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丹溪手镜>第16章

第16章

腹痛加参补之。
寒多,加干姜。
腹满,去术,加附。术令人中满,附辛散满。
四逆汤治阴寒脉沉。
甘草(君也六钱)干姜(臣也半两逐寒)附(使也一钱温经)水二升,取四合,去滓,分二服。
吴茱萸汤治厥阴头痛,干呕涎沫,又治少阴烦躁,吐利四逆。
茱萸生姜(半两)人参(一钱)真武汤治停饮而咳,水饮内寒相合者。又治振;又治水在心下,外带表。
茯苓(君也。)白术(臣也,脾有水则不治。)芍药生姜(湿淫所胜,佐以酸辛。)附子(使也,散湿温经。)若咳者,加五味、干姜、细辛,水寒射肺,酸收辛散。
若小便利者,去茯苓。
若下利,去芍药,加干姜,酸泄辛散寒也。
呕者去附子,加生姜。附补气,姜散气也。
建中汤治热多寒少;又治血少,尺脉迟涩;治腹痛;又治虚烦;又治悸。
胶饴(君也,甘温。)甘草(臣也)桂(佐也,辛散也。)芍药(佐也,酸收也,泄也。)姜枣(使也,建脾胃)脾约丸
脾约则小便数大便硬,约,胃强脾弱津液不布也。又曰脾日虚弱,津液约缩而不舒布也。
杏仁(润燥也)枳实(散结也)芍药(酸苦泄也)浓朴(散脾也)麻仁大黄(使也)抵当汤治蓄血。
水蛭(君也,咸寒,咸胜血。)虻虫(臣也,苦寒,苦走血。)桃仁(佐也,血聚则肝气散。)大黄(使也。)水煎一服。
小续命汤麻黄人参黄芩(各一两)芍药桂防己甘草川芎防风附金沸草汤治咳嗽喘急。
前胡旋复花(各一两)半夏(五钱)细辛甘草(各二钱)荆芥穗(一两半)赤茯苓(六钱半)葳蕤汤治冬热病,咽痛,赤疹。又治风湿自汗。
葳蕤(一钱)麻黄白薇羌活杏仁青木香甘草(各一钱半)石膏(二钱半)葛根(五钱)川芎(一钱半)作三服。
甘桔汤治咽痛。
桔梗甘草水煎服。
射干半夏桂甘汤治腹满自利。
赤石脂禹余粮汤治利不止,各一两作三服。
黄芩汤治太阳少阳合病自利。
黄芩芍药甘草枣黄连汤治下寒上热,腹痛呕吐者。
黄连(二钱)陈皮枳实麻黄杏仁浓朴甘草葛(各一钱半)黄连阿胶汤治心烦不得卧。
黄连(一两三钱)黄芩(三钱)芍药(六钱)阿胶(一两)鸡子黄(八分三个)先煎,后入黄柏。
上和匀作三服。
猪肤汤治少阴胸满而烦。
猪黑皮(五两)煎至半,加蜜(三)米粉(二)分三。
酸枣仁丸治吐下后虚烦不眠。
酸枣仁(一升)甘草(二钱)知母(五钱)麦门冬(三钱)茯苓桃仁汤治狐惑。
黄连犀角汤黄连(五钱)乌梅(七个)木香(一钱)犀角(一两,无亦升麻代。)百合知母汤治汗吐下后,寒不寒,热不热,行不能,坐不安也。
百合(三个)知母(半两)百合地黄汤坏证谓伤寒,又感风寒暑湿火燥,或经汗吐下温针,仍不解,宜知母麻黄汤、鳖甲散。
知母麻黄汤知母(三钱)麻黄甘草芍药黄芩桂枝(半两)鳖甲散鳖甲升麻前胡黄芩乌梅犀角枳实(半两)地黄(一两)
甘草(一钱)卷之中发明五味阴阳寒热伤寒汤丸药性(二)〔辛甘发散为阳〕桂枝辛热发散风寒,肥实腠理。
越婢汤发越脾气;葛根汤用为解肌;大青龙散寒;小青龙发表;甘草汤行阳;附子汤升阴;救逆汤解未尽表邪;牡蛎汤散经中火逆;桃核承气散血;炙甘草汤复脉;半夏散散客寒咽痛;四逆汤救阳气外虚。
凡三十七方同用。
麻黄苦温泄卫气发表,通腠理,疏伤寒头疼,消赤黑斑毒,治温疟瘴疫,开毛孔皮肤。
大青龙主营卫俱病;小青龙救寒邪在表;附子汤解少阴之寒;石膏汤治汗出而喘;升麻汤发甚热;甘草汤救表寒。
凡十三方同者。
葛根甘平主伤寒中风头痛,开腠理发汗解肌,治太阳项强,疗合病自利。
半夏汤但呕而不下利;黄连汤表未解而喘急。
凡四方同用。
升麻味甘苦平主瘟疫时行热疾,止头痛寒热瘴疟。葱白为引散太阳风寒,石膏为使止阳明齿痛,升阳气于至阴之下,发浮热表实可已。
生姜辛温主伤寒头痛鼻塞,治咳逆痰水,温中安和胃气,游行诸经,仲景诸汤以发散风寒而通神明。
凡二十三方同用。
葱白辛温通上下阳气,散风寒表邪,入太阴阳明,引众药发散。少阴证,面色赤者,宜加白通汤。肾苦燥者可润。
卷之中发明五味阴阳寒热伤寒汤丸药性(二)〔酸苦涌泄为阴〕瓜蒂苦寒有毒吐心胸填塞,咽喉不得息,湿家头中风寒湿,内药鼻中即愈。
赤小豆甘酸通气利小便,下水,止消渴。
瓜蒂散涌吐逆气、虚烦;赤小豆汤,治黄从小便中出。
栀子苦寒有毒主少阴虚满,时疾发黄,轻瓢象肺,入太阴经。色赤,象火,彻心中热。
栀子豉汤吐心中懊;浓朴汤吐心烦腹满。
凡用栀子汤旧微溏者,不可服。
凡六方同用。
香豉苦甘通关节,出汗,吐胸中塞窒。治下后心热。与薤白同煎,治伤寒下利劳复发热。同苦以发之。
卷之中发明五味阴阳寒热伤寒汤丸药性(二)〔寒淫所胜平以辛热〕附子辛甘大热有大毒为阳中之阳,故走而不守,入手太阳浮中沉无所不至,非身表凉四肢厥,不可用。
四逆汤散阴寒;姜附汤复阳虚;附子汤补胃,加桂枝和表;白通汤温里;真武汤除湿。
凡十六方同用。
干姜辛温大热其性止而不移,属阳,可升可降,补下焦虚寒,温手足厥冷,同附子温里,共甘草复阳。
桃花汤补不足;理中丸止吐利;人参汤解表;陷胸丸开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