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第25章
【集注】喻昌曰∶阳微者,中风之脉,阳微缓也;阳实者,伤寒之脉,阳紧实也;阳
绝,即亡津液之互辞。仲景每于亡津液者,悉名无阳。玩本文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
硬甚明。伤寒发太阳膀胱经之汗,即当顾虑阳气,以膀胱主气化故也。发阳明胃经之汗,
即当顾虑阴津,以胃中藏津液故也。所以阳明多有热越之证,谓胃中津液随热而尽越于
外,汗出不止耳。然则阳明病,不论中风,伤寒,脉微,脉实,汗出少而邪将自解,汗出
多则阴津易致竭绝也。
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注】阳明病法当汗多,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以其人胃气久虚,邪郁于太
阳之表,阳明肌腠不能宣发作汗故也。宜葛根汤小剂微汗,和其肌表,自可愈也。
【集注】汪琥曰∶按此条论仲景无治法。常器之云∶可用桂枝加黄汤。郭雍云∶宜
用桂枝麻黄各半汤。不知上二汤,皆太阳经药,今系阳明无汗证,仍宜用葛根汤主之。
魏荔彤曰∶阳明病法应多汗,今反无汗,但见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邪热欲出表作汗,
而正气衰弱不能达之也。
阳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
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注】阳明病,初欲食,知其从中风热邪传来也,阳明受邪,当小便数,大便硬,今
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知津未伤而胃自和,不成里实也。既不成实,则在经之邪本轻,可
自愈也。若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是太阳之表未除也。奄,忽也。忽然发狂,
然汗出而解者,盖以太阳传来之邪本轻,阳明所受之邪自浅,津未伤而胃自和,仍当还
表作解也。然必待发狂而解者,此胃中水气不胜,初欲食之谷气,谷气长阳化热,水不
胜热,酿汗共并而出,所以发狂作解也。凡将汗解,脉必先浮,今言脉紧则愈者,亦邪
还于表,欲解应见之脉也。
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注】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为太阳之邪欲传也。若无汗,为太阳阳明之表尚在,
汗之可也。今反汗出然者,是邪已转属阳明之腑,可下不可汗也。
【集注】成无己曰∶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者,太阳受病也。若反汗出然者,是
太阳之邪转属阳明也。故经曰∶阳明病法多汗。
方有执曰∶呕不能食,热入胃也。反汗出者,肌肉着热,肤腠反开也。
程应旄曰∶太阳本证现下,而反汗出然者,虽表证未罢,已是转属阳明也。
,连绵之意,即俗云汗一身不了又一身是也。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注】伤寒之邪,传入阳明,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者,虽有燥渴,乃大青龙汤
证,不可与白虎汤。即有阳明渴欲饮水热证,应与白虎者,亦必审其无太阳表证,始可与
也。加人参者,以其脉浮不滑,非有余也;且欲于大解热中,速生其津液也。
【集注】郑重光曰∶此申明用白虎汤之法。以白虎但能解热而不解表,若稍带外感,有
无汗、恶寒、身痛、头疼之表证,慎不可用也。
x白虎加人参汤方x
于白虎汤方内加人参三两,余根据白虎汤方。
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按】王三阳云∶经文“寒”字,当“邪”字解,亦热也。其说甚是。若是“寒”
字,非白虎汤证矣。
【注】此言伤寒太阳证罢,邪传阳明,表里俱热,而未成胃实之病也。脉浮滑者,浮
为表有热之脉,阳明表有热,当发热汗出;滑为里有热之脉,阳明里有热,当烦渴引饮。故
曰∶表有热里有热也,此为阳明表里俱热之证,白虎乃解阳明表里俱热之药,故主之也。
不加人参者,以其未经汗、吐、下,不虚故也。
【集注】程知曰∶滑则里热,云浮滑则表里俱热矣。大热之气,得辛凉而解,犹之暑
之令,得金风而爽,故清凉之剂,以白虎名之。又曰∶厥阴条中有伤寒,脉滑而厥者,
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可证此条之非里有寒矣。
魏荔彤曰∶此里尚为经络之里,非脏腑之里,亦如卫为表,营为里,非指脏腑而言也。
x白虎汤方x
知母(六两)石膏(碎,一斤)甘草(炙,二两)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集解】柯琴曰∶阳明邪从热化,故不恶寒而恶热;热蒸外越,故热汗出,热烁胃中,
故渴欲饮水;邪盛而实,故脉滑,然犹在经,故兼浮也。盖阳明属胃,外主肌肉,虽内外
大热而未实,终非苦寒之味所宜也。石膏辛寒,辛能解肌热,寒能胜胃火,寒能沉内,辛
能走外,此味两擅内外之能,故以为君;知母苦润,苦以泻火,润以滋燥,故用为臣;甘
草、粳米调和于中宫,且能土中泻火,稼穑作甘,寒剂得之缓其寒,苦剂得之平其苦,使
二味为佐,庶大寒大苦之品,无伤损脾胃之虑也。煮汤入胃,输脾归肺,水精四布,大
烦大渴可除矣。白虎为西方金神,取以名汤,秋金得令,而炎暑自解。方中有更加人参者,
亦补中益气而生津也。用以协和甘草、粳米之补,承制石膏、知母之寒,泻火而土不伤,
乃操万全之术者也。
病患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
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注】病患,谓病太阳经中风、伤寒之人也。太阳病烦热,汗出则应解矣。今又寒热
如疟状,每至日晡所即发潮热。日晡者,乃申酉阳明旺时,故曰属阳明也。证虽如此,当
审其果尽归阳明耶,抑或尚兼太阳也?故又当以脉辨之。若脉实者,邪已入里,则汗出
潮热,为阳明下证,宜与大承气汤下之;若脉浮虚者,邪尚在表,则寒热如疟,仍属太
阳当汗之证也,宜与桂枝汤汗之。
【集注】程知曰∶病患得汗后,烦热解,太阳之邪,将尽未尽,其人复如疟状,日晡
时发热,则邪入阳明审矣。然虽已入阳明,尚恐未离太阳,故必重辨其脉。脉实者可下;若
脉浮虚者,仍是阳明兼太阳,便宜汗而不宜下也。
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注】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不解,入里微烦者,乃栀子豉汤证也。今小便
数,大便因硬,是津液下夺也,当与小承气汤和之。以其结热未甚,入里未深也。
【集注】喻昌曰∶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皆是邪渐入里之机,故用小承气汤和之。
程应旄曰∶吐、下、汗后而见烦证,征之于大便硬,固非虚烦者比。然烦既微而小
便数,当由胃家失润,燥气客之使然,胃虽实非大实也。以小承气汤取其和也,非大攻也。
x小承气汤方x
大黄(四两)浓朴(去皮,炙,二两)枳实(大者,炙,三枚)
以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
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仁丸主之。
【注】趺阳,胃经脉也。趺阳脉浮而涩,阳浮则胃气强,阴涩则小便数,阴阳相搏,则
热盛而液竭矣,故大便则硬也。其名为约者,
谓脾为邪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故名脾约也。以麻仁丸主之,养液润燥,清热通
幽,其不敢恣行承气者,以脉涩故也。
【集注】程知曰∶言胃脉浮涩,不可大攻,宜用麻仁丸润法也。趺阳,胃脉也。在足跗
上,动脉应手。浮则阳热盛而胃强,涩则阴津少而小便数。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胃
阳强则脾阴弱,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故约其食物,如一二弹丸也。此不当下而当润之。
程应旄曰∶麻仁丸润燥通幽,伤寒不可恣行大承气可知矣。所以然者,以其为太阳
阳明,非正阳阳明胃家实者比也。推之少阳阳明,其不可以正阳明胃家实之法治之,更可知矣。
汪琥曰∶以胃强脾弱为脾约作解,盖以胃中之邪热盛为阳强,故脉浮;脾家之津液
少为阴弱,故脉涩。用麻仁丸者,以泻胃中之阳而扶脾之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