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王真说(老子):“五千之言一…未尝有一章不属意
于兵也。”宋代苏轼说老子:“……此几于用智也,与
管仲孙武何异?”(老子)是一本兵书吗?
可能言过了,虽然在(老子)中运用军事现象作例证直
接论兵处就有八九章,以哲理喻兵处更多达十几章,但(老
子)主要仍是一本论“道”的书,而不是论“兵”的书。
不过,(老子)内含讲“兵”的内容是十分精辟的,苏辙
就认为(老子)与被称为“兵学圣典”的(孙子兵法)相近。
但说也奇怪,老子这位主张弃绝一切智慧机巧的哲人,和讲
求权术阴谋的居然成为亲家。的确,中国历史上一切阴谋家、
军事家没有不向老子求教的。
例如老子“以正治国,以奇用兵”的思想,就被孙子进一
步发挥,成为一条重要的战术原则。孙子说:打仗是诡诈之
道。能,反而表现得好像不能;用,反而表现得好像没用;近,
反而做出很远的样子;远,反而要把近显示绐敌人看。
敌人贪利就诱惑他,敌人混乱就袭击他,敌人充实就防
备他,敌人强大就躲避他,敌人恼怒就骚扰他,敌人卑怯就骄
纵他,敌人安逸就困劳他,敌人亲密就离间他。进攻其毫无防
备之处,出击其意想不到之处,这就是兵家得胜的诀窍。
另外,清代的唐甄在总结历代兵书的战略思想时,也特
别针对老子的“以奇用兵”归纳了三种战术.分别是“出其
不意,避实击虚”、“声东击西,攻其不备”和“制造假象,迷
惑敌人”。历史上着名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就是运用这
则战术的代表。
老子始终是反战的,在他的观念中,用兵是一种诡秘、奇
诈的行为,因此要设奇计、出奇谋才能致胜。但治国安邦可就
和用兵不同了,要无为、好静、无事、无欲,这些没有一样和用
兵的“奇”道相同。所以可以说老子“以奇用兵”,不是为昏
君、暴君出谋划策,而是为弱者,为正义之师设想的。
西方哲学小语
拿破仑:一支军队若能巧妙地改变战线,他便能迷惑敌
人,使之不复知其对手的后方何在,或其可施以威胁之点何
在。
[善胜敌者不与。]
——(六十八章)
善于取胜者,不必与敌人交锋争斗。
一名空手剑派的高手于学成之后,周游各地。有一天,来
到一处渡口,这时渡船上也坐着一名武林人物。两人
不知为何事竞争执起来。这名武林人物自恃武功高强,非常
嚣张;那位空手剑派高手一时接捺不住,竟也扬言:“我自小
学剑,如今也修练得一身绝不输人的功夫。”对方问他:“你
是哪一派的?”他答道:“我是空手剑派。剑一出鞘,就表示学
艺不精。”这话把对方激怒了,愤然邀请他比划,要分个高
下。
这位空手剑派高手此时倒心平气和地答:“可以。不过
在船上比划将伤到他人,不如到对面岛上,再一决胜负,”说
完,命船夫把船划到对面的岛上去。
船一靠近,这名武林高手就追不及待地拔出剑来,纵身
跳到岸上。说时迟那时快,空手剑派高手立即抄起船桨,把船
向河中划去,同时回过头来对等在岛上的武林高手喊道:
“剑不是与人争斗、或赖以杀人的工具——这就是空手剑派!
你好好地在那儿休息吧!”
“武”从“止戈”,仓颉早已将处世的最高智慧表现在造
字上。武术的最高境界当然是化干戈于无形。常读武侠小说
的人都知道,武功已臻于化境的一代宗师,每以“绝不可争
强好斗,遇事应以避免冲突为先”来告诫门人后进。因为“留
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凡事慎重,以迂回作战的策略应对
进退,最后得到胜利的还是自己。
在今天的社会中,商场上的竞争程度不亚于战场上的刀
光剑影。然而在商场上,若欲求取成功,迂回作战实为一大秘
诀。老子所说的:“善胜敌者不与。”这种“不与人争”的话
语,虽是二千年前的观点,却也蕴藏着千锤百炼的处世智慧。
第49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