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注】方有执曰∶此以太阳伤寒,传入阳明之外证言。
程应旄曰∶阳明恶寒,终时带表,至于腑病则恶热矣;表之罢否,须于此验之。
郑重光曰∶此辨阳明伤寒之外证,不发热而恶寒,起自伤寒也。恶寒将自罢,邪过
表也。即自汗出,邪热郁于肌肉,腠理开,汗外泄也。
魏荔彤曰∶太阳伤寒亦有传入阳明者,又何以辨之?故设问曰∶病有得之一日,起初
之时,不见发热,而但见恶寒者,何病也?答曰∶得之一日恶寒,虽为太阳伤寒之证,而
恶寒亦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此是阳明病由太阳伤寒而传入者也。可知太阳中风,则
发热恶风,汗自出为正病;太阳伤寒,则恶寒无汗为正病。若传入阳明,则必以汗出、恶热为正病也。
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
日即止,此为阳明病也。
【注】此释上条阳明恶寒自罢之义。阳明属胃居中,土也。土为万物所归,故邪热归
胃则无所复传,亦万物归土之义。阳明初病一日,虽仍恶寒,是太阳之表未罢也。至二
日恶寒自止,则是太阳之邪已悉归并阳明,此为阳明病也。
【集注】方有执曰∶恶寒二日自止者,热入里而将恶热,此以正阳阳明言也。
程应旄曰∶六经虽分阴阳,而宰之者胃五脏六腑,皆朝宗而禀令焉。一有燥热,无
论三阳传来之邪,从而化热,即三阴传来之邪,亦转属而变热。阴阳之邪,皆归胃土,故
曰∶万物所归无所复传也。
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
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注】问曰∶何缘得阳明胃实之病?答曰∶由邪在太阳时,发汗,若下,若利小便,皆
为去邪而设,治之诚当,则邪解而愈矣。如其不当,徒亡津液,致令胃中干燥,则未尽
之表邪,乘其燥热,因而转属阳明。为胃实之病者有三∶曰不更衣,即太阳阳明脾约是
也;曰内实,即正阳阳明胃家实是也;曰大便难,即少阳阳明大便难是也。三者虽均为
可下之证,然不无轻重之别,脾约自轻于大便难,大便难自轻于胃家实。盖病脾约大便
难者,每因其人津液素亏,或因汗下利小便,施治失宜所致。若胃实者,则其人阳气素盛,
胃有宿食,即未经汗下,而亦入胃成实也。故已经汗下者,为夺血致燥之阳明,以滋燥为
主;未经汗下者,为热盛致燥之阳明,以攻热为急。此三承气汤、脾约丸及蜜煎、土瓜
根、猪胆汁导法之所由分也。
【集注】方有执曰∶古人大便必更衣;不更衣,言不大便也。
程应旄曰∶转属层次,不止有表罢、不罢之分;而表罢入里,复有燥实、燥不实之
辨,所以有不更衣之阳明病,有内实之阳明病,有大便难之阳明病也。其中有属表、属
里,所以下法有禁、有宜;受气有里实、里燥,所以下法有应大、应小。
汪琥曰∶或问太阳病若下矣,则胃中之物已去,纵亡津液,胃中干燥,未必复成内
实。答云∶方其太阳初病时,下之不当,徒亡津液,胃中之物去之不尽,邪传阳明而成
燥粪,故有内实之证。
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
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注】阳明可下之证,不止于胃家实也。其纲有三,故又设问答以明之也。太阳之邪,
乘胃燥热,传入阳明,谓之太阳阳明,不更衣无所苦,名脾约者是也;太阳之邪,乘胃
宿食与燥热结,谓之正阳阳明,不大便,内实满痛,名胃家实者是也;太阳之邪已到少
阳,法当和解,而反发汗利小便,伤其津液,少阳之邪复乘胃燥,转属阳明,谓之少阳阳
明,大便涩而难出,名大便难者是也。
【集注】程知曰∶言三阳皆有入胃腑之证也。阳明为水谷之海,中土为万物所归,故
三阳经皆能入其腑。邪自太阳传入胃腑者,谓之太阳阳明;即经所谓太阳病,若吐、若下、
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是也;由脾之敛约,故用小承气微下以和之。邪自
阳明经传入胃腑者,谓之正阳阳明;即经所谓发热汗出,胃中燥硬谵语者是也,乃胃中
邪实;故用大承气以攻下之。邪自少阳转属胃腑者,谓之少阳阳明;即经所谓少阳不可
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者是也;系津液内竭,故用麻仁丸润下,以和其津液也。若
三阳外证未除,则阳明正治之法,又不可用矣。
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
【按】自汗是阳明证,盗汗是少阳证,盗汗当是自汗,文义始属。
【注】阳明病在经,脉当浮长,入腑;脉当实大。今脉浮而紧,潮热有时者,是阳明
病而见太阳伤寒脉也,则知是从伤寒传来。太阳伤寒之邪未罢,必无汗,故虽见阳明潮热
发作有时之证,仍当从太阳阳明伤寒治之,宜麻黄加葛根汤汗之。若见潮热发作有时之证,
而脉但浮不紧,是阳明病而见太阳中风脉也,则知是从中风传来。太阳中风之邪未罢,必
自汗出,当从太阳阳明中风治之,宜桂枝加葛根汤解之。
【集注】沈明宗曰∶此阳明证而见太阳脉也。脉浮而紧,太阳表寒未罢之脉;潮热发
作有时,则阳明里证已具;但浮者,太阳风伤卫脉,故必汗出也。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按】汗出多之下,当有“发热”二字;若无此二字,脉迟,汗出多,微恶寒,乃是
表阳虚,桂枝附子汤证也,岂有用桂枝汤发汗之理乎?必是传写之遗。
【注】阳明病脉当数大,今脉迟汗出多,设不发热恶寒,是太阳表邪已解矣。今发热
微恶寒,是表犹未尽解也,故宜桂枝汤解肌以发其汗,使初入阳明之表邪,仍还表而出也。
【集注】程知曰∶此言中风传阳明,表邪未解,仍宜用桂枝汤以解肌也。
汪琥曰∶此太阳病初传阳明经,中有风邪也。脉迟者,太阳中风缓脉之所变,传至
阳明,邪将入里,故脉变迟,汗出多者,阳明热而肌腠疏也。微恶寒者,在表风邪未尽
也。故仍从太阳中风例治之。又曰∶虽从太阳例治,但既云阳明病,仲景法还宜用桂枝
加葛根汤为是。
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注】阳明病,脉应浮大,证应汗出。今脉但浮,表病脉也;无汗而喘,表实证也。是
太阳之邪,未悉入阳明,犹在表也。当仍从太阳伤寒治之,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集注】张璐曰∶阳明荣卫难辨,辨之全藉于脉证。风邪之脉,传至阳明,自汗已多,
则缓去而迟在;寒邪之脉,传至阳明,发热已甚,则紧去而浮在。此皆邪气在经之征。若
入腑,则迟者必数,浮者必实矣。设不数不实,非胃实也,必不胜攻下矣。
汪琥曰∶无汗而喘,但浮不紧,何以定其为阳明病?必其人目痛鼻干,身热不得眠,
故云阳明病也。
魏荔彤曰∶此太阳阳明之证,入阳明未深,故令其邪仍自表出,不至归于胃而无所复传也。
阳脉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汗出多者,为太过。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
为太过。太过者,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
【注】此承上条互详其脉,以出其证也。脉阳微,谓脉浮无力而微也;阳脉实,谓脉
浮有力而盛也。凡中风伤寒脉,阳微则热微,微热蒸表作汗;若汗出少者,为自和欲解,汗
出多者,为太过不解也。阳脉实则热盛,因热盛而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汗出太
过,则阳极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而成内实之证矣。势不得不用下法。故欲发其汗者,
不可不早虑及此也。
第24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