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当第二明发起序。经曰尔时薄伽梵告诸苾刍。言诸苾刍。菩萨摩诃萨。尽形寿不顾身命。行此四法。此段经文正及释自委师故。今当但解广释之中不决定义。释言。谓同一所诠。彼二无有差别者。云何忍辱柔和同一所诠。谓忍能安受他所作害。柔和则能不损恼也。是故名为同所诠也。言不令得此者。谓欲令和忍辱柔和。是其一数非二数故也
释言。菩提萨埵大萨埵。具足智慧胜光明最胜之子最胜因。最胜萠芽。为最胜具足勇猛及希有诸大道师。大名称圆满。大慈大福田自在。如是具法者
此十六名中前四之名。初地已上虽然。一一悉皆具有。而今且约分位建立。初四之名。与四愿乐。明德明增一边真如无间之地随次。当知言菩提萨埵者。谓。缘菩提及缘有情。初发心也。言大萨埵者。谓。欲摄化大有情聚。披弘誓甲。行大行故。言具足智慧者。唯思无上广大智故。言胜光明者。具足光能破烦恼所知之障大黑闇。故言最胜之子。最胜因者。此二即是极喜地名。从如来所家心生故。因彼胜智。一切最胜。乃得生故。言最萠芽者。即是第二离垢地名。为因初地二地萠芽而得生故。言为最胜者。即是第三发光地名。即彼萠芽。於此地中。无有损伤。渐令增进。
趣大果故。言具足勇猛者。即是第四炎慧地名。於此地中。而能具足趣求菩提大力用故。言及希有者。即是第五难胜地名。为超二乘最胜地故。言大道师者。即是第六现前地名。为证甚深般若波罗蜜义。而能道利诸群迷故。言大名称者。即是第七远行地名。为能到於加行究竟成就具足大名称故。言圆满大悲者。即是第八不动地名。从於寂静等持而起利有情故。言大福田者。即是第九善慧地名。为能具足四碍辩。说法度生。得大福故。言自在如是具足法者。此二即是第十法云地名。而得生於大自在处。及能证得大法智故。已上二门。辩序分竟
次当大门第二明正宗分。复分为二。一广。二略。初言广者。如经云。何为四至不应远离。此复分二。一示相。二结劝。示相复四。一对治不勤。二对治不了刀便。三对治弃皆有情。四对治乐着於境。此中复有四四异门论自明故是故不列四段经文。所有体义论当具明。今但略解释中。所有未决之义
释言。菩提心者是所求事者。菩提之心有其二种。一胜义谛。二也俗谛。言胜义谛者。谓。无分别智缘真如也。世俗谛者而有五种。一自性。二行相。三所缘。四功德。五超过。言菩提自性者。而发愿言。我今为欲利益安乐一切有情。速成无上正等菩提。度有苦海。言菩提行相者
谓。自能行菩提之行。亦能所於他利行也。言菩提所缘。者。谓缘菩提及有情也。言菩提功德者。谓。初中後善也。言菩提超过者。谓。超二乘及人天也。释言。菩萨善知识者谓诸菩萨及诸佛也者。有其五句。明善知识。一能举故。二令忆念故。三教诫故。四教授故。五说法故。今此五句。约其三学。而当建立初二之句。即令显示增上戒学。若有违化。能举罪故。若忘违化。令善忆持一一如法教忏悔故。其次二句而即显於增上心学。为能教诫心地法故。若有疑惑。能善断除。而教授故。从末一句即当显现增慧学。为能决释。自相共相无倒说故。夫听法者善知识所作。五种想除
种想应住相者。宝想。眼想。明想。果想。大果利想。以难得想。俱生慧故。如实知故。得妙果故。无罪过故。应舍想者。毁戒下族。言辞无辩。声无美妙。於此五事不应见过。释言。忍辱者他所作害安能忍受者。瑜伽论云。云何堪忍。
第4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