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台湾通志>第25章

第25章

斗鱼,泉郡志状如指,长二、三寸,有花文,红绿相间,尾鲜红有黄点,善斗。泉人呼为丁班;漳人呼为三班(诸罗县志。谨案:岭海名胜记云:斗龙鱼,大如两指,身有五彩,虾须燕尾。斗则竟日不倦,阴雨则伏不动;此即所谓斗鱼也。此与上金鱼供玩赏,非可充馔。今从旧志附录于此)。
鱼宅北户录:水母。一名蚱,一名石镜。博物志:状如凝血,从广数尺,无正圆,亦无头、目、肠、脏;众虾随之,以虾为目。山堂肆考:水母大如盘,形似白棉絮,以明矾腌之,久则渐渐如纸,俗呼白皮纸;江、浙呼海折皮。
沙蚕,生海泊泥涂中,形似蚕,中有沙,故名。味甚鲜美,北人憎其形以为蚓也,弃之。晒干酥食亦佳,又名龙肠。形似蚯蚓,可食。龙虫一名沙虫。
海参,有口,无鳞、足、耳、目;产于八罩海中者良(谨案:鱼宅与沙蚕、海参皆水族之可食者,今从旧志附录于此)。
海竖,或作蜈鱼,状如海翁,大亦次之,头如猪,跃水面丈余,直上若浮屠,喷水如雪,故谓之竖。
海和尚,色赤,头与身似人形,四翅无鳞。见人辄笑,见则为台飓之征;行舟遇之不祥,必焚香楮而引避之(。谨案:诲语云:海和尚,人首鳖足,身差长而无甲。舟行遇者,率虞不利。此与人鱼相类。人鱼长四尺许,体发牝牡俨似人形;惟背有短鬣,船行遇者,亦必作法禳厌)。
海狗,头似狗而鱼身,尾尖,四翅。
海马,状如马,头有发,亦四翅,获之不祥(淡水厅志。(谨案:本草衍义云:海马,其首如马,其身如虾,其背伛偻有节文,长二、三寸)。
海龙,生澎湖,首尾似龙,无牙爪,长不径尺,冬日双跃海滩,获之喜为珍物,入药功倍海马。
海鼠,头有孔,重者四、五百斤。
倒吞鲎,口在腹,无齿,能吞人(俱同上。谨案:以上皆海中异鱼,不常见,旧志所载,附录于此)。
龟,大戴礼:甲虫三百六十,龟为之长。海中有大至数尺者,曰海龟;味如鳖。博物志:龟纯雌无雄,与蛇交通而生子。台地有二种:尾长介粗者,名蛇龟;尾中介有文者,名灵龟。
鳖,养鱼经:鱼满三百六十则龙为之长,而引飞出水。有鳖则鱼不复去,故一名神守,又名团鱼。事物原始:一名甲鱼。大城北潭有之。
鼋,介虫之长,状如大龟,生大海中;火炎山上池内有之。
句上黾下鼊,龟属本草:蟕虫隽,大者贔屓,小者为句上黾下鼊,山龟之巨者。鸡笼头尤多。状如鳖,四足漫胡无指爪,剥割时两目泪下。甲可乱玳瑁,亦以饰物。台人市贩鹿胶,每以板壳同煎(。谨案:太平御览引刘欣期交州记曰:蚼虫辟似玳瑁,龟头、鳖身、虾尾,色斑似锦文,大如笠,四足漫胡无指甲,前有黑朱可以饰物。蚼虫辟即句上黾下鼊之别体字也)。
鲮鲤,尔雅翼:状如獭,遍身鳞甲,居土穴中,人谓之穿山甲;以其能穿穴。一名龙理;山海经:龙鲤,陵居是也。临海志云:尾刺如三角菱,故谓之石鲮鱼。
玳瑁,状如龟,壳稍长,背有甲十二片,黑白斑文,边缺如锯齿,无足有四鬣,前长后短;煮其甲,柔如皮,因以作器。应邵曰:雄曰玳瑁,雌曰觜虫隽(。谨案:岭表录异云:玳瑁生揭其甲,带之有虫毒,甲即自摇,若死无此验。据此,则玳瑁生甲片,可验虫毒矣)。
鲎,色青黑,血蓝,尾如枪,十二足悉在腹下:雌常负雄,渔者取之得双。腹中有子如粟大,可腌以为医,甚佳。壳甚坚,可作杓。置之水中,雄小者浮雌大者沉。雌常负雄行,虽波涛不解,失偶则不能独活;故号鲎媚。尾烧烟,可辟蚊蚋。
蟹,尔雅翼:八跪而二螯。八足折而容俯,故谓之跪;两螯倨而容仰,故谓之螯。随潮甲解,故字从解。台产皆出于海,独诸罗生溪涧中。螯生毛,名曰毛蟹,秋后甚肥美。海中则有沙钻蟹,色黄,遍身有刺,遇人即伏沙底。沙马螯,色赤,走甚疾。大脚仙蟹,身小,一螯大、一螯小,色赤白相杂。虎狮蟹,遍身红点。青蚶蟹,青白色,两螯独大。金钱蟹,身扁,色赤黑,此种腌食甚佳。一螯大,一螯小,曰拥剑。一名螃蟹,脐有尖团之别,尖为公蟹,不及团脐母蟹之多黄而香也。螃蟹一名郭索。
蟹郎,似蟹而小,穴诸荒烟蔓草中;非朔望不出。其出也,朔雄,望皆雌;朔雌,望皆雄。八月望日尤多。
蟳,一名蝤蛑,生海边泥涂中;随大潮退壳,一退一长。膏多于肉,曰红蟳;无膏曰菜蟳。大者长尺余,螯无毛,故异于蟹。其壳甚坚。虎蟳海族志:文有虎班,色如玛瑙。
蠘,图经:阔壳而多黄者,名蠘。其螯甚锐,断物如芟割。形似蟳,但壳有班点。别名翠蟹,亦名青脚蟹。产海中。
蟛蜞,在海岸钻穴而居。北户录:有毛曰蟛蜞;无毛曰蟛虫越。
蚶,尔雅谓之魁陆。郭注:状如海蚌,圆而厚,外有理纵横,即今之蚶也岭表录异:一呼瓦棱子,以壳上有棱如瓦垄也。蚱蛤之属,壳圆而厚,形如瓦筒。说文:一名伏老,海人取其苗,养于泥涂中;俟其大,货于市。一名复累,浙江谓之毛蚶。有乌蚶,腌食佳。珠蚶,肉紫色,热水淋之即熟,带血擘食,甚美。又有丝蚶,斧头蚶、五爪蚶数种。
西施舌,壳黑绿色,形似小蚌而长。泉郡志:其内有舌最美,海错之珍,次于江瑶柱。台所出不宜多食。似蚌而薄。肉细软如舌,味佳。
车螯,似蛤而大,壳厚微黄,肉坚含浆不放,俗呼为蛲。蛲,蛤之大者,肉白多浆。蛲仔生海泥中。
花蛤,似车螯而小,壳有斑文,本草谓:蛤表有文,即此。礼记:雀入水为蛤;是也。味甚清,此地不多产。雍正癸丑骤生,他少见。蛤有三种,皆生于海。一名文蛤。蛲之小者。海蛤无文。
蛤蜊,似车螯而小,壳圆,微黑色,肉黄(淮南子:若士方卷龟壳,而食蛤蜊。酉阳杂俎:蛤蜊候风雨,能以壳为翅飞。白壳紫唇者曰蛤蜊;又有一种形厚而唇黑者,兴化志谓之朗晃,亦蛤蜊类也。其肉皆白,而唇黄。生溪涧泥沙中。或云:蛤蜊、文蛤,由一潮生一晕。有白蛤、赤蛤数种,壳可烧灰,入药为蛤粉。
牡蛎,本草:附石而生,磈礧相连如房,故名蛎房。俗呼为蚝,小者名珠蚝,最佳。此间不须架石栽种;团生海中,取之者乘筏,用长竹出诸水底。咸水,结成壳,可烧灰。蚝,牡蛎也。又可入药品。
鰕,或作虾,种类不一,有红虾、沙虾、班节虾、白丁虾;各塭红虾最佳。又有黄栀米,小而色红,晒作鰕米。别有一种龙虾。龙虾,昂首奋角,如画龙状,甲硬如蟹,须长一、二尺,钳六、七寸,有芒刺,尾下子累累相续。塭虾出塭中,夏秋最甚,腌食极佳。有狗虾、赤尾星、软壳虾,又有八节虾,红白相间。麋虾,小者如米,腌之佳。虾姑,肉薄不中食。虾蛞托,尾有刺能伤人。
螺,通志:香螺大如瓯,长数寸,肉白而尾有膏,味甚佳。本草谓之甲香,又响螺,其壳可以吹。花螺如田螺而小,壳圆白色,红点斑斑。大螺琢磨其壳,可作鹦鹉杯。珠螺,似花螺而小,壳坚硬,螺嘴有皮,厚而圆,如半面珠,故名。澎湖所产,惟腌食为佳。本草:田螺食泥在腹,十年犹活,能伏气饮露。石螺在池潭中可常食。有莿螺、肉螺,苦螺、寄生螺,来螺产内地。淡地亦有。有巴螺、钿螺。俗云:琉球螺可饰器;达摩螺可作杯;白螺、黄螺、红螺、珠螺、麦螺可作酱(。谨案:太平御览引南州异物志云:鹦鹉螺状如覆杯,头如鸟,头向其腹,视似鹦鹉,故名。据此,则螺原有鹦鹉之名,非独可琢作鹦鹉杯已也)。
蚌,与蛤相类而异形,圆者曰蛤,长者曰蚌:壳绿黑色,老蚌含珠。战国策谓:与鹬相持者也。壳明亮,老亦能生珠。田蚌,俗名田杯。五杂俎:大者如箕。左思赋:蚌,珠胎,与月盈亏。中秋无月,则蚌无胎。壳可烧来涂壁。
海豆芽,似蚬而差大,形扁,壳绿,吐尾如豆芽,故名。一名涂杯。如小蛏,伸尾白如豆芽。一名江蛲。俗呼家愁(。谨案:广东通志云:水豆芽,蛏类也。鲜时壳中有一肉柱,如牙箸。腌之则无,此即海豆芽也)。
水龟,一名龙虱,出潭堀中,腌食佳。本草名水马,长寸许,群行水上,涸即飞去。可腌酱。
白蛏,台原无蛏,康熙五十九年始有,生于海泊泥涂中。形与内地蛏无异,但壳差薄,色白如玉尤清甘,四、五月时有之。近亦有竹蛏。石蛏生海泊。紫蛏生石隙中。
鬼蟹,状如傀儡。
海蒜,一名湖肾,壳类蛤,肉垂三寸余,白色上有黑点,状甚劣。味甘;但性极寒,食之多患腹泻。
沙蒜,一名沙噀,俗呼土笋,可煮作冻(淡水厅志。谨案:岭表录异云:沙箸,海岸沙中生,春吐苗;其骨白且劲,可为酒筹,凡采者须轻步向前拔之;不然闻声遽缩入沙中,不可得也。此沙箸疑即沙蒜,盖箸蒜声相近也)。
赤嘴,状如蛲仔,但壳微赤有纹,比蛲仔味清甘。
竹蟽,形如蛏,壳黄色,味甚清甘。
九孔,即石决明。鲍鱼之小者,附石而生;壳有孔,煆灰入药,为石决明五杂俎云:即鳆鱼另一种,呼将军帽。
寄居虫,土人呼为寄生。寄生阅书:生于蛎房、蚌、蛤腹中。郭璞江赋:璅蛣,腹蟹。记略:海上有枯螺壳,寄生其中,负壳而走,形如螺(。谨案:陈藏器本草陶注蜗牛云:海边有大螺,似蜗牛,火炙壳,便出走;食之益人。按寄居在蟹壳间,非螺也。候螺蛤开,即自出食,螺蛤欲合,已还壳中。海族多被其寄据,此则寄居本虫类,以其寄于螺壳,故各志俱入介属;今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