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金刚经纂要刊定记>第20章
义不在文义必周圆。文从增减。义若等者。谓阙之成谤具之成门。成谤者。谓阙无成增益谤。阙有成损减谤。阙非有非无成相违谤。阙亦有亦无成戏论谤。以有则定有无则定无。余二例之故成四谤。何以故。法不如是故。不如法见故。斯则般若波罗蜜犹如大火聚。四面不可取也。具四句者。谓义无所阙故。有不定有。是即无之有。无不定无是即有之无。余亦例之。
随于一句之中。圆见四句之义。不堕增减等谤故成门也。何以故。法如是故。如法见故。斯则般若波罗蜜犹如清凉池四面皆得入。但以人依于法。法异人乖。苟法义之所全。岂菩提而不证矣。故言受持此经胜于施福。正释经征意云。以何义故持说此经。胜于宝施。释意可知。诸佛菩提法者。拣非余乘菩提法也。然余菩提非此不出。但举胜者而以例之。此二者持说也。了因者。以法身是本真之理。不生不灭。但以烦恼覆之则隐。智慧了之则显。持说此法妙慧自彰。观破烦恼法身现矣。
生因者。报化之身本来无有。万行所致故名为生。故弥勒颂云。于实为了因。亦为余生因。为经云一切诸佛菩提法。皆从此经处。转释经所言佛法者。约世谛故有。即非佛法者约第一义。即无第一等者。谓俗谛相中有迷悟染净凡圣之异。故说佛法从经而出。真谛之理离于迷悟染净凡圣之相。故不可说出佛法之义也。
故圆觉云。一切如来圆觉妙心。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然则本论异此不能烦述。第四疏初标章。向说下指疑起处。此从第三中来。不可取说者。以前文云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云何下结成疑也。前云一切贤圣通于三乘故。疑声闻得果是取。如初果人证自初果。亦自说言已证初果等。入流果经问意云。于汝意中如何。汝谓须陀洹人作念云得须陀洹果不。答言不也。征意云。若如是者。以何义故得名须陀洹。
释意云。但约不入色等境界。即名须陀洹。疏三。初正释经文。入流者四果名为圣人。经从凡夫创入圣类故流类也。预厕也。只由下释得名所以。入者取着义。若取六尘即滞凡流。不取六尘名入圣流。是知功过在人不在六尘境界。据此则何有别法而为所入耶。论云下引证上义。不取一法者。不唯六尘也。名逆流者逆凡流也。谓若取六尘即入凡流逆圣流。既不取着即入圣流逆凡流也。乃至下例明余果。初果尚尔况余果耶。然非下二商教果证。或问既皆不取应亦不证。
故此释也。但于下转释。意明但无取心非谓不证。若起下反明。凡夫着我既由起心。圣人无我。必不起也。故知下三结断疑情。空生本谓证果是取故生疑。今明无取方成证义。永异所疑也。若准断疑斯文已毕。以四果是小乘贤圣修证行位。是故经中具而明也。然此四果复有四向。谓向于果故。即须陀洹向等。于四果之中初为见道。次二修道。后一无学道。且初修行得入见道。谓十六心断三界四谛下八十八使分别粗惑。得初果证。
谓三界各有四谛。每谛下各有烦恼。即贪嗔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禁取。四谛之下或具或阙故成八十八使。杂心论云。苦下具一切。集灭除三见。道除于二见。上界不行恚。谓初句即欲界苦谛下全具十使。次句即集灭二谛下各除三见。即身边二见及戒禁取。所以除此三者。缘身是苦本。
观苦已断身见边见。依身而起故亦随亡。无戒禁取者。以集谛不计非道为道。灭谛又非修位。是故皆无戒禁取。道当修位却或有之故不除矣。故云道除于二见。不除戒禁也。由是苦下具十。集灭二谛下各七。通前即二十四。道谛下八合三十二。后句云上界不行恚。即于二四谛下各除一嗔。每界各有二十八共成五十六。兼下欲界三十二。即都合为八十八也。云何十六心。谓欲界四谛下。各一忍一智以成八心。又合上二界为一四谛。类下欲界观。断亦各一忍一智。以成八心。
二八即为十六心也。忍即无间道。是正断惑时。智即解脱道是断了时。所谓苦法智忍苦法智。苦类智忍苦类智。乃至道法智忍道法智。道类智忍道类智。断至十五心道类智忍名初果向。至第十六心道类智时。名证初果。入于见道为须陀洹。分别粗惑一时顿断。犹如劈竹三节并开。即以见谛八智为初果体。初果行相略明如是。余之三果伫见次文。一来果经问答及征意。皆同上释。
意明斯陀含者。但于人间天上一度往来。虽复往来实无往来之者。只约此义名斯陀含。断惑者。谓欲界修惑有四。即贪嗔痴慢。此是俱生细惑。任运起者障于修道。以难断故分为九品。所谓上上乃至下下。此九品惑二三果人断之。断至五品名二果向。断六品尽名第二果。故俱舍云。断至五二向。断六一来果。一往等者以九品修惑。能润欲界七生。谓上上品润两生。次三各一生。次二品共一生。下三品共一生。今断六品已损六生。犹残下三品润欲界一生。是故一往天上。更须一来人间受生断余惑也。便得等者。问据此次第。合是第三。
云何僣言便得罗汉。答所言便得罗汉等者。非谓逾越不证第三。但约欲界惑尽往而不来。望一去说。故云便得等也。若改便得为直至何也。余下三品一生断尽。便往罗汉即不须前来和会也。故名下结成第二果。即以见道八品无为。及修道六品无为。为此果体。无我等者。由无我故不计去来。非谓不去不来。但不计去来之者。其犹鲁船匠士刻木为人。虽复驱使往来。实无情虑所计。不来果经问答征意。亦同上释。
意云阿那含者。一往天上更不再来。虽尔不来亦无不来之者。但约此义。名阿那含。不来不还。盖是一义。断惑等者。谓前九品惑中余下三品。断至八品名三果向。断九品尽名第三果。故俱舍云。断惑七八品名第三果向。九品全断尽即得不还果。更不还者。欲界修惑但余三品。三品烦恼共润一生。
今以断之。更无惑润杜绝纡绊故无再来。故云下结成第三果也。即以见道八品无为及修道九品无为。为此果体。此二三果人断惑。犹如截木横断。而已知之。同前者。合云已悟无我虽能往来。四不生下二。初辨得名。三释者。由有三义故存梵音。无贼者。意以烦恼为贼。谓断人慧命劫功德财。致使行人失于圣道。流迸生死旷野。不达涅槃宝所。为害颇深故名为贼。见修等者。
谓上二界各有三种修惑。谓贪痴慢。此惑微细难除。故约八地分之。每地分成九品。都合七十二品。每品各有一无间一解脱。断至七十一品名阿罗汉向。断七十二品惑尽成阿罗汉。此果断惑如登楼台渐陟渐高。见修合论兼欲界一地。总以八十九品无为。为此果体。若约四果有为出体者。即初果唯取道类智一解脱道为体。第二唯取断欲界九品修惑中。第六品一解脱道为体。三果唯取第九品一解脱道为体。罗汉唯取有顶地第九品中一解脱道尽智为体。所言无为即离系果。有为即等流果。不生等者。谓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然前三句。即是尽智。后句即是无生智。
谓不向三界之中。受有苦身也。以世间因亡果丧。出世间因成果证故。应受等者为超出人天故。堪受人天供养。
若或一种沦溺宁堪供之。故俱舍云。供养阿罗汉得现在福报。盖由业烦恼尽福田胜故。当知。未出三界受他供养者。大须随顺出离。岂得安然免之哉。举问经意准前可知。明答及征意准前释。意云阿罗汉者。无烦恼不受生应供养。以是义故名阿罗汉。除此之外。更无一法名阿罗汉。若阿下反释云。若或作念言。我得阿罗汉果。便着我人等相。则与凡夫何所异哉。由此验知。的无是念引己证令信者。以己方人也。亦令众生皆亡是念。入于圣道故。先印经意云。
佛于往日。曾说于我得是三昧人中第一。不恼等者。若人嫌立则复为坐。乃至不向贫家乞食。皆为不恼他也。能令下释。既不恼之烦恼何起。第一等者。谓十大弟子各有一能。皆称第一即迦叶头陀。阿难多闻。舍利弗智慧。目连神通。罗睺罗密行。阿那律天眼。富楼那说法。迦旃延论义。优波离持律。须菩提解空。今言无诤者。只由解空得无诤故。亦如夫子十哲。各有能事。谓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离欲等者。谓贪使烦恼通于三界。断尽此贪方真离欲也。问若然者。则但是罗汉皆断三界烦恼。云何善现称第一耶。答所言第一者。盖约无诤不约离欲也。故经云。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又魏经云。我若作念。世尊则不记我无诤行第一。意者。以空生独得无诤三昧故。于诸离欲罗汉之中。称为第一也。不取经云。
佛虽赞我我于此时辄无是念。佛意经云。若我当此之时作如是念。我得阿罗汉果。佛则不说我为乐寂静者。只缘不作是念故佛赞之。无所行者。即不作念也。故经中反说。即言若作是念。顺释即言实无所行。离烦恼障者。谓贪等十使粗细尽除。离三昧障者。三昧是定障即是惑。三昧之障依主释也。不同烦恼即障持业释故。然此二障离。各有由离烦恼障得罗汉故。离三昧障得无诤故。
寂静者。寂静即是无诤定意言。须菩提是乐寂静之者。第五疏初标章。释迦下先述疑意即释迦因中为善慧仙人。蒙然灯如来授记云。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由此增进入第八地。故云受法。广有因缘如第十二中说。云何下指疑起处。便结成疑。此亦从前第三中来。以彼文云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故。经问意云。于汝意中如何。谓我昔于然灯佛所。于授记言说之中。有法为所得为无所得。答意云。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授记言说之中。实无法为所得。说是语言等者。
以是语言故无所得。语言非实者。谓语言从缘缘无自性。举体全空空故无得。也斯则闻而无闻说而无说。智证法者。释得记之由也。意明。但以自无分别智证自无差别理。智与理冥境与神会。岂有所说所得耶。论云下引证上义。证法离言说相故不可说证法离心缘相故不可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