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社会的构成>第1章 序

第1章 序

在对立理论表面的混乱之后,可以辨认出某些共同主题:首先,绝大多数介入讨论的思想流派都强调,人的行为具有主动性和反思性但有些例外值得我们关注,譬如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这就意味着,它们一致舍弃了正统共识的某些倾向,不再将人的行为视为行动者既无法控制也无法理解的力量的产物。
此外,它们还极其注重社会生活阐明过程中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这一点上,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也不例外。语言的使用扎根於日常生活的具体活动之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前者也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这些活动。
最后一点,人们认识到,经验主义哲学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正不断削弱,这种趋势对社会科学也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不仅意味着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差异比正统共识的倡护者所深信的更钜大,而且,现在看来,有关自然科学的哲学也必须将社会理论新兴学派关注的那些现象,尤其是语言和意义的阐释,纳入考察范围。
本书阐释的结构化理论,关注的正是这三组核心问题,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如果社会科学的实践者不直接引入哲学问题,那麽社会科学将丧失自己的方向。然而,我们固然要求社会科学家对哲学论题保持敏锐的关注,但这不等於说将社会科学托付给或许会声称它本质上是纯思辩而非经验性事业的衮衮诸公。社会理论的任务之一,就是对人的社会活动和具有能动作用的行动者的性质,做出理论概括,这些都有助於经验研究。就主要关注点而言,社会理论与广义上的社会科学一样,都是阐明社会生活的具体过程。诚然,哲学讨论有助於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但这不等於假定,在这些讨论全然澄清之前,我们就不能开展具有切实意义的经验性社会研究。正相反,经验性社会研究的展开理应对哲学讨论有所启迪。
社会理论的探求者首先应该关注的,是重新构造有关人的存在与行为,社会再生产与社会转型的概念,而不是愈益沉溺於认识论争论,在究竟是否能系统地阐述历来被视为认识论的东西这种问题上,纠缠不清。
我们必须从概念上把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的二元论dualism重新建构为某种二重性duality,双元性,即结构的二重性。这一假设正是结构化理论的基础。虽说结构化理论承认,语言学转向的重要意义,但它并不是诠释学或解释社会学的翻版。尽管它承认社会并不是主体个人的创造物,但和结构社会学的任何观念都相去甚远。xxxii
各种形式的社会行为不断经由时空两个向度再生产出来,我们只是在这个意义上,才说社会系统存在着结构性特质。我们考察社会活动如何开始在时空的广袤范围内伸展开来,从这一角度出发,来理解制度的结构化。如果将时空关融入社会理论的核心,就意谓着重新思考隔断社会学与历史学,地理学的某些学科分野。
我承认对於主体的去中心化decentringofthe
subject是结构化理论的基本诉求,但并不认为这意味着主体性将消逝於符号的虚无世界中。相反,在我眼里,紧密渗入时空中的社会实践恰恰是同时建构主体和社会客体的根基。我也承认,语言学转向具有重大意义,但同时认为这一术语具有一定的误导性。对於社会理论而言,最重要的进展莫过於将言说过程saying或表意过程〔signifying〕与行为联系起来,而不是转向语言自身,从而使我们从概念上重新理解了实践raxis。这条新的途径有两点主要标志,一点是由海德格激发的诠释学和现象学的重大转变,另一点则是后期维根斯坦的创新。xxxiii
社会活动的具体情境有个特点,就是人类行动者的反思能力始终贯穿於日常行为流中。但这种反思性只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於话语层次。行动者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及其缘由的了解,即他们作为行动者所具有的认知能力,大抵止於实践意识ractical
consciousness。所谓实践意识,指的是行动者在社会生活的具体情境中,无需明言就知道如何,进行的那些意识。对於这些意识,行动者并不能给出直接的话语表达。贯穿本书的一个主题便是实践意识的重要意涵,必须把它与意识话语意识和无意识区分开来。xxxiv
惯例routine是日常社会活动的基本要素。,日常这个词所涵括的,恰恰是社会生活经由时空延展时所具有的例行化特徵。各种活动日复一日以相同方式进行,它所体现出的单调重复特点,正是我所说社会生活循环往复特徵的实质根基我想通过这种循环往复特徵所揭示的,是社会活动结构化了的特徵经由结构二重性,持续不断从建构它们的那些资源中再生产出来。xxxiv
人在日常社会接触中,存在一种对身体的定位过程ositioning,这是社会生活里的一项关键因素。任何一个个体都既定位於日常生活流中,又定位於他的整个生存时段即寿命中,还定位於,制度性时间的绵延,及社会制度超个人的结构化过程中。每个人都以,多重方式定位於由各种特定社会身分所赋予的社会关系之中,这是社会角色概念主要适用的范围。共同在场coresence的多种模态直接以身体的感性特质为中介,明显不同於与时空中不在场的他人之间建立的社会纽带和社会互动形式。、
在区域化里,某些类型的活动与人是被,封闭起来的,另一些则是,暴露的,所以说区域化在心理和社会层面上也都有很强的影响。在此我们再次发现,表面上看,高夫曼和傅柯这两位思想家彼此之间似乎并没有什麽特别关系,但他们都极其注重一点,即封闭与暴露,禁闭与展示这两组关系,在社会层面和历史层面上都存在着变动不定的区分界线。x
我们最好是重新理解,宏观和,微观之间的对立,通过关注共同在场情境下的互动如何在结构上融入具有广泛时空延伸的系统,即关注共同在场情境下的互动系统如何在大规模的时空范围中伸展开来,来考察所谓,微观与,宏观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就是说,要将问题探讨清楚,最好是按照我对社会整合与系统整合这两个术语的界定,来考察两种整合之间的关联。,
生硬的把,历史局限於广义进化论或更为具体的历史唯物论所偏好的框架图式之中,这种做法是没有什麽出路的。所以,我要探讨解构历史而不是重构历史,也就是说,要以截然不同於进化论的方式来描述社会变迁,想指局部修补并不可取。在这方面,除了已介绍的概念,我还采用了另外两个,即,情节片断eisode和世界时间world
time。所有的社会生活都可以说是体现为一系列的情节片断。共同在场情境下的日常接触当然是具有情节性结构的,但我之所以引用这一概念,主要是针对大规模的变迁过程,它们表现出某些特定类型的制度重组。如果我们对各个情节片断进行比较,很可能会有所收获,但我们不能完全脱离孕育它们的具体背景。而世界时间能有多大效力,恰恰在於它们事实上可供比较的程度。世界时间关注的是历史中那些纷繁变动的局势,这些局势可能影响表面上相仿的情节片断的状态和结果,也可能改变其中的行动者对这些状态和结果的了解。、
功能论十分强调行动的非意图后果的重要性,尤其是认为这些非意图后果会有规律的发生,从而牵涉到社会系统制度化特徵的再生产。功能论者当然有理由对此大加铺陈,可是,我们要是不用功能论的概念,也完全能够考察非意图后果。况且,只有在界定出行动的意图特性后,我们才能在经验中充分地把握,如何在行动后果里划定非意图成分。这就又一次要求我们更充分地解释能动作用,而不限於那些乐意接受功能论前提假设的人的一般认识。xliii
结构化理论中的,结构,指的是社会再生产过程里,反覆涉及到的规则与资源;我们说社会系统的制度化特性具有结构性特徵,就是指各种关系已经在时空向度上稳定下来。我们可以抽象地把,结构概念理解为规则的两种性质,即规范性要素和表意性符码。资源也有两种类型:权威性资源和配置性资源。前者源於对人类行动者活动的协调,后者则出自对物质产品或物质世界各方面的控制。以下两点对於开展具体的研究工作尤其有用:一是考察作为结构性关系之,转换关键的各种实践是如何在日常惯例中相互交织在一起;二是考察制度化实践将社会整合与系统整合联系起来的方式。建构批判理论并不是某种选择,社会科学中的理论和结论很容易对实践生活和政治生活产生影响,而不论社会观察者或政策制定者是否决定将其,用於某个特定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