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孙子兵法详解>第3章
军争第七
孙子说:按照用兵的规律,将帅接受国君的命令,从征集民众、组织军队直到同敌对阵,在这中间,最难的环节是争夺战争的主动权。争夺战争主动权最困难的地方,是要把迂回的弯路变为直路,要把不利转化为有利。所以,用迂回绕道的佯动,并用小利引诱敌人,这样就能比敌人后出动,而先抵达必争的战略要地,这是掌握了以迂为直的方法。
所以,军争既有有利的一面,同时也有危险的一面。如果全军携带所有的辎重去争夺先机,就无法按时抵达预定地域;如果放下辎重去争夺先机,辎重就会损失。因此,卷甲急进,昼夜不停,加倍强行军,走上百里去争利,三军将领都可能被俘,强壮的士卒先到,疲弱的士卒掉队,其结果只会有十分之一的兵力到位。走五十里去争利,先头部队的将领会受折损,只有一半的兵力能够到位。走三十里路去争利,只有三分之二的兵力能赶到。因此,军队没有辎重就会失败,没有粮食就不能生存,没有物资储备就难以为继。
所以,不了解诸候列国的战略意图,不能与之结交;不熟悉山林、险阻、沼泽的地形,不能行军;不用向导,便不能得到地利。所以,用兵打杖必须依靠诡诈多变争取成功,依据是否有利来决定自己行动,按照分散或集中兵力的方式来变换战术。所以,军队行动迅速时就像疾风骤起,行动舒缓时就像林木森然不乱,攻击敌人时象烈火一样猛烈,实施防御时象山岳一样稳固,隐蔽时如同浓云遮蔽日,冲锋时如迅雷不及掩耳。捞掠村庄需分兵掠取,扩张领土要分兵据守,应权衡利害关系再相机行动。懂得以迂为直方法的将帅就能取得胜利,这是军争的原则。
《军政》说:作战时语言指挥不能听到,所以设置金鼓;动作指挥不能看见,所以设置族旗。所以夜战多用金鼓,昼战多用旌旗。金鼓、族旗是用来统一军队行动的。全军行动既然一致,那么,勇敢的士兵就不会单独前进,怯懦的士兵也不敢单独后退了。这就是指挥大部队作战的方法。
所以,对于敌人的军队,可以使其士气低落,对于敌军的将帅,可以使其决心动摇。军队刚投入战斗时土气饱满,过一段时间,士气就逐渐懈怠,到了最后,士气完全衰竭了。所以善于用兵的人,总是先避开敌人初来时的锐气,等到敌人士气懈怠衰竭时再去打击它,这是掌握运用军队士气的方法。用自己的严整来对付敌人的混乱,用自己的镇静来对敌人的轻燥,这是掌握将帅心理的手段。用自己部队的接近战场来对付远道而来的敌人,用自己部队的安逸休整对付奔走疲劳的敌人,用自己部队的饱食来对付饥饿不堪的敌人,这是把握军队战斗力的秘诀。不要去拦击旗帜整齐的敌人,不要去进攻阵容雄壮的敌人,这是掌握灵活机变的原则。
所以,用兵的法则是:敌人占领山地就不要去抑攻,敌人背靠高地就不要正面去攻击,敌人假装败退就不要跟踪追击,敌人的精锐不要去攻击,敌人的诱兵不要加以理睬,对退回本国的敌军不要阻击拦截,包围敌人时要留出缺口,对陷入绝境的敌人不要过分逼迫,这些都是用兵的法则。
九变第八
孙子说:大凡用兵的法则是,将帅接受国君的命令,征集民众、组织军队,聚集军需,出征时在“圮地”不可驻扎,在“衢地”应结交邻国,在“绝地”不要停留,在“围地”要巧设奇谋,陷入“死地”就要殊死战斗。有的道路不要通行,有的敌军不要攻打,有的城邑不要攻取,有的地方不要争夺,国君有的命令不要执行。所以,将帅如果能精通以上机变的运用,就是懂得用兵了。将帅如果不能精通各种机变的运用,那么即使了解地形,也不能够得到地利。指挥军队不知道各种机变的方法,虽然知道“五利”,也不能充分发挥军队的作用。
聪明的将帅思考问题,必须兼顾到利害两个方面。在不利情况下要看到有利条件,大事才可顺利进行;在顺利情况下要看到不利的因素,祸患才可预先排除。
要使各国诸侯屈服,就用它最害怕的事去伤害它;要使各国诸侯忙于应付,就用它不得不做的事去驱使它;要使各国诸侯被动奔走,就用小利去引诱它。
用兵的法则是: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来,而要依靠自己做好充分准备;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进攻,而要依靠自己有强大的实力,使敌人无法进攻。
将帅有五种致命的弱点:只知死拼可能被诱杀;贪生怕死可能被俘虏;急噪易怒可能中敌人轻侮的奸计;廉洁好名可能入敌人侮辱的圈套;一昧爱民可能导致烦扰而不得安宁。以上五点,是将帅的过错,也是用兵的灾害。军队覆灭,将帅被杀,必定是由于这五种危险引起,是不可不充分认识的。
行军第八
孙子说:在各种不同地形上处置军队和观察判断敌情时,应该注意:通过山地,必须依靠有水草的山谷,驻扎在居高向阳的地方,敌人占领高地,不要仰攻,这是在山地上对军队的处置原则。横渡江河,应远离水流驻扎,敌人渡水来战,不要在江河中迎击,而要等它渡过一半时再攻击,这样较为有利。如果要同敌人决战,不要紧靠水边列阵;在江河地带扎营,也要居高向阳,不要面迎水流,这是在江河地带上对军队处置的原则。通过盐碱沼泽地带,要迅速离开,不要逗留;如果同敌军相遇于盐碱沼泽地带,那就必须靠近水草而背靠树林,这是在盐碱沼泽地带上对军队处置的原则。在平原上应占领开阔地域,而侧翼要依托高地,前低后高。这是在平原地带上对军队处置的原则。以上四中“处军”原则的好处,就是黄帝之所以能战胜其他四帝的原因。
大凡驻军总是喜欢干燥的高地,避开潮湿的洼地;重视向阳之处,避开阴暗之地;靠近水草地区,军需供应充足,将士百病不生,这样就有了胜利的保证。在丘陵堤防行军,必须占领它向阳的一面,并把主要侧翼背靠着它。这些对于用兵有利的措施,是利用地形作为辅助条件的。上游下雨,洪水突至,禁止徒涉,应等待水流稍平缓以后。通过“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这几种地形,必须迅速离开,不要接近。我们应该远离这些地形,而让敌人去靠近它;我们应面向这些地形,而让敌人去背靠它。军队两旁遇到有险峻的隘路、湖沼、水网、芦苇、山林和草木茂盛的地方,必须谨慎地反复搜索,这些都是敌人可能埋设伏兵和隐伏奸细的地方。
敌人逼近而安静的,是依仗它占领险要地形;敌人离我很远但挑战不休,是想诱我前进;敌人之所以驻扎在平坦地方,是因为对它有某种好处。许多树木摇动,是敌人隐蔽前来;草丛中有许多遮障物,是敌人布下的疑阵;群鸟惊飞,是下面有伏兵;野兽骇奔,是敌人大举突袭;尘土高而尖,是敌人战车驶来;尘土低而宽广,是敌人的步兵开来;尘土疏散飞扬,是敌人正在拽柴而走;尘土少而时起时落;是敌人正在扎营。敌人使者措辞谦卑却又在加紧战备的,是准备进攻;措辞强硬而军队又做出前进姿态的,是准备撤退;轻车先出动,部署在两翼的,是在布列阵势;敌人尚未受挫而来讲和的,是另有阴谋;敌人急速奔跑并排并列阵的,是企图约期同我决战;敌人半进半退的,是企图引诱我军。抵兵倚着兵器而站立的,是饥饿的表现;供水兵打水自己先饮的,是干渴的表现;敌人见利而不进兵争夺的,是疲劳的表现;敌人营寨上聚集鸟雀的,下面是空营;敌人夜间惊叫的,是恐慌的表现;敌营惊扰纷乱的,是敌将没有威严的表现;旌旗摇动不整齐的,是敌人队伍已经混乱。敌人军官易怒的,是全军疲倦的表现;用粮食喂马,杀马吃肉,收拾起汲水器具,部队不返营房的,是要拼死的穷寇;低声下气同部下讲话的,是敌将失去人心;不断犒赏士卒的,是敌军没有办法;不断惩罚部属的,是敌人处境困难;先粗暴然后又害怕部下的,是最不精明的将领;派来使者送礼言好的,是敌人想休兵息战;敌人逞怒同我对阵,但久不交锋又不撤退的,必须谨慎地观察他的企图。
打仗不在于兵力越多越好,只要不轻敌冒进,并集中兵力、判明敌情,取得部下的信任和支持,也就足够了。那种既无深谋远虑而又轻敌的人,必定会被敌人俘虏。
士卒还没有亲近依附就执行惩罚,那么他们会不服,不服就很难使用。士卒已经亲近依附,如果不执行军纪军法,也不能用来作战。所以,要用怀柔宽仁使他们思想统一,用军纪军法使他们行动一致,这样就必能取得部下的敬畏和拥戴。平素严格贯彻命令,管教士卒,士卒就能养成服从的习惯;平素从来不严格贯彻命令,管教士卒,士卒就会养成不服从的习惯。平时命令能贯彻执行的,表明将帅同士卒之间相处融洽。
开战之前就预计能够取胜的,是因为筹划周密,胜利条件充分;开战之前就预计不能取胜的,是因为筹计不周,胜利条件不足。筹划周密、条件充分就能取胜;筹划疏漏、条件不足就会失败,更何况不作筹划、毫无条件呢?我们依据这些来观察,那么胜负的结果也就很明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