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朝(十三年日兵侵台事件除外)。在这一时期,台湾对外关系愈趋复杂;先则各口正式开市,继之纠纷迭起。台湾先行互市的要求,原由美国提出;而先到台湾开始正式通商者,却为英国。英领事郇和(RobertSwinhoe)於咸丰十一年六月抵台,遂定议以沪尾为口岸,并於同治元年(一八六二)六月二十二日开关徵税。後以福州关税务司法人美理登(DeMeritens)请将鸡笼作淡水子口、打狗港(今高雄)作台湾府子口,经通商大臣李鸿章议改子口为外口,鸡笼於二年(一八六三)八月十九日设关启徵,安平(即台湾府口)与打狗亦於次年继之(此两口开关文件缺)。
於是原定台湾、淡水二口,至此成於四口。六年(一八六七),发生有美船罗妹号(Rover亦译作罗发)事件。是年二月初七月,罗妹号在红头屿(现称兰屿)遭风冲礁击碎,船长以下十四人驾划逃生,至琅〈王乔〉龟子角鼻山登岸,被生番杀害十三人。随後美国驻厦门领事李让礼(LeGendre亦译李善得或李仙得)乘兵船至台,照请台湾镇、道拨兵会剿;台湾总兵刘明灯等虽允设法查办,而美舰采取直接行动,轻进受挫。
待刘明灯统兵进至琅〈王乔〉,而李让礼却已亲入番地,与头目卓杞笃迳行交涉,议定和约;且要求刘明灯撤兵免究,就此了事(李让礼於次年二月曾再往番地,详见文丛第四六种台湾番事物产与商务。十三年日兵侵犯琅〈王乔〉,又作了日兵的向导。关於罗妹号事件,所有文件,因已收入台湾文献丛刊第四六种:台湾番事物产与商务书中作为附录之一,本书不再重复;请参阅前书)。七年(一八六八),又有樟脑纠纷与壮勇杀死教民事件。台湾樟脑向归官售,英商必麒麟(WAPickering亦译北麒麟)等则勾通奸人潜入内山及梧栖等不通商口岸设栈自行收买,被官阻截;加以壮勇杀害教民等案陆续发生,形势极为严重。於是闽浙总督英桂委派兴泉永道曾宪德渡台查辨,与英领事吉必勳(JohnGibson)议商樟脑章程。讵吉必勳性情粗暴,必麒麟等又复怂恿其间,遂於十月初八日率领武官〈口茄〉当(Gurdon)管驾兵船两号至安平示威。
十二日,〈口茄〉当竟向安平开炮,并率兵登岸占踞营署,杀伤兵勇;副将江国珍仓猝遇变,自戕殒命。同日,澎湖领饷师船,亦被〈口茄〉当掳去。後经双方协议,樟脑章程仍照原议办结;所有两国失职官员,亦经後来分别议处(关於这些事件的内情,书末所辑附录二,可供参考)。同年,又有英、德人合谋占垦大南澳事件。有英人名康(Horn)者,承领称为咸伯(Hamburg亦译汉堡)国领事的德国商人美利士(JamesMilisch)所给执照,前往噶玛兰(今宜兰)大南澳伐木垦荒,经地方官制止无效;後由总理衙门照会英、德两使查禁,并未戢止。次年,美利士且亲至大南澳视察,康更积极开垦。
美利士後并自沪尾、鸡笼运载食物、火药赴苏澳贩卖,且向山民勒抽勇费勇粮,私典煤山、偷运樟脑。几经总理衙门交涉,始由英、德两使饬令离去占垦之地。此外,同治六年预筹与各国修约,总理衙门所拟条说与福州将军英桂覆奏,均曾议及台湾穵煤一事;七年四月英使所送修约节略,并提出台湾樟脑应禁包揽;八年(一八六九)九月与英新修条约善後章程,亦有关於鸡笼煤矿开采之约定。再,九年(一八七○)因天津教案所引起的筹肪措施,亦曾及於台湾。
附录一,嘉庆及道光前期有关台湾外交史料。按故宫博物院曾搜辑嘉庆(一七九六~一八二○)及道光元年至十五年(一八二一~三五)有关各国交通之文书,以补筹办夷务始末之不足,并以清代外交史料之名印行。本书所取,大多为琉球与日本遭风难船漂泊事件;而道光四年(一八二四)间闽浙总督赵慎畛奏参防犯夷船不严之摺谕,与後来之鸦片战争有关(惜清代外交史料一书不全,嘉庆二十一年至二十五年及道光十一年六月至十五年均付阙如,可能尚有资料遗漏)。
附录二,同治年间台湾壮勇拆抢教堂杀死教民案。故宫博物院另辑有文献丛编,其所集教案史料中存有台湾壮勇拆抢教堂杀死教民案(见文献丛编第三十辑),即为同治七年与樟脑纠纷相关联的事件。该院缀有前言云:同治七年三月十九日,台湾壮勇居民殴伤教民高长,并将教堂拆抢;四月十一日,复杀死教民庄清风。同时,更有扣留英商潮脑,札伤洋行夥计等案发生。初由英领事向地方官交涉,地方官始不收理;收理後,复淡然视之。英领事遂带领兵船,占踞安平,杀伤兵勇、焚毁军装火药等局库:时为同治七年十月十二日;延至八年二月结案。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六十五所载奏摺,与此颇有出入。按全案均为英使阿礼国(RAlock)给总理衙门的照会,足补筹办夷务始末之缺。
至於这本选辑对於原书资料之取舍,颇费考量。凡直接关系台湾之文件,当一概照录,自无问题;所感为难者,厥惟一般事项而涉及台湾之资料。此项资料,取则为量颇多,不为篇幅所许可;舍则对於某一事项的发展,又不易明其所以然。最後决定:鸦片战争中闽海筹防涉及台湾者录之,江宁条约签订後伊里布、耆英等摺奏有关英人索还战俘者亦录之。英法联军之役,法、美等国所提条款涉及台湾开港问题,录之;其余在谈判中偶亦影涉台湾者,从略。英、法、美、俄四国天津条约为台湾开口通商之创始条约,全录;同治年间与其他各国所订通商条约,或谓通商各口照有约各国一体贸易或列举口岸均包括台湾、淡水在内,因事同一律,从略。咸丰十年(一八六○)九月北京续约订立後有代运南漕之议,云美商情愿领价采买台米、洋米运津;後经总理衙门参酌曾国藩、薛焕等议奏,未予实施。此事虽涉台湾而不果行,且牵连借助外兵攻剿太平军问题,文案繁复;略之。津约实行後,总税务司赫德所提税务节略固仅略及台湾,却与全盘对外通商事务有关(台湾自亦包括在内),录之。同治六年以後有关修约问题亦牵连台湾在内,选录其一二。即上述所录各种资料,凡可删割部分,仍从略(均已注明略或用……表示之)。
原书对於外人的人名、地名,在道、咸两朝间有於字旁加口,如〈口英〉、〈口法〉,如〈口仆〉〈口鼎〉喳、呅咹,不一而足。但至同治朝,则已去之。固不论其当初用意何在,能随时代之转移,不可不说是进步的现象。本书一仍其旧,以存其真。至书中有关批评外人之字句,随处可见;这是历史资料,这是时代邅变的轨迹。选辑这些史料,旨在提供学者利用;诚如新近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印行的海防档例言所云:有关批评外人字句,均系当时当事者之主观见解。此项史料之刊行,旨在便利学者研究,务求其真,并非编者同意此种见解。(伯琴)
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