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中国古代史>第27章

第27章

失败的原因:
元丰八年(1085)三月,宋神宗死,其十岁的儿子赵煦即位即宋哲宗,由宋哲宗祖母高太后垂帘听政。高太后起用司马光为宰相,除教育科举部分改革内容外,其它新法措施全部被废除;变法派官员或被贬官,或遭流放,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史称“元佑更化”.元佑十年(1086),退居金陵十年的王安石郁郁而死。
(1)新法没有对官僚豪绅采取强硬措施,因而当新法触及他们利益的时候,便遭到激烈反对和攻击。
(2)变法派没有形成一个巩固的政治集团,在反对派打击下,内部日益分裂。
(3)新法在推行过程中,产生了某些新的弊病,出现了危害百姓的事。
自宋以来,许多历史学家都把王安石变法作为正面典型来歌颂,以为既为变法,便是对传统机制的突破,就应当予以肯定,而反对变法的都是保守派。实际上问题并不如此简单。在同时代的人中,司马光、文彦博、欧阳修、苏洵、苏轼等人都对变法提出了疑问。而他们对王安石的才学和人品都十分敬佩,都没有私人恩怨;他们也都主张改革,只是方式不同罢了,不能以保守派简单区分。
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和意义五、辽、西夏的兴亡及与北宋的关系
(一)辽在北方的统治及辽宋关系1辽的建立契丹族是我国北方的古老民族,最早活动于今内蒙古老哈河与西拉木伦河流域,北魏时,契丹族从鲜卑宇文部中分离出来,日益兴盛,不断向南发展,与中原政权接触。到契丹贵族耶律阿保机时,击败唐代刘仁恭军,大破室韦,声威大震。905年与唐河东节度使、晋王李克用结盟。在南征北战中俘虏大量汉族及其它少数民族人民为奴隶,使其社会得到进一步发展。907年,阿保机被推举为新可汗。916年,登上皇帝宝座,国号契丹,是为辽太祖,建元神册,都上京(太宗时改称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他扩充军队,创契丹文字、成文法,对契丹民族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926年,攻灭了契丹的世仇、粟末靺鞨为主建立的渤海国,把契丹的东方国界扩至今日本海、鄂霍次克海,东北至今外兴安岭。同时南下侵扰幽州,936年,耶律德光以抗击后唐、帮助石敬瑭称帝为条件,从石敬瑭手中得到幽云十六州。947年,辽军占领开封,辽朝贵族以牧马为名,纵兵四出动掠,叫“打草谷”.改契丹国号为辽。
2辽朝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辽朝幅员万里,地跨长城南北,境内民族众多,处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阶段。与此相适应,其政治制度具有以下特点:
(1)实行南北面官制,北面官“以国制治契丹”,南面官“以汉制待汉人”
(2)皇帝的四时捺钵制:契丹皇帝在建国以后依旧保持着游牧民族四时转徙、车马为家的生活方式,采取四时巡狩制。巡狩地的居所,即称“捺钵”,系契丹语“行在”、“行宫”之意。一年四季的捺钵各有不同,有时同一季节内的捺钵地也无定所。
(3)实行头下军州制,俘虏而来的头下户既依附本主,又受朝廷统治,他们逐渐演变为二税户,意味着封建因素的增长。
(4)丁壮皆隶兵籍,士兵一切自备,人马不给粮草,仰仗于“打草谷”.
辽朝在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辽朝把长城南北统一在一个政权的管辖之下,促进了这个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进步,尤其是对长城以北地区的开发做出了贡献。
(2)辽朝时期各族杂居的局面有利于民族融合,不仅契丹族自身发展,而且在它的带动下,女真、室韦等东北各族也有所进步,并在后来的历史上起了重要作用。
(3)辽朝与中亚、西亚都有贸易关系,它沟通了东方与西方的联系,是当时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中转站。
3辽宋关系
(1)高梁河之战与雍熙北伐宋太宗(976-997,在外21年,五个年号:太、雍、端、淳化、至道)即位四年后的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二月,出兵攻打北汉,灭亡北汉后,又乘势攻取辽的燕京,想一举收复燕云。宋太宗率军抵达燕京城南,宋军初战告捷,辽的各州县长官纷纷投降。七月上旬,宋军与辽军激战于燕京西北郊的高粱河,宋军虽然奋勇作战,但终因连续作战,极端疲惫,援军不济,在辽朝名将耶律休哥、耶律斜轸的左右夹击下,半月攻不下燕京,只好败退。宋太宗还在混战中腿部中了两箭,最后是乘坐驴车随溃军南逃至涿州,十分狼狈。但辽军也因受到重大伤亡,追至涿州后即退兵,没有进入宋境。宋太宗企图乘消灭北汉之势,一举攻占辽燕京的策略,因高粱河之战大败逃归而告破灭。
雍熙三年(986)正月,经过几年的准备,宋太宗决定分三路北伐辽军,直取燕京。这次他没有亲征,但是他用阵图遥控亲自指挥战斗。这就是雍熙北伐。
雍熙北伐是宋辽之间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也是宋太宗企图收复燕云的最后努力,它的失败对宋辽双方以后历史的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宋朝来说,雍熙北伐的失败在君臣将士中间普遍滋生出一种恐辽心理,在这种心理支配下,宋朝彻底放弃了以武力收复燕云的梦想,把战略进攻变为战略防御,对辽采取守势。在宋辽边境保州以东到海滨,修筑许多塘泊、水田,构筑交通障碍防线;以西到太行山,种植大批榆树、柳树,构筑森林防线,增加巡防兵力。对辽朝来说,高粱河之战和反击雍熙北征的胜利,保卫了作为辽朝立国生命线的燕云十六州,表明中原国家与辽朝对这块农耕地区和军事重地的长期争夺画上了句号。从此以后,这一地区在辽朝的统治下,社会经济有了长足而稳定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这一地区成为辽朝防止中原国家长驱深入的军事屏障。
(2)辽军南征与“澶渊之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