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兰蕙小史补遗>第1章
《兰蕙小史》是近代兰艺历史中最为着名的一部兰谱。吴恩元、唐驼先生将自己毕生选育培植的兰蕙铭品尽数收录书中,其中有很少一部分虽然不是九峰阁的藏品,但由于铭品的珍贵,在资料详实的情况下也做了收录。但是有些品种由于记载的简单,使后人不能完全了解该铭品的全貌,并且也引起了认定方面的混乱。我写这些东西,是根据历史留下的真实资料,对有些能够做到的内容进行补充,力求使我们这些后来的艺兰人在拜读《兰蕙小史》的时候多一些参考和理解。我手上的资料有的是曾出版发表过的兰书或杂志,例如沈氏父子《兰花》、诸友仁《兰花》、《中国兰艺三百问》、《江浙兰蕙》、《韶兴兰文化》、《五十年艺兰经验谈》等,有的是未曾付梓的兰蕙图谱,例如《续兰蕙同心录》,我们都知道《兰蕙同心录》是1865年许霁楼先生所着,事隔85年《续兰蕙同心录》诞生了,正如此书的序中所言“兰谱屡见皆不足徵,惟许氏霁楼着有兰蕙同心录,缕析详明,为诸谱冠谱”、“继秀水许氏续兰蕙同心录”。《续兰蕙同心录》文中兰蕙记载详实,勾勒成图,配有诗词;还有的至今不能将作者及保存人共布于世的《佚名兰蕙图谱》。这些主要是为了作者及其后人的知识产权保护的需要,我也无权将这些兰谱贡献出来。但是择其部分己为大多艺兰人所熟知的铭品,加以澄清或补充,为广大的艺兰人服务,功利于当代,想必作者及他们的后人是能够理解的。近代的艺兰大师们多留有他们用毕生的心血撰着的兰蕙图谱,可惜由于历史的原因,难得出版发行,这实在是件很遗憾的事情。曾有人亲眼见到王叔平先生的《兰蕙图谱》原稿,可惜难得真传,且记于此。所以如下补充或记载也末必精细全面,且留后人更补去吧。我尽能力所及,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力求翔实,化繁为简,记载如下,以求方家多多指正。
蕙花部分
1、绿蕙仙“大一品”
《兰蕙小史》:“荷花水仙之冠。清嘉庆初,为嘉善胡少敏植,富阳篓出;就姑苏花会,咸以大一品呼之,遂名。时富商同怡庭以三千金易,不许,明年仍归周。叶阔而环,蕊形小三并,软蚕蛾捧,大如意舌,花光淡绿,气宇轩昂。真黄山谷所谓有士大夫概者也。”
《兰蕙小史》中的“大一品”记载是完整地摘录于许霁楼的《兰蕙同心录》(1865年),《兰蕙同心录》在此品记述后有诗两首,现摘其一:“士夫气概谪仙才,座上争夸领袖来;自入江南重声价,千金不易此花魁。”其实记载此品比《兰蕙小史》还早的兰着应属袁世俊的《兰言述略》(1876年),称其为“大一品仙”:“大荷花形,五瓣分窠,大软捧,大铺舌,细干平肩。乾隆时出嘉善胡姓,刻下多。”“大一品”被推为传统蕙花“老八种”之首位,是荷花水仙之冠,也是蕙花中被视作士大夫的代表。自它出世以后,有关春兰蕙花的兰书无不载有此品。日本兰界也推崇备至,将“大一品”列进“全盛稀贵品”之中。关于“大一品”的花品,各兰着都有介绍,而时下也极多,这里也不再复述了。但是有关“大一品”还有几个小问题需要提出来,其一,“大一品”的选育时间,一种说法是“清嘉庆初”;另一种说法是“乾隆时出”。现在的兰着在记录此品的选育年代时取其一种或将两种说法全列上,还有的采取折衷的办法:“乾隆末,嘉庆初”。我个人认为在正常的兰着记载的情况下,是应当取记载此品最早的《兰蕙同心录》,即“清嘉庆初。”《兰蕙同心录》是古兰谱中的“冠谱”,作者记载详尽,真实,可信度高,是一部非常严谨的兰谱,就连《兰蕙小史》这部近代被封为传统春兰蕙花“兰典”的兰着,在“大一品”的记载上,完全照搬了《兰蕙同心录》,所以我们应当相信《兰蕙同心录》记载的年代无误;其二,关于“大一品”的舌,历史及现代的兰书大都认定为“大如意舌”,《兰言述略》中说是“大铺舌”。
“大如意舌”是指“舌形似玉雕工艺品如意头状,平挂,不卷”;而“大铺舌”是“舌形比大圆舌稍大而长,且呈下拖状。”而实际上“大一品”的舌确实归进“大如意舌”是正确的。这也是认定“大一品”为荷形水仙重要的依据之一。假如按照古人瓣型理论认定,“大一品”称其为“荷花巧种水仙”最为恰当;其三,关于“蕊形小三并”的提法。按照古人留下的什么“九形八法”、“五门八式”、“相蕙十则”等等对蕊形的提法,都无“小三并”的解释,“小三并”不仅在“大一品”的记述中,也出现在其他古谱品种记载中,例如《兰蕙小史》“前上海梅”:“蕊形小三并”,《续兰蕙同心录》、《佚名兰蕙图谱》中所记“逸仙”中也有“小三并”的提法,可见这种提法非“记字有误”,而是确确实实存在的。“大一品”的蕊形,按照古人们的“五门八式”提法,应归于“巧种门”中的第二种“大平切”式,“大平切”是指“花蕾顶端如切平一样,切平较大,俗称大平切。”“小三并”的全称应当是“小三并门头形”,这种头形想必与“巧种门”中的第二种“大平切”式有某种内在的联系。萧山沈沛霖曾留下《分载蕙蕊头形八法》,其中确有“大三并头形”和“小三并头形”,他在“小三并头形”中说:“开重紧边五瓣梅。软蚕蛾捧,或挖耳捧,大如意舌,梅门精品。”于此,我们终于找到了根据,但是正如《兰言述略》中所说:“其种有七十二种之说,实则逐种逐样,不能繁载也”。古人所留下的很多称呼,有些正运用于我们艺兰实践之中,有些随着时代的更迭而消亡了;其四,“大一品”的初开确实气宇轩昂,光彩照人,这种开品是取决于放花时培植精心的基础之上的,假如盆中过湿,瓣易反翘,微呈落肩,久开易变形。也算是金无赤金吧。然而终究是瑕不掩玉,流传二百余年,一直为广大兰友所喜爱。
2、绿蕙梅“后翠蟾”
《兰蕙小史》:“三瓣短圆,肉头极厚,半硬合背捧心,色绿,干细,小如意舌,佳种也。前惟白洋朱家有,今杭州亦有矣。”此蕙选于清咸丰七年(1857年)选出,《中国兰艺三百问》认为是浙江绍兴白杨朱姓兰农挖得,富阳张圣林带此花到嘉兴;沈氏《兰花》认为是富阳张圣林选育;《江浙兰蕙》认为此品为绍兴白杨朱姓选出,是富阳张圣林带此花到嘉兴,让与许霁楼。当然记载最早的应是许霁楼的《兰蕙同心录》:“老种绿蕙也。咸丰七年,富阳张圣林老友,从绍兴带花来,禾叶似上海梅而环过之,半合捧,色绿可取,迩闻白杨地方尚有种存。”这些记载基本相同,此品最早应来于韶兴朱家。但《韶兴兰文化》中没有收录此种,但在介绍“金蟾梅”中有一句:“开品似翠蟾。”;诸友仁《兰花》仅有黑白照一帧,称其为“翠蟾”,但无花品介绍;《五十年艺兰经验谈》直接称其为“翠蟾”;而《乃安居笔谭》认为此品名称为“翠蟾”、“后翠蟾”、“翠禅”。而花品介绍基本与前面雷同。那么“翠蟾”是“后翠蟾”吗?沈氏《兰花》认为是两个品种,并说:“旧有翠蟾,在清朝乾隆时由江苏宜兴尤姓选出,其后己断种。”他说老的翠蟾己断种。袁世俊在《兰言述略》中证明了他的说法:“翠蟾梅,外三瓣短圆,捧分头夹背,小如意舌,细干,肩平。乾隆时出宜兴尤氏,近知绍兴尚有此种。”不过自《兰蕙小史》以后确实没有老翠蟾传世的记载,绝世己在无疑之中。对于“后翠蟾”,《中国兰艺三百问》认为日本尚保留了此种,《兰华谱》确也有此种记载。但我查之1992年“全日本东洋兰连合会”中所列出的品级里,没有此种的列入。因此,此种是否存世,实在令人忧心。不过希望常常在意料之外,老种赤蕙“和字”,消声匿迹近百年,近年蓦地冒了出来。“后翠蟾”也许会如此。“翠蟾”两字是月亮的别称,加一“后”字,仅作为失传的“翠蟾”的补充,这如同现代人选出的春兰“新上品圆梅”、“金钱梅”一样,以相似的绝种品种命名而已。据说“后翠蟾”在五年前已从日本返销。但此种发芽太慢.草难长.更不易花。
《兰蕙小史》补遗——(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