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长乐六里志>第41章

第41章

长乐六里志卷十终
校注:①传说清之始先系由天女吞朱果而生。
②甲申指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亡。
③已酉为宣统元年(1909年)。
金石上金部
周箕子鼎唐屿林材藏。见材孙之蕃传。
大泉五十钱有大、小两种,周景王时所铸。洞江游通儒藏。
汉一刀钱上书“一刀”,下字模糊莫辨,考为汉币,洞江游通儒藏。
唐乾封泉宝钱背有“天”字,考为高宗时所铸。洞江游通儒藏。
开元通宝钱玄宗时所铸,两面同样者仅见也。洞江游通儒藏。
元至正之宝钱背上书“吉”字,下左书“权钞”,右书“五钱”二字。洞江游通儒藏。
明兴朝通宝背有“一分”字,外圜凸起纹较普通为大。考为张献忠时所铸。洞江游通儒藏。
清太平钟康熙已未铸,重一千斤。高洋里文殊寺藏。
金石下石部

权德兴章敬国师碑铭并序
唐故章敬寺百岩禅师碑铭:“禅宗长老百岩大师之师曰大寂禅师。传佛语心法,始自达摩,至于惠能,化行于南服,流于天下。大抵以五蕴九识十八界皆空,犹镜之明也。虽万象毕呈,而先性无累。心之虚也,虽三际不住而觉观湛然,得于此者,即凡成圣,不然,则一尘瞥起,六人胶固,循环四复于于生死之中,风涛大轮,迷忘不息,授受吻合,大师得之,一言通,深入无碍。师讳怀晖,姓谢氏、东晋流寓,令为泉州人。孩提秀发,博究书术,一旦慨然日;‘我之祖先今安在耶?四肢八体,视听动使,孰使之然耶?’然雨泣,誓服缁褐,志在楞伽,行在曹溪,得圆明清净之本,去妄想因缘之习。百八句义,照其身心,心离文字,化无方所。于是抵清凉,下幽都,登祖来,入太行。所至之邦,蒙被法味。止于太行百岩寺,门人因以百岩号焉。元和三年,有诏征至京师,宴坐方于章敬寺,每岁召入麟德殿讲论。后以疾固辞。十年十二月,恬然示灭。其年六十。
其夏,三十五弟子智朗、志操等,以明年正月起塔于灞陵原。凡一灯所传,一雨所润,入法界者不可胜书。著《法师资传》一编。自鸡足山大迦叶而下至于能秀,论次详实。或问心要者,答曰:‘心本清净而无境者也。非遗境以会心,非去垢以取净,神妙犹立,不与物俱。能悟斯者,不为习气生死幻蕴之所累也。’故荐绅先生知道入理者多游焉。尝试言,元以中庸之自诚而明,以尽万物之性,以大易之,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则方袍褒衣,其极致一也。向使师与孔圣同时,其颜生、闵损之列欤?释尊在代具大惠纲明之伦欤?至若从师受具之次第,宰官大臣之尊信,诞生入灭之感异,今皆不书。某三十年前,常闻道于大寂。聿来京下,时款师言。顷因哀伤,似获悟人,则知烦恼不逮菩提,虽聚散于此生,期会归于彼岸。铭曰:西方之教,南宗之妙,与日并照。百岩得之,为代导师,颍若玻璃。结火燔性,爱流溺正,痴冥奔命。即心是佛,即色是空,师之通兮。无去无来,无缚无解,师之化兮。揭兹灵塔,丹素同示尘劫兮。”
在光俗里。案《福州府志》:“元和十一年,权德兴撰,贾岛书。在闽县光俗里浮峰山。”并见《唐文粹》。

岐头石刻:“大石井陈晔与府城义、张继、徐缓命匠开凿石路,并结道头。中元甲子元丰二未岁九月记。叹曰:‘世人不见开路时,路见行人几回老。’”共五十四字,在至德里岐头滨江之处,勒于崖壁。按陈晔字日华,宋庆元间为订州郡守。长乐人也。
东井石井栏石刻:“弟子陈新,与室,为父母造井一口,元符二年已卯第九月日题。”在光俗里营前。
通济王庙石盂刻字:“恭为通济大王庙大王及夫人舍盂一口。通乡乞保平安。僧。熙宁①庚辰年造。”在光俗里泮野。
文殊寺石井栏刻字:“当院守进、守珍共重造。皇祐辛卯记。”在高洋里文殊寺墙外。
文殊寺石槽刻字:“住当山比丘大慈舍。政和四年甲午岁造。”在高洋里文殊寺。
兴国寺石孟刻字:“比丘行逸为师舅舍,宣和壬寅岁造。”又“太平兴国院僧在琛象造。甲戍岁造。”在光俗里泮野。
下井石井栏记:“绍兴二十九年已卯岁冬月,造井一口,并石孟,追资考妣。井栏刻字为记。”在光俗里祥洲。案祥洲俗呼下井。《邹氏族谱》云:“十世祖彦和,字叔谐,子华赘邱山林俊女英姐,遂居邱山。造井记其时也。”
乾道井石井栏石刻:“宋乾道己亥造。”在高详里黄石。
毗济潭石刻“毗济潭”三字。在至德里九龙山狂牛岭南。《闽都记府县志》云:“潭深莫测,传神龙窟宅也。祷雨辄应。明成化间亢旱,乡人车水,内现石刻‘毗济潭’三大字。”《唐峰形势图志》载:“九龙潭,俗名水渟湟。吞纳瀑布,深不可测。朱子书‘毗济’二字于石。”又云:“朱子尝避地,饮谷于此。”林涵春为之蕃撰传亦云:“之蕃于甲申变后隐居唐屿,有潭曰毗济,朱子游迹处也,日汲潭洗耳。”
院里溪石刻“濯足”二字。在江左里。传朱子过此濯足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