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伯叔父也,为兄弟也,为众子男女也,为兄弟之子也,为姑姊妹女在室及适人而无夫与子者也,妇人无夫与子者,为其兄弟姊妹及兄弟之子也,妾为其子也。其加服,则为嫡孙,若曾玄孙当为後者也,女适人者为兄弟之为父後者也。其降服,则嫁母出母为其子,子虽为父後,犹服也。妾为其父母也。其义服,则继母嫁母为前夫之子从己者也,为伯叔母也,为夫兄弟之子也,继父同居父子皆无大功之亲者也,妾为女君也,妾为君之众子也,舅姑为嫡妇也。杨氏复曰:“按此正服当添一条:姊妹既嫁相为服也。其义服当添一条:父母在则为妻不杖也。此下亦删其半。五月、正服则为曾祖父母,女适人者不降也。三月,正服则为高祖父母,女适人者不降也。其义服,则继父不同居者(谓先同今异,虽同居而继父有子,已有大功以上亲者也)。其原不同居者则不服。杨注:当增“为所後者之祖父母若子也”。三曰大功九月,服制亦同上,但用稍粗熟布,无负版、衰、辟领。首絰五寸余,腰絰四寸余。其正服则为从父兄弟姊妹,谓伯叔父之子也,为众孙男女也。其义服则为众子妇也,为兄弟子之妇也,为夫之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子之妇也。夫为人後者,其妻为本生舅姑也。杨注:按此恐当添“为同母异父之昆弟也”。四曰小功五月,又用稍熟细布。冠左缝首絰四寸余,腰絰三寸余。其正服则为从祖祖父、从祖祖姑(谓祖之兄弟姊妹)也,为兄弟之孙,为从祖父、从祖姑(谓从祖祖父之子、父之从父兄弟姊妹)也,为从父兄弟之子也,为从祖兄弟姊妹(谓从祖父之子所谓再从兄弟姊妹者)也,为外祖父母(谓母之父母)也,为舅(谓母之兄弟)也,为甥也(谓姊妹之子)也,为从母(谓母之姊妹)也,为同母异父之兄弟姊妹也。其义服则为从祖祖母也,为夫兄弟之孙也,从祖母也,为夫从兄弟之子也。为夫之姑姊妹适人者,不降也。女为兄弟侄之妻已适人,亦不降也。为娣姒妇(谓兄弟之妻相名。长妇谓次妇曰娣妇,娣妇谓长妇曰姒妇)也,庶子为嫡母之父母兄弟姊妹。嫡母死则不服也。母出则为继母之父母兄弟姊妹也,为庶母慈己者(谓庶母之乳养己者)也。为嫡孙若曾玄孙之当为後者之妇,其姑在则否也。为兄弟之妻、为夫之兄弟也。杨氏复曰:按此当增“为所後者妻之父母若子也,姑为适妇不为舅後者也,诸侯为嫡孙之妇也”。补注:服制同,但布稍熟细耳。五曰缌麻三月。服制同,但用极细熟布。首絰三寸,腰絰二寸,并用熟麻,缨亦如之。其正服则为族曾祖父、族曾祖姑(谓曾祖之兄弟姊妹)也,为兄弟之曾孙也,为族祖父、族祖姑(谓族曾祖父之子)也,为从父兄弟之孙也,为族父、族姑(谓族祖父之子)也,为从祖兄弟之子也,为族兄弟姊妹(谓族父之子,所谓三从兄弟姊妹)也,为曾孙、玄孙也,为外孙也,为从母兄弟姊妹(谓从母之子)也,为外兄弟(谓姑之子)也,为内兄弟(谓舅之子)也。其降服,则庶子为父後者为其母,而为其母之父母兄弟姊妹则无服也。
其义服,则为族曾祖母也,为夫兄弟之曾孙也,为族祖母也,为夫从兄弟之孙也,为族母也,为夫从祖兄弟之子也,为庶孙之妇也,士为庶母(谓父妾之有子者)也,为乳母也,为壻也,为妻之父母。妻亡而别娶亦同。妻之亲母虽嫁出犹服也。为夫之曾祖、高祖也,为夫之从祖祖父母也,为兄弟孙之妇也,为夫兄弟孙之妇也,为夫之从祖父母也,为从父兄弟子之妇也,为夫从兄弟子之妇也,为夫从父兄弟之妻也。为夫之从父姊妹适人者,不降也。为夫之外祖父母也,为夫之从母及舅也,为外孙妇也。女为姊妹之子妇也,为甥妇也。杨氏复曰:当增“为同爨也,为朋友也,为改葬也。大夫为贵妾也,士为妾有子也”。按通典汉戴德云:朋友有同道之恩,故加麻三月。晋曹述初问:“有仁人义士,矜幼携养,积年为之,制服当无疑耶?”时徐邈答曰:“礼缘情耳。同爨缌,朋友麻。”又按:仪礼补服条同爨谓以同居生於礼,可许。既同爨而食合,有缌麻之亲。改葬为坟墓以他故崩坏,将亡失尸柩也。言改葬者,明棺物毁败,改设之,如葬时也。此臣为君也,子为父母也,妻为夫也,余无服。必服缌者,亲见尸柩,不可以无服。缌三月而除之,谓葬时服之。又戴“戴”原误作“载”,今改。德云:“制缌麻具而葬,葬而除,谓子为父,妻妾为夫,臣为君,孙为祖後者也。其余亲皆吊服。”补注:缌,丝也,治其缕细如丝也。又以藻治莩垢之麻为絰带,故曰缌麻。服制同小功,但用极细熟布为之。
元按:杨注“改葬”条子为父也,僭添一母字。其制服必改葬时服之,葬後三月而除。盖一见尸柩,不啻初死,哀情不能自已,古人因定三月之服。杨注近是。若戴注葬後反除,是服在未改葬先矣,非。
凡为殇服,以次降一等。凡年十九至十六为长殇,十五至十二为中殇,十一至八岁为下殇。应服期者,长殇降服大功九月,中殇七月,下殇小功五月。应服大功以下,以次降等。不满八岁为无服之殇,哭之以日易月。生未三月则不哭也。男子已娶、女子许嫁皆不为殇。凡男为人後、女适人者为其私亲,皆降一等。私亲之为之服也亦然。女适人者降服,未满被出,则服其本服,已除则不复服也。凡妇服,夫党当丧而出则除之。凡妾为其私亲,则如众人。司马温公曰:“丧服小记云:‘为父母丧,未练而出,则三年;既练而出则已。未练而返则期,既练而返则遂之。’”补注按,丧服小记注:未练而出,当父母之丧未期而为夫所出也。既练而出,在父母小祥後被出也。成服之日,主人及兄弟始食粥。诸子食粥。妻妾及期、九月疏食水饮,不食菜果。五月、三月者饮酒食肉,不与宴乐。自是无故不出,若以丧事及不得已而出入,男仆马布鞍,女素轿布帘。凡重丧未除而遭轻丧,则制其服而哭之,月朔设位,服其服而哭之。既毕,返重服。其除之也,亦服轻服。若除重丧而轻服未除,则服轻服以终其余日。朱子曰:“吕与叔集中一妇人墓志:凡遇功缌之丧,皆疏食终其月,此可为法。”问:“丧礼衣服之烦,逐时换去,如葬後换葛衫,小祥後换练布之类。今之墨衰可便于出入,而不合于礼经,如何?”曰:“若能不出则不服之亦好,但要出外治事则只得服之。”问:“居丧为尊长强之以酒,当如何?”曰:“若不得辞则勉徇其意,亦无害,但不可至於醉。食已复初可也。”问:“坐客有歌舞者,如之何?”
曰:“当起避。”杨氏复曰:心丧三年。按仪礼父在为母期。注:子於母,虽为父屈而期,心丧犹三年。唐前上元元年武后上表,请父在为母终三年之丧。礼记师心丧三年。今服制令庶子为後者为其母缌,亦解官申心丧三年。母出及嫁,为父後者虽不服,申心丧三年。为人後者,为其父母不杖期,亦解官,申心丧三年。嫡孙,祖在,为祖母齐衰、杖期,虽期除,仍心丧三年。先生曰:“丧礼须从仪礼为正。如父在,为母期,非是薄於母,只为尊在其父,不可复尊在母,然亦须心丧三年。这般处皆是大项事,不是小节目,後来都失了,而今国家法,为所生父母,皆心丧三年,好。朝奠,每日晨起,主人以下皆服其服,入就位,尊长坐哭,卑者立哭,侍者设盥栉之具于灵牀侧,奉魂帛出就灵座,然後朝奠。执事者设蔬果脯醢,祝,盥手,焚香,斟酒。主人以下再拜,哭尽哀。刘璋曰:“奠用家常馔数器。朝奠将至,然後彻夕奠,与夫夕奠将至,然後彻朝奠。用罩。若暑月设食,顷去之,留果酒。”食时上食。朝奠之仪。夕奠,如朝奠毕,主人以下奉魂帛入就灵座,哭尽哀。哭无时。哀至则哭。朔日则於朝奠设馔,用肉鱼面米食羹饭各一器,礼如朝奠之仪。问:“母丧朔祭,子为主?”朱子曰:凡丧,父在父为主。则父在父为主,丧之礼也。”又曰:“父没兄弟同居,各主其丧。”注云:“各为妻子之丧为主也,则是凡妻之丧,夫自为主也。今以子为丧主,似未安。”高氏曰:“若遇朔望节序,则具盛馔,其品物比朝夕奠差众。礼疏曰:“士则月望不盛奠,惟朔奠而已。”杨氏复曰:“按初丧立丧主。凡主人谓长子,无则长孙承重,以奉奠馈。今乃谓父在父为主,父在子无主丧之礼,二说不同,何也?盖长子主丧,以奉奠馈。以子为母丧,恩重服重故也。朔奠则父为主者,朔殷奠以尊者为主也。”丧服小记曰:“妇之丧,虞,卒哭,其夫若子主之。”虞,卒哭,皆是殷祭,故其夫主之,亦谓父在父为主也。朔祭父为主,义与虞、卒哭同耳。有新物则荐之。如上食仪。
第9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