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兰蕙小史补遗>第21章
《兰蕙小史》以后所正式出版的兰着,大都认为“虞山梅”是王长友采之虞山,虞山不大,其东南山麓融入常熟城,这在后面还要介绍。情况不是这样,《兰蕙小史》己讲得很明白了:“初植虞山。丁巳冬,王长友携草三筒来杭”,王长友仅是贩卖而己,王长友是绍兴棠棣乡三社村兰农,以种草贩草为生,他卖给吴恩元的三筒“虞山梅”己是熟草了。那么王长友又是从虞山哪里得来的呢?冯子才在《续兰蕙同心录》上讲得明白:“虞山梅赤转绿蕙也。光绪末年出常熟言姓,又名常熟梅。三瓣结圆,紧边,半夹背捧心,大如意舌,色光俏丽,时下极少,咸以天锡梅影戏。余于戊辰年由四明杨祖仁先生处得来,草品细脚低环,与天锡梅草品迥异。”《佚名兰蕙图谱》也有意同之介绍。王长友很可能便得于这个“常熟言姓”之家,冯子才与王长友都是当时的绍兴人,所记应当是准确的。另外冯子才的“虞山梅”是“戊辰年”即公元1928年,从杨祖仁处转让而来。吴恩元得到此草的时间是“丁巳冬”即公元1917年冬天,其间相差十年,这里面杨祖仁手中的“虞山梅”的来源便
值得探讨了,一种可能是来之吴恩元;第二种可能便是王长友从常熟得到此草后,一部分卖给吴恩元,另一部分到了四明杨祖仁之手。第二种可能性更大一些。关于此草来之“常熟言姓”,下山时间应是“光绪末年”光绪年间是指公元1875年——1908年,其末年应是接近1908年或就是1908年。可见吴恩元得到此草之前,至少在常熟己栽培10年了。《兰蕙小史》中所说“以’冠春‘易植之。”“冠春”梅瓣春兰,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绍兴冯长生选出,卖给九峰阁。外三瓣长脚圆头,紧边,瓣厚,分窠硬捧心,小如意舌,葶高。
《续兰蕙同心录》中所说,以“天锡梅”来冒充“虞山梅”。“天锡梅”是赤壳类梅瓣,兰着上说其“历史不详”,也无选育人。其实“天锡梅”是宣统元年(1909年),绍兴车庆庵先生在草花担内选出来的,三瓣圆头、紧边、收根,肩平,半硬兜捧,小如意舌,花葶上花序仅四、五朵。
最后再将文中提到的常熟与虞山简单介绍一下:
常熟已有5千多年文明史。邑内有樱泽、良淆等文化遗址多处。3千多年前的商末,古公宜父周太壬炊子仲雍让国南下建勾吴,定居常熟。自西晋太康四年(283年)建城以来,古城已有1700多年历史,至唐代,已成为商业发达、街市繁荣的江南名城。古城坐落于虞山东南山麓,城外湖泊环抱,城内琴川古运河纵贯南北,故有“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之美誉。自清至今很多艺兰家选出春蕙不少铭品,例如春兰“畹香”、“常熟素”、“常熟荷(冠荷)”、“常熟素荷”、“独秀”、“虞山奇蝶”、“猫蝶”等十几品;蕙花有“程梅”、“姑苏梅”、“杂样锦”、“常熟新梅”、“虞光”、“虞顶”等二十几品。
虞山位于市境西北部,近半伸入城内。因商末周太王次子虞仲葬此得名。又名乌目、海巫、伏牛等。西北向东南延伸;西南坡短而陡,多悬崖危岩,构成拂水晴岩、剑门奇石等景观;东北坡平缓伸展,多幽溪深涧,形成桃源、石屋、顶山、破龙、瑞石、秦坡等山涧名胜。山中自然岩洞及泉水众多,洞有老石洞、小石洞、白云洞、仙人洞、老虎洞、羊棚洞、水帘洞、联珠洞等,泉有焦尾泉、彀茶泉、睢阳泉、高道泉、舜过泉、君子泉、玉蟹泉、冽泉、涌泉等。自西晋起,海虞县、常熟县相继建城于山下。以此山命名的春兰“虞山奇蝶”和蕙花“虞山梅”,名响兰界。
将《续兰蕙同心录》中“虞山梅”附诗复下:
铜雀春深有二乔,依栏静看翠衣飘。
姑苏台下留仙种,见得宁馨折一条。
39、赤蕙“秀字”
《兰蕙小史》:“光绪二十八年春,绍人阿龙得于湖州骆驼桥行花摊上。三瓣长脚圆头,质糯肉厚,分窠半硬兜捧心,大如意舌,色绿,肩平,干细长。许霁楼先生见之谓其美秀而文,故名之曰:’秀字‘。九峰阁植。”留黑白照一帧,上有吴恩元手迹:“秀字前清光绪二十八年落山,赤转绿新种水仙也。绍人小阿龙得于湖州骆驼桥行花摊上,携至中行,霁楼先生以议推至杭,因受蒸,萼己全萎。始以佛番百购种之。培植四五年始得开花。适许霁楼先生美秀而文,即名之曰:’秀字‘。一经品,声十流矣。民国七年放花一萼,固摄影而补之。淳白。”实难辨清,但多少有点参考。
“秀字”在《续兰蕙同心录》、《佚名兰蕙图谱》、《五十年艺兰经验谈》、《中国兰艺三百问》等兰谱有载,但沈氏《兰花》、《韶兴兰文化》、《江浙兰蕙》没有收入此种。“秀字”的花品非常之好,不愧为“秀字”这个名称。人们常说兰花是一种文人花,它以小巧秀气博得文人雅士的喜爱,“蕙如端庄少年,束带立朝。”“秀字”摈弃了蕙花粗糙之感,引人秀丽之美。叶长不超40cm,宽1cm,叶色深绿,叶姿斜垂,花葶细高,小簪紫红,外三瓣长脚圆头,收根细,平肩,分窠半硬兜捧,如意舌,花色绿。“花光姣艳,丰姿甚佳”。如按瓣型长脚而论,此花似乎应归水仙,《兰蕙小史》上也有“新种水仙也”,但是它的中宫十分圆整,半硬兜捧心护着幽香的蕊拄,大如意舌前伸而不下宕,外瓣圆头,主瓣上盖,应当说是一品难得的梅瓣花。吴恩元在《兰蕙小史》的文字定稿中去掉照片上的“新种水仙也”的观点,是非常正确的。《续兰蕙同心录》、《佚名兰蕙图谱》认为“秀字”是“官种水仙也”,也应当说是认定的有别。何为“官种水仙”?通常说,巧种和官种,捧瓣瓣尖部呈白色或厚肉质兜状者称为巧种,没有白头或微有浅薄兜者称为官种;按照蕙蕊头形《五门八式》中所言,官种门是捧瓣有轻兜,或“滑口”而无兜,例如蒲扇捧。当然先人们对官种水仙与今人对水仙瓣的认识不尽相同,他们认为“秀字”的这种“半硬兜捧心”可列进“官种”中去,再加上外瓣的“长脚”,于是称为“官种水仙也”。现代兰人论花,主要看中窠,这种“半硬兜捧心”,如意舌(应属大如意舌),再加上外瓣的圆头,在蕙花中是可以称梅的。要说起来,便牵扯到兰花瓣型的渊源,话要多一些。瓣型理论是起源于春兰蕙花的,但是我们的先人们似乎己经发现了瓣型理论在蕙花中的局限性,于是便出现了以蕙花苞壳的颜色来进行分类这种方法,例如赤壳、绿壳等,这种分类似乎作为瓣型理论在蕙花中的一种补充,最早春兰中也有使用的,例如绿梅素、赤白舌梅、赤梅瓣、绿梅瓣、赤水仙、绿水仙、赤荷花、绿荷花等等;到了《兰蕙小史》的时期,这种赤绿壳提法在春兰中大都用在与素心种有关的品种中,例如赤梅白舌种“玉梅”、绿梅素种“萧山蔡梅”等,其他的可直接称呼梅瓣、水仙、荷瓣了,不必再加上赤和绿了;反而在蕙花中,以壳分类的简单化越来越广泛地被人们使用了,这样也极大地省略了对蕙花瓣型区分的复杂性。所以我们看到在《兰蕙小史》中的很多蕙花品种,并没有确立它的瓣型(荷瓣、荷素除外),“秀字”在《兰蕙小史》正式行文中也没有关于瓣型的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