,其來已久,不知當時諸公曾講到君使臣以禮一章否。
黃■〈王宏〉,廣西思明府人,上世皆土官。弟■〈王岡〉以世嫡為思明府知府,■〈王宏〉亦以捍禦功累遷廣西都指揮使,守潯州者八年,軍民畏服,賊不敢犯境。景泰二年八月一夕,■〈王岡〉所部民兵四五千包圍其府。黎明,執■〈王岡〉並二子、家人。頭目數其貪虐之罪,幽囚府監。越二日,並其父子俱殺之。實■〈王宏〉欲奪嫡,陰主其謀。乃使其子灝陽以其事聞于官,若欲為伸理者。已而,巡撫刑部侍郎李棠,(「李棠」,原作「李裳」,據舊鈔立齋錄改。)總兵、都督僉事武毅等發其情罪,付獄究治之,坐當死。■〈王宏〉遣人赴京,先賄有事者,乃具奏請立見濟為東宮。下禮部會多官議,復本如所請,■〈王宏〉遂蒙景泰三年五月初二日大赦,原免復職。已而,陞都督、參將,因此致仕。英皇復登寶位,時■〈王宏〉已死,發棺鞭尸,以示鑒戒。
景泰五年五月,貴州道監察御史鍾同奏,為直言安國事。事下禮部會多官議。同使告禮部,務期各官公平,復正東宮。時儀制郎中章綸亦建言前事。當將章綸、鍾同拿送錦衣衛。明年八月十七日,為因南京大理寺少卿廖莊朝見被拿,本月十八日早,該錦衣衛指揮同知畢旺等傳奉,將綸、同各打一百藤棍。本月二十三日,同卒於獄。天順元年正月十七日,英宗復位,釋綸,陞禮部右侍郎。時監生葉華、辦事官阮子平奏請追封鍾同官。本年六月內追封為大理寺左寺丞,補其長子國子監生。(祠部文卷內。)
是年七月,南京大理寺少卿廖莊上疏,勸上朝太上皇帝于南宮,仍乞令羣臣於時節亦得朝見,以慰上皇之心。及皇姪猶子,宜令親近儒臣誦經讀書以繫人心,以回天意。留中不出。明年六月,莊以母喪赴京,關給勘合。八月十七日早於西角門朝見。有旨:「這廝在南京十分無禮,錦衣衛拿去着實打八十。」訖,命擡送吏部去,降除陝西定羌驛驛丞。天順元年三月十三日,命吏部取回復職。因丁父憂,奏乞依制祭葬父母,並錄前項所言奏疏以進。俄遷南京禮部侍郎,改刑部侍郎。
○書劉忠愍公遺翰後
劉忠愍公與予為辛丑進士。正統四年,予僉憲山東,至京師,公時為講官。留飲,其論邊事將有後來之患。又二年,為正統六年,召為大理少卿。又二年,為正統八年,公上疏言十事,其一即前四年所論邊事。疏有詆忤權臣語,遂為仇所擠以死。又六年,為正統十四年,公所言邊事大驗。今聖天子乃別白邪正,誅滅權奸,追贈公翰林學士,加今謚。遣官祭以少牢,所以褒恤禮儀,光榮隆厚,而公之名一日震耀天下。嗚呼!自古以來,士鮮全節,如公者,天地間蓋不多見。其明有以燭事幾於未然,其忠欲以救事勢於將然,其直氣正言至於忤權奸死而不悔,是蓋天與之以全節,足以為人臣之大防,立萬世之人紀矣。顧若予輩之庸碌不足為重輕者,何足道哉!何足道哉!又三年,為景泰三年。冬,得公與張御史手書。觀之,追想平生,三復慨嘆,書此以識於其後云。
景泰六年,降各處修志書:事要、條件俱准祝穆方輿勝覽,采取詳密毋略,果無實蹟可采者則已。
順天府准杭州府,應天府同;直隸南、北同。
保定府准杭州府,(「保定府准杭州府」,「准杭州府」四字原無,據舊鈔立齋錄補。)各府同。隆慶州准杭州府,(「隆慶州准杭州府」,「准杭州府」四字原無,據舊鈔立齋錄補。)各州同。
浙江布政司,(疑「布政司」後有缺文。)各布政司同。
杭州府所屬州縣分書,(「杭州府所屬各州縣分書」,「分書」二字原無,據舊鈔立齋錄補。)各府同。
建置沿革郡名至到風俗形勝
土產山川宮殿宗廟壇壝館閣
苑囿公廨監學書院井泉堂亭
臺榭樓閣寺觀古蹟祠廟陵墓
祠墓橋梁館驛池館名宦名賢
人物科甲題詠
前件,自永樂十六年至景泰五年終照此采取,其十六年以前照十六年。差去官員所采進呈,見成者各通謄寫來。
總裁官:光祿大夫、少保兼太子太傅、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陳循,光祿大夫、少保兼工部尚書、東閣大學土高穀,光祿大夫、少保兼吏部尚書、東閣大學士王文,資政大夫、太子少師兼戶部右侍郎、翰林院學士蕭鎡,通議大夫、兵部右侍郎、翰林院學士兼左春坊大學士商輅。
纂修官:奉政大夫、左春坊大學士兼翰林院侍讀彭時,奉政大夫、左春坊大學士兼翰林院侍讀劉儼,翰林院侍讀學士、奉直大夫兼左春坊左中允倪謙,翰林院侍讀學士、奉直大夫兼右春坊右中允呂原,奉直大夫、左春坊右諭德兼翰林院修撰林文,奉直大夫、司經局洗馬兼翰林院侍講劉定之,奉直大夫、司經局洗馬兼翰林院參撰李紹,承德郎、右春坊右中允兼翰林院修撰柯潛,承務郎、左春坊左贊善兼翰林院編修周洪謨,(「承務郎左春坊左贊善兼翰林院編修周洪謨」,該句原無,據明鈔本、舊鈔立齋錄補。)承務郎、右春坊右贊善兼翰林院檢討錢溥,承務郎、左春坊司直兼翰林院編修萬安、李泰,翰林院編修黃諫、陳鑑、劉吉、劉珝、曹恩、王獻、劉宣、童緣,翰林院檢討、從仕郎李本、馬昇,徵仕郎、翰林院檢討江朝宗,徵仕郎、中書舍人兼司經局正字趙昂,翰林院庶吉士丘濬、耿裕、彭華、劉釪、何琮、牛綸、孟勳、吳禎、嚴淦、尹直、陳政、甯珍、馮定、金紳、黃甄、夏時、王寬。
第22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