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方赴召命,至阙,闻有中旨,令三省缴进前后臣僚章疏之降出者。谓宰属谢圣藻曰:“此必有奸人图盖己衍而为此谋者,若尽进入,则异时是非变乱,省官何以自明?”因举蔡京上疏,请灭刘挚等家族。乃妄言携剑入内,欲斩王等数事。谢惊悚,即白时宰,录副本于省中。其后京党欺诬盖抹之说,不能尽行,由有此迹,不可泯也。邹浩还朝,帝首及谏立后事,奖叹再三。询谏草安在?对曰:“焚之矣。”退告陈,曰:“祸其始此乎,异时奸人妄出一缄,则不可辨矣。”初,哲宗一子献愍太子茂,昭怀刘氏为妃时所生。帝未有子,而中宫虚位。后因是得立。然才三月而夭。浩凡三谏立刘后,随削其稿。蔡京用事,素忌浩,乃使其党为伪疏言:“刘后杀卓氏而夺其子,欺人可也,讵可以欺天乎!”徽宗诏暴其事,遂再谪衡州别驾,寻窜昭州,果如言。二事一局也,谢从之而免谗,邹违之而构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尤信。徽宗初欲革绍圣之弊以靖国,于是大开言路,众议以瑶华复位,司马光等叙官,为所当先。陈时在谏省,独以为幽废母后,追贬故相,彼皆立名以行,非细故也。今欲正复,当先辨明诬罔,昭雪非辜,诛责造意之人,然后发诏,以礼行之,庶无后患,不宜欲速贻悔。朝议以公论久郁,速欲取快人情,遽施行之。无知者每生此弊。至崇宁间,蔡京用事,悉改建中之政,人皆服公远识。陈公在通州,张无垢商英入相,欲引公自助。时置政典局,乃自局中奉旨,取公所着《尊尧集》。盖将施行所论,而由局中用公也。公料其无成,书已缮写未发,州郡复奉政典局牒催促。公乃用奏状进表,以黄帕封缄,缴申政典局,乞于御前开拆。或谓公当径申局中,何必通书庙党。公曰“恨不得直达御览,岂可复与书耶?彼为宰相有所施为,不于三省公行,乃置局建官,若自私者,人将怀疑生忌,恐尊尧至而彼已动摇也。远其迹犹恐不免,况以书耶?”已而悉如公言。张既罢黜,公亦有台州之命。责词犹谓公私送与张商英,意要行用,于是众人服公远识。
【译文】北宋时,大臣陈奉旨入京,刚到宫门,就听说圣旨命令中书、尚书、门下三省将以前由于大臣上疏而遭受降职的官宦们的奏章全部呈进给圣上。陈于是就对宰相的下属官员谢圣藻说:“这必定是那些奸险小人企图掩盖自己的过失而出的坏点子。如果把这些奏章全都收入朝廷,到以后形势变化是非混乱时,相关部门的官员又怎能搞清楚谁错谁对呢?”于是便检举了蔡京所上的奏折,主要是请求诛杀刘挚等人家族的,并妄称他们带剑入宫,想杀死王等几件事。谢圣藻听后惊悚不已,就马上告诉了当朝宰相,把臣僚们的上奏疏文都抄录了副本后保存在三省府中。自此以后,京党欺瞒、诬陷和掩盖事实的言行就无法完全得逞,这都是有此副本,才使疏奏未遭泯灭。邹浩返回朝廷后,皇上首先谈及谏立皇后之事,并对他的进谏赞叹不已,接着又问谏书的文稿在哪儿?邹浩说:“已加焚毁。”退朝后,邹浩把此事告诉给了陈。陈说:“祸患将要由此开始了。他日有奸人伪造一纸谏言,那就无法辨其真假了。”先前,哲宗有一个儿子即献愍太子赵茂,是昭怀刘氏作妃子时所生。当时哲宗没有其他儿子,而且正宫的位置正空着,刘氏因此被立为皇后。可小孩出生三个月后就夭折了。邹浩曾三次进谏立刘氏为皇后,随即把奏章草稿焚了。蔡京执权时,平日里就猜忌邹浩,便指示党羽伪造了邹浩的上奏文稿,说:“刘后杀死卓氏,并抢夺了她的儿子。骗别人可以,难道还可以欺骗天子吗?”这时徽宗已继位,便调查此事,于是把邹浩再次贬为衡州别驾,不久又流放到昭州。果然和陈所料相符。这二件事性质是一样的,但谢圣藻听从了陈的劝告而免去了奸臣所害;邹浩不听从陈的话,而遭受了诬陷。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尤为可信。宋徽宗继位伊始,想革除哲宗绍圣年间的弊政,以便安定国家。于是广开言路,众臣都让孟皇后复位,给司马光等平反加官,应是当务之先。当时陈正在谏省任职,只有他认为前朝暗中把孟后废黜;遣贬已故去的丞相,都是师出有名的,这并不是细枝末节的事情。如今要想正位复官,应先辨明谁受了冤枉,为那些无辜者昭雪,诛杀处罚制造冤案的罪魁祸首。然后再发诏,以礼而行,这样才能不致留下后患。不应只想迅速行事,反却留下后患。但朝廷大臣都认为大家的心愿被压制很久,都想立即行事,以博取世人心欢,就急急忙忙行事了。到了徽宗崇宁年间,蔡京掌权,全部改变了建中靖国年间的政事。人们都佩服陈的远见卓识。陈在通州时,张无垢(商英)成了宰相。想荐引陈作他的助手。当时朝中设置了政典局,局中按旨意发文,调取陈所着的《尊尧集》,准备施行他在书中所提出的治国方略,并由政典局发文任用陈。陈估计此事难以成功,故书虽已缮写完毕,却没有往上缴。但州郡又奉政典局的指示催他快些上缴,陈就用奏状进表,以黄帕封好,交给政典局,并恳请在皇帝面前启封。有人说陈应当直接申报给政典局,何必要惊动圣驾呢?但陈却说:“我恨不能把书直接承送给皇上过目,岂能再把书交给局中呢?他为宰相,可以不通过三省公行,却置建了政典局,增添了官员。如果心怀自私,旁人就会怀疑,并产生猜忌,恐怕《尊尧集》到了他们手中,而张先生的地位就开始动摇了。我远离猜忌犹恐避之不及,更何况把书进给他呢?”没过多少时间,事件的情形和陈所说的完全相同。张无垢被罢免了相位以后,陈也接收到了赴台州任职的命令。末了,谴责张无垢的人还说陈私自把书送给了张无垢,意在施行他的建议。这时大家才佩服陈的卓识远见。
25.陈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