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儿科醒>第18章

第18章

九味异功煎、治痘疮寒战切牙。倒陷呕吐。泄泻腹痛。虚寒等症。用代阵氏十二味异功散等方。
人参(二三钱)、黄、(炙一二钱)、附子(制一二钱)、熟地(二三钱)、甘草(炙七分或一钱)当归(二三钱)、肉桂(一钱)、干姜(炮一二钱)、丁香(三五分或一钱)上量儿大小加减用。水一钟半。煎七分。徐徐与服。泄泻腹痛。可再加肉豆蔻(面炒一钱)、或白术(一二钱)。
十二味异功散、治元气虚寒。痘疮色白。寒战切牙。泄泻喘嗽等症。
人参、丁香、木香、肉豆蔻、陈皮、浓朴(各二钱五分)、白术(炒)、茯苓官桂(去粗皮各二钱)、当归(三钱五分)、半夏(制)、附子(制各一钱五分)上为粗末。每服二三钱。姜枣水煎。去渣服。
木香散、治痘疮虚寒多滞者。
木香、丁香、大腹皮、人参桂心、甘草(炙)、半夏(制)、诃黎勒赤茯苓、青皮、前胡(各等分)上为粗末。每服二三钱。姜水煎。去渣服。薛立斋先生曰。前方治痘疮已出未愈之间。
其疮不光泽。不起发。不红活。五七日内。泄泻作渴。或肚腹作胀。气促作喘。或身虽热而腹胀。足指冷。或惊悸。或汗出。或寒战切牙。或欲靥不靥。疮不结痂。或靥后腹胀。
泄泻作渴。此皆脾胃虚寒。津液衰少。急用此药治之。若误认为实热。用寒凉之剂。及饮蜜水生冷瓜果之类。必不救。张景岳先生云。以上二方。温性有余。补性不足。用治寒症则可用治虚症则不及也。
黄、建中汤、治诸虚羸瘠百病。
甘草(炙)、桂枝、生姜(等分)、白芍(倍用)大枣、胶饴(即麦芽糖)、黄、(炙)上水煎减半去渣。入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
元参地黄汤、治痘疹衄血。
元参、生地黄、丹皮、栀子仁甘草、升麻(各五分)、白芍(一钱)、蒲黄(炒五分)水一钟。煎七分温服。本方宜减去升麻。恶其上升也。加陈墨汁和服。黑色象水。能制火也。
大厘清饮、治积热闭结。小水不利。或溺血蓄血。腹痛淋闭等症。
茯苓、泽泻、木通、猪苓、栀子、枳壳、车前子水一钟半。煎八分。食远温服。如内热甚者。加黄芩黄柏龙胆草之属。如大便坚硬胀满者。加大黄。
调元汤人参、黄、(炙)、甘草(炙)上水煎服。按此即保元汤无肉桂者。名为调元汤。即东垣先生之黄、汤也。东垣用为小儿治惊之剂。魏桂严用以治痘多效。因美之。名调元汤也。盖小儿元气未充。最易伤残。用此保全。诚幼科王道之妙方。但能因此扩充。则凡气分血分。虚寒虚陷等症。皆可随症增减。无不可奏神效也。
葛根解毒汤、治痘毒止渴良方。
葛根、升麻(减半)、生地、麦冬、天花粉(等分)、甘草(减半)上取糯米泔水一盏。煎七分。入茅根自然汁一杯服之。
黄芩汤、治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发汗。
黄芩、甘草(炙)、白芍、大枣上水煎温服。若呕者加半夏生姜。按此方系治泄泻。第此症不多。不可以此方误治虚寒泄泻也。宜详前热论。
甘桔汤、治一切风热上壅。咽喉肿痛。
甘草(二钱)、桔梗(一钱)水煎。食后服。喉中有痘。初见点时痛甚者。加牛蒡子。
人参麦门冬散、治痘疮微渴。
麦门冬(一钱)、人参、甘草(炙)、白术(炒)、陈皮、浓朴(姜制各五分)水煎温服。量儿增减。薛氏曰。此方治痘疮热毒。气虚宜用之。若因气虚作渴。宜人参白术散。
双解散、治痘疹表里俱实者。
防风、川芎、当归、连翘、白芍、薄荷、大黄(各五分)、石膏、桔梗、黄芩(各八分)荆芥穗、白术(炒)、桂枝(各二分)、滑石(二钱四分)、甘草(二钱)水二钟。加生姜三片。煎一钟。温服无时。
六气煎(方见辨惊风之误论)十全大补汤(方见辨惊风之误论)柴归饮(方见辨惊风之误论)四物汤(方见虚论)六味地黄汤(即地黄丸作煎剂方见热论)六君子汤(方见寒论)五君子汤(方见寒论)理中汤(方见寒论)五味异功散(方见热论)四君子汤(方见热论)人参理中汤(即理中汤人参分量加重用方见寒论)四顺清凉饮(方见里论)柴胡饮子(方见实论)辰砂六一散(方见辨惊风之误论)导赤散(方见实论)胃关煎(方见寒论)犀角地黄汤(方见辨惊风之误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