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周易集注>第7章

第7章

且不违于大人。而况于人。乃得天地之理以生鬼神不过天地之功用。虽欲违乎大人。自不能违乎天矣。
干之九五。以刚健中正之德。与此大人相合。所以宜利见之。以其同德相应也。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进退者身。存亡者侠。得丧者物消长之理。知之既明。不失其正。处之又当。故惟圣人能之。再言其唯圣人始若设问。而卒自应之。见非圣人不能也。初九隐而未见二句。释一潜字。而言君子者再。盖必君子而后能安于潜也。上九亢之为言三句。释一亢字而言圣人者再。盖必圣人而后能不至于亢也。此第六节后复申前数节未尽之意。
坤。坤下坤上。坤柔。
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句利句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丧去声○耦者。阴之数也。坤者顺也。阴之性也。六书皆耦。则纯阴而顺之至矣。
故不言地而言坤。马象干。牝马。取其为干之配。牝马属阴。柔顺而从阳者也。马能行。顺而健者也。非顺外有健也。坤利牝马之贞。与干不同者何也。盖干以刚固为贞。坤以柔顺为贞。言如牝马之顺而不息则正矣。
牝马地类。安得同干之贞。此占辞也。与干卦元亨利贞同。但坤。则贞利牝马耳。程子泥于四德。所以将利字作句。迷者。如迷失其道路也。坤为迷。故曰述。言占者君子。先干而行。则失其主而迷错。后而行。则得其主而利矣。
盖造化之理。阴从阳以生物。待唱而和者也。君为臣主。夫为妻主。后干即得所主矣。
利孰大马。其理本如此。观文言后得主而有常。此句可见矣。
西南东北。以文王圆图卦位言。阳气始于东北而盛于东南。阴气始于西南而盛于西北。西南乃坤之本乡。兑离巽三女同坤居之。故为得朋。震坎艮三男同干居东北则非女之朋矣故丧朋。阴从其阳谓之正。惟丧其三女之朋。从乎其阳则有生育之功。是能安于正也。安于其正故吉也。
○彖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至者极也。天包乎地。故以大赞其大。而地止以至赞之。盖言地之至。则与天同。而大则不及乎天也。元者四德之元。非干有元。而坤复又有一元也。干以施之。坤则受之。交接之间。一气而已。始者气之始。生者形之始。万物之形。皆生于地。然非地之自能为也。天所施之气至则生矣。
故曰乃顺承天。干健故一而施。坤顺故两而承。此释卦辞之元。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坤厚载物。以德言。非以形言。德者载物厚德。含弘光大是也。无疆者干也。含者包容也。弘则是其所含者。无物不有。以蕴畜而言也。其静也翕。故曰含弘光者。昭明也。大则是其所光者。无远不屈。以宣着而言也。其动也关。故曰光大。言光大而必曰含弘者。不翕聚。则不能发散也。咸亨者。齐乎巽。相见乎离之时也。此释卦辞之亨。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地属阴。牝阴物。故曰地类。又行地之物也。行地无疆。则顺而不息矣。
此则柔顺所利之贞也。故利牝马之贞。此释卦辞牝马之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顺得常。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安贞之吉。应地无疆。君子攸行。即文王卦辞。君子有攸往。言古者君子。有所往也。失道者。失其坤顺之道也。坤道主成。成在后。若先干而动。则迷而失道。得常者。得其坤顺之常也。后干而动。则顺而得常。
○夫惟坤贞利在柔顺。是以君子有所往也。先则迷。后则得。西南虽得朋。不过与巽离兑三女同类而行耳。未足以为庆也。若丧乎三女之朋。能从乎阳。则有生物之功矣。
终必有庆也。何也。盖柔顺从阳者。乃坤道之安于其正也。能安于其正。则阳施阴受。生物无疆。应乎地之无疆矣。
所以乃终有庆也。此释卦辞。君子有攸往至安贞吉。
○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西北高。东南低。顺流而下。地之势。本坤顺者也。故曰地势坤。且天地间持重载物。势力无有厚于地者。故下文曰厚。天以气运。故曰天行。地以形载。故曰地势。厚德载物者。以深厚之德。容载庶物也。若以厚德载物。体之身心。岂有他道哉。惟体吾长人之仁也。使一人得其愿。推而人人各得其愿。和吾利物之义也。使一事得其宜。推而事各得其宜。则我之德厚。而物无不载矣。
○初六。履霜坚冰至。六详见干卦初九。霜。一阴之象。冰。六阴之象。方履霜而知坚冰至者。见占者防微杜渐。图之不可不早也。易为君子谋。干言勿用。即复卦闭关之义。欲君子之难进也。坤言坚冰。即姤卦女壮之戒。防小人之易长也。象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易举正。履霜之下。无坚冰二字。阴始凝而为霜。渐盛必至于坚冰。小人虽微。长则渐至于盛。驯者扰也。顺习也。道者。小人道长之道也。即上六其道穷也之道。驯习因循。渐至其阴道之盛。理势之必然也。
○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直字。即坤至柔而动刚之刚也。方字。即至静而德方之方也。大字。即含弘光大之大也。孔子彖辞。文言小象。皆本于此。前后之言。皆可相证。以本爻论。六二得坤道之正。则无私曲故直。居坤之中。则地偏党故方。直者。在内所存之柔顺中正也。方者。在外所处之柔顺中正也。惟柔顺中正。在内则为直。在外则为方。内而直。外而方。此其所以大也。不揉为直。不矩而方。不恢而大。此其所以不习也。若以人事论。直者内而天理为之主宰。无邪曲也。方者外而天理为之裁制。无偏倚也。大者无一念之不直。无一事之不方了。不习无不利者。直者自直。方者自方。大者自大。不思不勉。而中道也。利者。利有攸往之利。言不待学习。而自然直方大也。盖八卦正位。干在五。坤在二。皆圣人也。故干刚健中正。则飞龙在天。坤柔顺中正。则不习无不利。占者有是德。方应是占矣。
象曰。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不习无不利。地道光也。以字即而字。言直方之德。惟动可见。故曰坤至柔而动也刚。此则承天而动。生物之几也。若以人事论。心之动直而无私。事之动方而当理是也。地道光者。六二之柔顺中正。即地道也。地道柔顺中正。光之所发者。自然而然。不俟勉强。故曰不息无不利。光即含弘光大之光。
○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坤为吝啬。含之象也。刚柔相杂曰文。文之成者曰章。阳位而以阴居之。又坤为文章之象也。三居下卦之终。终之象也。或者不敢自决之辞。从者不敢造始之意。
○三居下卦之上。有位者也。其道当含
●其章美。有美则归之于君。乃可常久而得正。或从王之事。不敢当其成功。惟奉职以终其事而已。爻有此象。故戒占者如此。象曰。含章可贞。以时发也。或从王事。知光大也。知平声
○以时发者。吉。非终于韬晦。含藏不出。而有所为也。或从王事。带下一句说。孔子小象多是如此。知光大者。正指其无成有终也。盖含弘光大无成而代有终者地道也。地道与臣道相同。六三或从王事。无成有终者。盖知地道之光大。当如是也。
○六四。括囊无咎。无誉。坤为囊。阴虚能受。囊之象也。括者结囊口也。四变而奇。居下卦之上。结囊上口之象也。四近乎君。居多惧之地。不可妄咎妄誉。戒其作威福也。盖誉则有逼上之嫌。咎则有败事之累。惟晦藏其智。如结囊口。则不害矣。
○六四柔顺得正。盖慎密不出者也。故有括囊之象。无咎之道也。然既不出。则亦无由辞赞其美矣。
故其占如此。象曰。括囊无咎。慎不害也。括囊者。慎也。无咎者。不害也。
○六五。黄裳元吉。坤为黄为裳。黄裳之象也。黄中色。言其中也。裳下饰。言其顺也。黄字从五字来。裳字从六字来。
○六五以阴居尊。中顺之德充诸内而见诸外。故有是象。而其占则元吉矣。
刚自有刚德。柔自有柔德。本义是。象曰。黄裳元吉。文在中也。坤为文。文也。居五之中。在中也。文在中言居坤之中也。所以黄裳元吉。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六阳为龙。坤之错也。故阴阳皆可以言龙。且变艮综震。亦龙之象也。变艮为剥。阴阳相剥。战之象也。战于卦外。野之象也。血者龙之血也。坚冰至者所以防龙战之祸于其始。龙战野者。所以着坚冰之至于其终。
○上六。阴盛之极。其道穷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