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宁中,新法方行,州县骚然。邵康节闲居林下,门生故旧仕宦者,皆欲投劾而归,以书问康节。答曰:“正贤者所当尽力之时,新法固严,能宽一分,则民受一分之赐矣,投劾而去何益!”正论。李燔,朱晦庵弟子。常言,人不必待仕宦有职事,才为功业,但随力到处,有以及物,即功业也。莲池大师劝人作善事,或辞以无力,大师指凳曰:“假如此凳欹斜碍路,吾为整之,亦一善也。”如此存心,便觉临难投劾者,亦是宝山空回。鲜于为利州路转运副使,部民不请青苗钱,王安石遣吏诘之。曰:“青苗之法,愿取则与,民自不愿,岂能强之!”东坡称上不害法,中不废亲,下不伤民,以为三难,仕途当以为法。
【译文】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变法刚刚推行,各州县一片哗然骚动。邵雍此时正闲居家中,游于林下,而其门生弟子还在朝中为官,都想弹劾王安石后弃官回家。他们便把这一想法用书信告诉了邵雍。邵雍回信答道:“现在正是贤人志士为国尽力的时候,新法虽严,但你们若能放宽一分,那么老百姓就能获得一分好处。弹劾而去,又有什么好处呢!”(正确的论述)李燔(朱熹的学生)常说,人不必一定都要当上官,认为有了自己的位置,才算有了功业。实际上,但凡力所能及地为大家做事,对万物有益,就是功业。莲池大师宏奉劝人们多做善事,有的人推辞自己无力能及,莲池大师指着凳子说:“假如这个凳子歪倒在路上,有碍行人,我扶起它,这也是一件好事。”居心如此,就觉得身处困境,只有弹劾王安石后弃官归隐才是唯一出路的人,岂不是身居宝藏之地,回来时却两手空空吗。鲜于做利州路转运副使时,在他管辖的区域内,民众不愿借青苗钱,王安石就派人追问鲜于。鲜于说:“青苗法规定,民众愿借就给他们,如果他们不愿借,我又怎能强迫呢!”苏轼非常欣尝鲜于对上不妨碍新法的推行,对中不损害亲朋,对下不伤害民众,人生仕途中若三面为难,应以鲜于的处世态度为效仿榜样。若让老百姓存有侥幸心理,那时对鲁国人造成的伤害,将是几代人也恢复不了的。”季氏听后,非常惭愧地说:“地若有孔,我也要钻下去,我学识浅薄,再也无脸去见宓子了。”宓子的做法,对解救急难好像有点迂腐,但对治理国家来说则是很有远见的。
邵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