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六:
方××,女,四十八岁。经期前后,皮肤发痒,虚烦不眠,潮热,心烦,手足热感较重。此证已持续三年,近半年来,发作更甚。脉细数,舌红少津。诊为肝阴虚损,肺燥生风。治以三豆汤加滋肝润燥之品。处方:
淡豆豉15克黑豆20克绿豆30克果杞15克枣皮15克
乌梅30克竹茹6克(冰糖少许为引)
三诊:上方服后,潮热及手足心灼热已止。嘱仍用原方,每周服二至三剂,继续调治以巩固疗效。
例七:
李××,女,四十一岁。潮热,失眠,动则自汗,手足心灼热,已一年余。西医诊断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遂转服中药。察其脉细数,舌润无苔。诊为心阴虚损,肝阴不足。用三豆汤合生脉散加味。处方:
扁豆15克黑豆20克绿豆30克太子参30克麦冬15克
五味子10克枣皮15克桔络6克乌梅15克(冰糖少许为引)
二诊:上方服十余剂后,汗止,潮热退,且能安睡。嘱患者可以守方间断服用,以巩固疗效。
结语
从三豆汤及其加减方在临床上的使用情况看,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抗病毒。如用治麻疹、腮腺炎等。
2.抗细菌。如治疗支周感染、麻疹合并肺炎、扁桃腺炎、蜂窝组织炎等。
3.增强机体免疫机制。如用于预防麻疹、预防流感等。
4.解毒。如用于药物、食物中毒等。
5.调节植物神经功能。如用于妇女更年期症候群等。
综上所述,病虽不同,但根据异病同治的原则,三豆汤及其加减方所治各症,都是由于阳邪伤津,导致机体津液耗损而出现之热症、燥证,临床表现虽各有不同,但燥热伤津是其共同的病理变化,这是制方的理论根据,亦即中医辨证施治的一条重要原则。
此外,本方还具有简便、廉、验等优点,随处可得,不需加工炮制,临床使用确能取效。
麻黄人参芍药汤亦治咳血之良方
麻黄人参芍药汤系李东垣《脾胃论》所载方剂之一。原书用治虚热吐血,余用于虚热感冒及虚热咳血,经数十年临床实践证明,效果亦佳。凡证属气阴两虚,外受寒邪,疰现畏寒发热、咳嗽、痰中带血,舌润略腻,脉紧或弦紧,经服止血、凉血之剂而咳血不止者,采用此方。轻者一至二剂,重者三剂,即可收到热退咳血并止之效。
本方因有麻黄、桂枝,易使人产生顾虑。一畏麻黄发汗,因仲景有“亡血家不可发汗”的禁忌;二畏桂枝动血,既已咳血,再用桂枝则犯“血家禁桂”之戒。为使这一有效之方不致湮没或误解,特论述如下:
咳血一证,除内伤所致者外(非本方适应症)多因六淫之邪所致。其中如风、暑、燥、火等阳邪所致咳血易辨,若气阴两虚外受寒邪所致之咳血,则每易忽视,临证若不宣散寒邪,见血止血,概以清热凉血为治,势必关门缉盗,迁延时日,变生他证。
诚然,如果咳血只用单昧麻黄、桂枝,显然也是不对的,但经过恰当配伍,功效则异。本方之所以能收止咳止血退热之功,系与《内经》“夺汗者无血,夺血者无汗”之理论有关。方中麻黄、桂枝,解表以宣散外入之寒邪,参、芪,甘草补益脾肺,固卫实表,归芍养血敛阴止血,五味、麦冬养阴生津,收敛肺阴。全方组合,外能散表寒而固卫气,内能润肺生津、养阴而清虚热以止咳血。全方具调和阴阳、气血,协调肺脾,尤妙在麻黄、桂枝之辛温宣散,入于补气血养阴液之品中,能起到散补兼施,又可使麻黄、桂枝不致宣散太过,既使寒邪有向外宣散之机,又固液敛阴而收止血之效。此方既扶正又解表,既养血又止血。不仅可治气阴两虚外感风寒,亦可治疗体质虚弱,虚热内蕴,外受寒邪的咳血。但治咳血,余每于方中加炮姜一味,与方中甘草相配为炮姜甘草汤,苦甘化阴,可增强止咳血之作用。此方原剂量过轻,特更改如下:
炙麻绒6克苏条参30克杭芍15克桂枝10克麦冬15克
五味子10克当归15克口芪15克甘草6克炮姜9克
上方曾治疗虚热受寒所致之咳血患者百余例(症状以发热、哆嗽、痰血等为主)。经用凉血止血之剂无效者,用此方均收到热退咳血并止之效,诚治咳血之良剂。但是,如属风热犯肺及肝火犯肺等所致之咳血,则非本方所宜。
第7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