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路营千总张世德托故先逃,遂回内地,至今行提,并未到案,无从查核,经于详明台回千总俸干事,赴藩司取供在案,应行司就近勘详另报。镇标中营把总王丑,并未见敌接战,于五月初一日賫公文赴鹿耳门,望见府陷,遂奔澎湖;复搭得胜鸟商船逸去泉州。其后随死效力,同入鹿耳安平。当与奉参退澎十六员一体拟议,在周应龙、张彦贤之间。澎协右营把总吴良,在台修理战舰,偕贼回澎,经前提督讯解督部院军前,寻亦病死。南路营把总薛雄,已经病故,无庸再议。北路营守备刘锡,因公赴省领饷;台协左营千总董方,奉差赴厦接饷;中营把总李佑,赴厦考验;贼乱时皆不在台,均应于全台底定事案内,确查功绩议叙。南路营把总魏明,贼乱时先已离台赴考,后随师救援淡水。澎协左营千总李耀国,在台修理战舰,府陷回澎,后随师往援淡水。把总陈贤,四月内护商到台,二十八日奉差赴澎请援,奔驰厦省,后随师往援淡水。淡水营把总汤乔,在台修理战舰,府陷仍回淡水。金门镇标右营千总刘使,带领班兵赴淡,换回至牛骂汛,闻贼陷府,仍带班兵回淡协防。均应于遵旨事案内,同淡水官兵一体议叙。此四十一员中立功之大概也。
除刘锡、董方等八员另查功绩分报,张世德一弁就近勘详另拟,薛雄、吴良巳故无庸更议,其余三十员中,从容就义,临大节而不可夺,当以刘得紫为第一;而间关险难,力图恢复之陈徽、郑高、龚捷、吴德光、马云骥等次之;李信、陈宋、张成、吴益又次之。黄蘖之谋,事虽不就,其志可嘉,则周应遂等诸人又次之。其余或擒或免,窜身草泽,发辫完全,均无疑议。虽内有许陞、陈云、李先春、韩胜等四弁,割辫逃生,皆由势穷力竭,混迹躲避,实非从贼。即李由、陈喜等数弁,踪迹未明,另请覆讯,亦未有受贼要职,显然杀害官兵,芟夷民庶,不过畏死贪生,腼颜丧节。应否从宽从严,统俟宪台亲讯定夺,非职等所敢遽议者也。
四十余员功罪头绪,事蹟多如乱麻,各手次第条贯之,总提总结,一线穿成,有群山赴荆开之势。中间千蹊万径,高高下下,一目可了。字里风霜鈇钺,言外华衮笙簧,相形并至。稍有人心者读之,断不敢缩颈贪生,腼颜丧节。有功世道之文也。
这祗能说是由于兴趣的关系,对于文献丛刊的每一本书,至少我都通读过三遍以上;有时,甚而至于整日伏案校对。在我前此所校读过的文献丛刊中间,这本蓝鼎元着的东征集,可说是我最为「欣赏」的。因此,不惜「画蛇添足」来写这篇后记。
按东征集一书,是清康熙六十年台湾朱一贵事变时蓝鼎元从统帅蓝廷珍运筹帷幄时所着;书中的言论见解,与其说是蓝廷珍的,毋宁视为蓝鼎元的。因此,我的后记,有些地方,亦即视蓝鼎元作蓝廷珍。
我「欣赏」东征集并非因为这本书在「文献」上有何特殊价值,这是历史或考据方面的事情。我是佩服二百三十余年前著者识见的远大,使二百三十余年后的读者看来,犹有亲切之感。至其文字的晓畅明达,绝无斗方名士舞文弄墨的积习,犹其余事。王者辅谓:『古人原未尝有意为文,说理谈事如家常告语,其胸中有恻隐羞恶,真性情流露行墨间,则为至文。今人雕肝琢肾,句造字锤,有藻绘而无义理,有浮华而无神气……』;蓝着则『词不尚浮夸,而论切乎人情物理』。乃属至论。
以下试按原书次序,就其内容择要一言我的「读后感」。
(一)朱一贵事变一经发生,著者闻变上书满制府,主张『当即命将出师,星夜进讨』,毋俟『奏报请旨』;同时又请制府『疾驱南下,驻劄厦门』,督师筹饷。且谓『棨戟一临』,『群疑自息』;『愿执事假某水陆万军、舳舻三四百艘,请乘长风破千里浪,为执事一鼓平之』。成竹在胸,气象万千;『七日平台』,岂偶然哉!制府原令『统兵向南路打狗港攻入台湾』,他则『以为宜聚兵中路,直攻鹿耳门』;又他一到台湾,未得施提军之许可,即已『大书文告』,『止歼巨魁数人,余反侧皆令自新,勿有所问』。凡此,在军事行动上,其人如无相当的见识与担当,都是不易做到的。
(二)一言其料事的正确。其『檄外委守备陈章抚擒逸贼』谓:陈福寿、刘国基、薛菊等『大抵在九姜、阿猴林左右,不然则在大崑麓以下,极远不过郎娇』;『遣谍踪迹,无不得者』。『果在郎娇招抚刘国基、薛菊,又在观音山招抚陈福寿,不出两月,先后俱到』。其『檄南路营进兵阿猴林』谓:『接访事差弁密报,阿猴林有贼数百人,在彼竖旗作孽,系伪国公江国论为首』;但他认为『安所得数百人而附之』?『当日发兵剿捕,果无见贼,止是系旗林木中,而江国论……遁回北路,亦即就抚』。诸如此类,随处可见,未遑枚举。最可称道的,是『料三林逸贼逃归内地请移广省擒捕』一事。盖有『内山余孽,从三林港焚汛夺舟,逸入于海』;『经遣水师弁兵飞驾哨船分南北二洋追捕,杳无踪迹。兹闻其逃入内地,在青水沟劫坐商船,至铜山洋面又夺坐小渔舟,舍商船去』。他乃断定『铜洋换舟,贼不在远;其归宿必于潮界,大抵于樟林、东陇、鸿沟、澄海之间弃舟登岸,决然而无疑者』。故『请移檄广东督抚会潮州镇道府县密行各乡社查缉』;而果『于各家卧榻内逐一系来』,计『获刘国华、邱阿路等五十七人』。『此等心思,岂人所及。古称料敌如神,不是过也』。
第26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