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郑板桥集>第58章

第58章

有感于潍县饥民外出逃生的惨相,赋《逃荒行》以纪其悲状。
约此时画竹呈包大中丞括,并题诗其上。
题诗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乾隆十二年丁卯一七四七五十五岁
秋,调济南参加乡试事,于锁院作《行书扬州杂记卷》,记与饶五姑娘之浪漫情缘等事;又作有《济南试院奉和宫詹德大主师枉赠之作讳保》、《和学使者于殿元枉赠之作讳敏中》等诗,与德保、于敏中相唱和。
秋,与汪士慎、李、李方膺合作《花卉图轴》。
板桥题《花卉图轴》诗曰:《梅花抱冬心,月季有正色。俯视石菖蒲,清浅茁寒碧。佛手喻画禅,弹指现妙迹。共玩此窗中,聊为一笑适。
乾隆丁卯秋日,士慎画梅,复堂补佛手、石菖蒲,晴江添月季,余作诗于上。》
是年春,潍县旱,大饥。自五月十八日后,连雨两月,造成潦灾。
三月,殿版《十三经注疏》、《二十一史》刻成。
六月,命校刊《通典》、《通志》、《文献通考》,并命编《续文献通考》。
乾隆十三年戊辰一七四八五十六岁
二月,乾隆帝出巡山东,板桥随行泰山,为书画史,治顿所,卧泰山顶四十余日。为此,板桥镌有一印曰《乾隆东封书画史》,以志其荣遇。
三月,协理高斌主持山东放赈事宜。
秋,倡修潍城,首修城工六十尺,作有《乾隆修城记》以纪其事。
九月,作《与江宾谷江禹九书》,论文章风格。
是年,作有《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
乾隆十四年己巳一七四九五十七岁
春,潍县饥。
三月,潍县城工修讫,作《潍县永禁烟行经纪碑文》。
五月,与御史沈廷芳诸人游郭氏园,沈廷芳作《过潍县郑令板桥进士招同朱天门孝廉家房仲兄纳凉郭氏园》诗赠板桥;沈心作《留别郑板桥》诗。
作《潍县寄舍弟墨第三书》,叮嘱堂弟墨悉心培育子为人厚道之意;又作有《潍县寄舍弟墨第四书》、《潍县署中与舍弟第五书》、《与四弟书》。
饶氏生子六岁,病殇于兴化。
秋,大熟,难民陆续还乡,板桥作《还家行》以纪其事。
为载臣作《自咏》诗。
诗曰:《潍县三年范五年,山东老吏我居先。一阶未进真藏拙,只字无求幸免嫌。春雨长堤行麦陇,秋风古庙问瓜田。村农留醉归来晚,灯火千家望不眠。
载臣先生政,板桥弟郑燮。》
误闻金农去世,服缌麻设位而哭。
约于此时,作《潍县竹枝词》。
是年,重订《家书》十六通、《诗钞》、《词钞》,手写付梓;作《十六通家书小引》,序《后刻诗》、《词钞》。
《十六通家书小引》:《板桥诗文,最不喜求人作叙。求之王公大人,既以借光为可耻;求之湖海名流,必至含讥带讪,遭其荼毒而无可如何,总不如不叙为得也。几篇家信,原算不得文章,有些好处,大家看看;如无好处,糊窗糊壁,覆瓿覆盎而已,何以叙为!乾隆己巳,郑燮自题。》
《后刻诗序》:《古人以文章经世,吾辈所为,风月花酒而已。逐光景,慕颜色,嗟困穷,伤老大,虽刳形去皮,搜精抉髓,不过一骚坛词客尔,何与于社稷生民之计,三百篇之旨哉?屡欲烧去,平生吟弄,不忍弃之。况一行作吏,此事又束之高阁。姑更定前稿,复刻数十首于后,此后更不作矣。板桥又题。
板桥诗刻止于此矣,死后如有托名翻板,将平日无聊应酬之作,改窜烂入,吾必为厉鬼以击其脑!》
是年,作《行书板桥自叙》,论次生平志向所在。
其言曰:《板桥居士,姓郑氏,名燮,扬州兴化人。兴化有三郑氏:其一为铁郑,其一为糖郑,其一为板桥郑。居士自喜其名,故天下咸称为郑板桥云。板桥外王父汪氏,名翊文,奇才博学,隐居不仕。生女一人,端严聪慧特绝,即板桥之母也。板桥文学性分,得外家气居多。父立庵先生,以文章品行为士先,教授生徒数百辈,皆成就。板桥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幼时殊无异人处,少长,虽长大,貌寝陋,人咸易之。又好大言,自负太过,漫骂无择。诸先辈皆侧目,戒勿与往来。然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自竖立,不苟同俗,深自屈曲委蛇,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尔达远,以赴古人之奥区,以自畅其性情才力之所不尽。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或对答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书有弗记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