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道德真经广圣义>第19章 道德真經廣聖義卷之十九

第19章 道德真經廣聖義卷之十九

唐廣成先生杜光庭述
孔德之容章第二十一
疏:前章明畏絕俗學,若昏故獨異於人。此章明從順至道甚真,則能閱眾甫。首標孔德兩句,明德人之順道。次道之為物下十句,暢妙本之精真。自古下五句辨應用之名,結生成之德。○義曰:前以俗學為滯對持,示棄絕之門。此明至道非常恍惚,表棲真之所窮,眾甫之本始,惟至道之可依爾。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注:孔,甚也。從,順也。設問甚有德之人容狀如何,言此德人所行,唯虛極之道是順也。
疏:孔,甚也。從,順也。容,狀也。欲明行人所以順合至道,故云甚有德之人容狀若何。言甚有德之人容狀,唯虛極之道是順也。
義曰:道無名也,唯德是顯之德無本也。自道而成之,至人能順於道,德乃彰矣。故云甚有德之人,唯能順於道。夫帝王君臨天下,資順道以居尊,統御域中,必抱道而立極。故《尚書?堯典》、《舜典》皆云曰若稽古者,言順考古道也。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注:此明孔德所從之道,不有不無,冲用難名,故云恍惚。
疏:此明虛極妙本為物形狀,即孔德所從之道也。虛極妙本,強名曰道。道之為物,其運動形狀若何,言此妙本不有不無,難為名稱。欲謂之有則寂然無象,欲謂之無則湛似或存。無有難名,故謂之為恍惚爾。
義曰:恍惚者,不無不有,非有非無。謂之有焉,乃隨迎不得;謂之無也,乃應變多方。
義曰:道者,虛無之稱也。以虛無而能開通於物,故稱曰道,無不通也,無不由也。若處於有,則為物滯礙,不可常通。道既虛無為體,無則不為滯礙,言萬物皆由之而通,亦况道路以為稱也。寂然無體也,而天覆地載,日照月臨,冬寒夏暑,春生秋殺,萬象運動,皆由道而然,不可謂之無也。及乎窮其動用,考彼生成,豈見其所營為,豈知其所運化?不可謂之有也。乃是無中之有,有中之無,不得指而定名,故謂之為恍惚爾。
惚兮恍,其中有象。
注:惚,無也。恍,有也。兆見曰象,自無而降有,其中兆見一切物象。
疏:此明降生本迹也。惚,無也。恍,有也。兆見曰象,妙本無物,故謂之惚。生化有形,故謂之恍。斯則自無而降有,其中兆見一切物象,從本而降迹也。
義曰:自上而下謂之降,妙本之道出乎虛無。虛無之體清浮在上,欲生化品物,運道神功,於妙無之中而生妙有。妙有融化,自上而下降於人間,兆見物象,妙無為本,妙有為迹,本則澹然常存,迹乃資生運用。由是言之,一切物象皆由道生,一切形類皆道之子矣。
恍兮惚,其中有物。
注:物者,即上道之為物也。自有而歸無,還復至道,故云其中有物。
疏:物者,即上道之為物,謂妙本也。妙本降生,兆見物象,修性返德,則復歸無物。無物即道也。
義曰:物是妙無之本象,為妙有之迹。既從本而降迹,則是道生萬法。循迹歸本,則萬法復宗於道。言自妙有卻歸妙無,無始無終。常生常化矣。
疏:言人修性返德,不離妙本,自有歸無,還冥至道,故云其中有物。言有妙物也,此攝迹以歸本也。
義曰:自道所稟謂之性,性之所遷謂之情。人能攝情斷念,返性歸元,即為至德之士矣。至德之本,即妙道也。故言修性返德,自有歸無。情之所遷者有也,攝情歸本者無也。既能斷彼妄情,返於正性,正性全德,德為道階。此乃還冥至道也。冥者,契合也。妙物為道,故云攝迹歸本。此乃攝有甩之迹,歸無為之本也。
杳兮冥兮,其中有精。
注:恍惚有無,杳冥深昧也。虛極降生,修性返德。攝迹歸本,妙物存無。杳冥深昧,不可量測。含孕變化,中有至精。故云其中有精者也。
義曰:初則妙本降生,自無而顯有。次復攝迹還本,自有而歸無。明此二句強為終始,恐世人迷惑,言道不復存,執有則必無,執無則必有,兩邊為滯,不悟中道之門。故示之曰其中有精,甚真甚信。則明妙道常在不始不終。了悟玄言,即契中道矣。又就生成門解之,則恍惚之象者,清虛之氣也。在上為天。恍惚之物者,厚濁之氣也。居下為地。杳冥之精者,冲和之氣也。此三氣交感,而為人焉。人者,三才之中最靈之智,用天法地,無所不能,亦自妙本分氣而生。若失性任情,則離本而湮滅;若修性返德,則得道而超騰。其冲和之氣稟於身中,修之則存,甚真甚信也。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注:杳冥之精,本無假雜,物感則應,應用不差。故云有信。
疏:至道妙物,既本非假雜,變化至精,故其精甚真。生成之功,遍被羣有,物感必應,曾不差違,故云其中有信。
義曰:被,及也。差,爽也。違,失也。道之至也,微妙玄通,不可以有推,不可以無喻。去此之外不名為道,豈有諸法可假雜乎?可謂真矣。垂變化之功,功無不在,彰感應之,用用不可窮。故為至精至信也。《尚書》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是也。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
注:言道自古及今,生成萬物,物得道用,因用立名。生成之用,既今古是同,應用之名,故古今不去。
以閱眾甫。
注:閱,度閱也。甫,本始也。言至道應用,度閱眾物本始,各遂生成之用。
疏:閱,度閱也。甫,本始也。言道德生成之功本冥真精之信,始終無極,今古不渝。
義曰:渝,變也。杳冥真道,化育羣情,物有始終,道無今古。常為物本,而道本無為也。
疏:故物得道用之名,天清地寧之類,自古至今,常不去也。故注云生成之用。既今古是同,應用之名,故古今不去也。以此真精之信,度閱萬物本始,令各遂生成之用也。
義曰:前解云天覆地載,日照月臨,皆道與之用也。天清地寧,谷盈物生,皆道與之名也。此名此用,則今古不移,至信至精,則古今常在。不稱功於萬有,各被其生成,但著用於羣情,羣情豈睹其終始。為化之主,玄哉妙哉。
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以此。
注:以此令萬物皆稟道妙用生成故耳。
疏:又詳質云,吾何以知萬物本始皆資稟於道,道又度閱之,令遂其生成之用而然哉。答云:以此。以此者,以此甚真甚信。凡今萬物,皆稟妙用生成,故知之爾。
義曰:道之生育萬殊,度閱眾類,為物之本,為化之先,天以之清,地以之寧,萬物以之生,日月以之明。其既然矣,何以知其然哉?以其甚精甚信,今古不移,物稟道生,道為物本故也。然則甚大之德者,天地也;至明之象者,日月也;用道法天者,帝王也。帝王富有天下,尊居域中,子育萬靈,首出庶物,安靜以象地,被裒以象天,職官以象四時,明賞罰以象秋夏,而能體道清净,法道無為,撫之以至仁,示之以至信,使眾生知道為本始,各捨末而歸元,知道為祖宗,慕還淳而復樸,洪圖克固,玄化克昌矣。
曲則全章第二十二
疏:前章明從順至道甚真,故能閱眾甫。此章明抱一為式,不争則所以曲全。首六句示誠全之行,是以下兩句標聖行以明,次四句覆釋曲全至弊新。夫惟下結不争必全而歸爾。
○義曰:前既彰明妙道廣弘生化之功,此則標示全和,教以修行之行。曲枉窪弊,皆因謙而益光,抱一為法,將明少能統眾。棄自見自是之迹,除自矜自伐之非,克致誠全,孰於争者。
曲則全。
注:曲己以應務則全。
疏:曲者,委曲從順也。言人能委曲從順,不與物逆,則可以全身,故云曲則全。
義曰:理身之道,先理其心。心之理也,必在乎道。得道則心理,失道則心亂。心理則謙讓,心亂則交争。謙讓則曲己而順物,交争則飾躬而非過。曲已順物者不與物逆,物亦順之,曲己全人,人必全之,不與物争,乃全身之道也。《尚書》曰:萬方有過,在余一人。余一人有過,無以汝萬方。此帝王曲己責躬之道也。
枉則直。
注:枉己以申人則直。
疏:枉者,受屈於物。直者,可以正曲也。《春秋》曰:正曲曰直。言人雖不與物逆,物來枉己,己能受屈,彼必慚懼而自修整,則是己之直可以正曲,故云枉則直。
義曰:得道之心不與物逆,物來枉己,已能受之,彼鈴知慚,及自修整者。如廉頗藺相如同仕於趙,頗位在相如之下,因怒曰:吾有功於國而居相如之下,吾所恥也。塗見相如,吾必辱之。相如知其言,常引車以避之,其從者怪而問之曰:相國不畏強秦而懼廉頗,何也!相如曰:秦所以不敢輕趙者,畏吾與廉
將軍耳。吾若與廉將軍相遇,兩虎即鬥,勢不俱全。趙國之危,秦之利也。吾所以避者,存國耳,豈私於身乎?頗聞之,負荊肉袒而謝焉。此乃彼必懼而自修整,以己之直能正於曲之效也。正曲曰直者,《春秋》襄公七年冬十月,晋卿韓獻子厥告老,其子穆子無忌有廢疾,將立之。辭曰:《詩》云豈不夙夜,謂行多露。又曰弗躬弗親,庶人弗信。無忌不才,讓其可乎?請立起也。與田蘇游,而曰好仁。《詩》曰:靖恭爾位,好是正直,神之聽之,介爾景福。恤民為德,正直為正。正己心也。正曲為直,正人曲也。三和為仁。德正直三者,備為人也。如是,則明神聽之,介福降之。立之不亦可乎?庚戌,使韓起朝獻子,遂請老。晋侯謂韓無忌仁,使為公族大夫焉。
窪則盈。
注:執謙德則常盈。
疏:窪,坳下也。盈,滿也。此喻說也。夫地之坳下,水必流滿,人守撝謙,德便光大。能曲能枉,坳下也;則全則直,滿盈也。故云窪則盈。
義曰:地道變盈而流謙者,謂丘陵川谷之屬也。高者漸下,則下者益高,是故變其盈者而流布謙者也。盈則被變,高不可恃也;謙則流布,下可以守也。地坳下,水則就之以致盈滿;人謙下,德則歸之以政光益矣。撝謙者,指撝揖讓,無非謙饉,不違法度,動合卑柔,德乃歸之,
亦如地坳水聚矣,能曲能枉窪者,皆謂下其心也。則全則直則盈者,皆謂益其德也。理國之君,納汙含垢,下士禮賢,遠近歸之,國乃昌大也。
弊則新。
注:守弊薄則日新。
疏:弊,薄惡之謂也。曲枉窪等,皆自處弊薄也。能處弊薄,人必推先,故其德行日新矣。故云弊則新。
義曰:薄惡之處,弊屈之事,人所不取。今我取之,自處薄惡,則為眾人所歎美矣。修道之士行人之所不行,學人之所不學,安人之所不安,樂人之所不樂,為人之所不為,得人之所不得。所行所為,無非謙靜澹泊,故能德光而道成,可謂德行日新矣。
少則得,
注:抱一不離,則無失矣。
多則惑。
注:有為多門,則惑亂也。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注:聖人抱守淳一,故可為天下法式。
疏:謂少自取也。夫少自取者則無失,故云得多。自與者必争,故云惑。修身既爾,修道亦然,當須抱守淳一,自全真素,若欲廣求異門,則招亂惑,故亡羊必因岐路,喪生諒在多方。是以聖人抱一不離,可為天下法式矣。式,法也。
義曰:廉士可以分財,言其自取必少也。自取其少者無貪心,無貪心者人不争,人不争故得矣。自取多者必不平,不平則争起,為人所奪,反乃失之,故惑矣。此舉喻以明修道也。修道之法則有萬殊,其致道者在於守一爾。守一不失者,理身則得道,理國則無為。無為化物,物自寧泰。故聖人抱一為天下法矣。理身不欲多其事,修道不欲多其門。多其事者,萬慮營營以害一生、生能無傷乎?萬人彎弧以射一鵠,鵠能無中乎?多其門者,玄教萬途,丹經萬卷,以一人之心兼累聖之道,形疲於外,神亂於內,故去道愈遠矣。理國多事者,晋政多門,故諸侯不附;秦網煩密,故四海心離。一國三公,自然難理;十羊九牧,詎可化人。亡羊者,歎於多岐;喪生者,由其多事。理故然矣。
不自見故明,
注:人能不自見其能,常曲己以應務,則德全自明矣。
疏:此覆釋曲則全也。言人能不自見其美,常委順於物,則其全德日益明白,故云以故明。
義曰:自見不美,必有争尚之心,故不能委曲順物矣。能委曲順物不自見己美者,是以德全而益明也。夫德全則形全,形全則氣全,氣全則神全。神全之人表裏無隔,洞見八極,則不自見之明,其明廣矣。
不自是故彰,
注:人能不自以為是,而枉己申人,則其直自彰矣。
疏:此覆釋枉則直也。言人能為物受枉,不自申說以己為是,是必無尤。故其直自彰著也。故云故彰。
義曰:自是其事者,必有執著之心,故不能枉己從屈矣。能枉己從屈,不自執是其事,故直顯而益彰也。夫直彰則善彰,善彰則德彰。德彰之人,則萬物歸之;德益光大,則不自是之彰,其彰明矣。
不自伐故有功,
注:人能不自伐取,則其功歸己。
疏:此覆釋窪則盈也。言人不自伐取,當為謙讓,則人不與競其功。歸己如地助下水鈴盈焉,故云有功。
義曰:自稱己善曰伐也,人好自伐必有貪競之心,則不能坳下守謙矣。坳下守謙,不自伐其善者,故善著而有功矣。有功之人,人荷其惠,物受其賜,善功所及,孰不悅隨?則不自伐之功,其功大矣。顏回曰:願無伐善。《尚書》曰汝惟不伐,天下莫與汝争功。此之謂也。
不自矜故長。
注:人能長守弊薄,不自矜衒,則人推其長。
疏:此覆釋弊則新也。人能守弊薄,不自矜衒,則人必讓,善行能益長,故曰故長。
義曰:矜,恃也。自恃己長之人,必有誇衒之心,則不能自處弊薄矣。能處弊薄,則人叉共推而美之,則其不矜恃之美益長矣。《尚書》曰:爾惟不矜,天下莫與汝争能是也。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
注:不與物争,誰與争者。
疏:夫唯曲全等行,皆是委順不争。柔弱既勝於剛強,謙虛自歸於是直,則天下人物誰能與不争者争乎?故云莫能與之争。
義曰:夫好争之人故非道矣。不争之德,德之大焉。前舉曲全、枉直、窪盈、弊新四者,為因修之行,覆明不自見、自是、自伐、自矜四者,彰果應之功,行四行之人謙虛柔弱,不與物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而得故明、故彰、故有功、故長四善之報矣。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注:古有曲全之言,豈虛妄哉?實能曲者,則又全理歸之。
疏:此引古以結曲全也。言自古有此曲全之言,豈虛有此言而無實者哉?若能曲順不逆者,信有全理歸之於己爾。故云誠全而歸之。誠,信也。
義曰:此所明曲者,是柔順屈曲之曲,非回邪之曲也。聖人抱此曲全之道,以垂法於天下。天下既理,聖人不自見其美,不自是其行,不自伐其功,不自矜其能,萬物歸宗於聖德。聖人謙順而處之,則曲全之德自然歸矣。自古及今,此言久著,行而必效,信實非虛。但人君抱一撝謙,歸根安靜,必顯誠全之德,臻乎太平矣。
道德真經廣聖義卷之十九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