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金刚经纂要刊定记>第19章
意谓能生实相有多方便。不必独说智慧。前云离执此言般若者。由是般若能除执故。前约所断此约能断。能所虽异而意不异。未除细执者。谓二执俱生任运起者。前离分别粗执。已能成就净信得佛知见犹浅。细执未除究竟障于圣道故。今显示令其断之。经征意云以何义故。要无法非法相。释意云。由取相故即着我人等。余文云云。可以详悉。疏二。初释总明二相。总解等者。
经云若心取相。相中意舍法非法相故云总也。亦是等者。以次文别明取法非法。皆着我人等相故。此且是立其宗也。若取下二释别明二相二。一正辨二相。无明使者法执俱生也。是无明住地所摄故名为使。现行等者。即我执分别现行前已断者。示无我见者。结成上义。但取等者即前无明使是所有者。转犹起也。我想者。我执分别现行也。依止者。分别种子为彼现行所依止故。亦可法执分别名为依止。与彼我执所依止故。斯皆不起也。中有下二别解。征意可知。以后释前者。
不如云以细释粗义则易见。问二乘之人亦有法执。云何不起我见耶。答以二乘人从初修行偏断我执。至无学位粗细尽除。是故虽有法执而不起我执。今约大乘学者。双断二执。分别并遣俱生两存。由是二执任运而起也。
故无著云。以我相中随眠不断故。则有我取。玄门经是故者。由前取法非法皆着我等。故所以劝。令不应即入中道也。以是义故者。由是不取法非法故。疏结归中者。不应取法离有也。不应取非法离无也。既离有无即归中道。假言显义者。谓所言非法。是显法体离于性计。若无非法之言罔知彼义。余皆例此。当知义不自显必假于言。故净名云。无离文字说解脱也。不应等者。
谓虽闻非法。不得如言便执空义。此遮一向执言者也。不执等者。谓若全弃非之于言。则安解诸法空义。将知但除其病不除其法。此遮一向离言者也。是则全执全弃二皆不可。故华严疏云。夫法无言象非离言象。无言象而倒惑执言象而迷真。偈云等者。余两句云。如人舍船筏。法中义亦然。
论云下转释偈文。得证智等者。以言诠智得智忘言。忘言即不住也。如乘筏渡河至岸舍筏。随顺等者。未得证智不可都忘其言。未达彼岸不应舍筏。实相生者。实相名法得实相智无相无得。故云应舍。以实相无相故。唯识云。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理不应者。此实相法尚不可得。况离实相外一切法耶。除诸法实相余皆魔事故。故云。非法不与理合故不相应。以是例非故云何况。第三中疏初标章。向说下指疑起处。此从第一中来。以彼文云。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佛非有为者。此指偈云分别有为体防彼成就得。三相异体故离彼是如来。故云非有为。亦是按定立其理也。
云何下结成疑。既若佛非有为。即不合有得有说。因何释迦于菩提树下得菩提。前后诸会说法。既有得有说即堕有为。云何前言不以相见作无为耶。举因问经意云。于汝心中。所谓如何谓我得菩提为不得耶。
谓我说法为不说耶伊本疑此。故举问之。佛问等者空生疑得疑说。佛即顺疑以问。辞虽云得意显无得。试其所答解与不解。无著下引证。彼疑有取佛显无取。以无破有故云翻也。说法例之。顺理酬经意可知。定者实义。谓无实法名菩提。无实法名如来说。此一向约胜义答也。偈云等者。余句云说法不二取。无说离言相。意谓释迦如来是其应化。应化之相俗有真无。是故答中皆言无定准。
金光明经及摄论说。佛果无别色声功德。唯有如如及如如智独存。此是真佛。今既异此岂得言真。故云应化非真等。无定法经征意云。以何义故无定法可说耶。释意云。欲言其有无状无名。欲言其无圣以之灵。谛理若此欲何说哉。说尚不得欲何取哉。取即得也是故上云。无有定法如来可说等。疏二。一引无著。正闻等者。此则闻而无闻。说而无说。非谓全不闻不说也。如净名云。
夫说法者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是兹义矣。分别性者。一切诸法皆依妄念而有差别。念尚无念法岂是法。故云非法。法无我者。但分别性亡即是法无我理。此理不无故云非非法也。论云下二引天亲二。一释文依真等者。此且标立所依之本。然于其上说离有无。一切等者。缘生之法本无真实之体。亦无真实之相故云非也。实相有者。诸法既无即真实相。实相不无故云非非法也。此即非却非法也。何故下二通难。难意云。本来疑证疑说。问答悉以双该。今于释所以中。何故但言所说而不言证耶。有言下释也。此乃以说反验于证。且川有珠而不枯。山有玉而增润。内无德本外岂能谈。故但言说自表其证也。又此言取即是证也。
无取经征意云。所以言无取无说非法非非法者何也。释意云圣人即是无为。无为即无分别。若有取说法非法等。皆属分别不名无为。何为圣人故。无取说等。言贤圣者。贤即是圣邻近释也。魏云等者。问行位通于贤圣。云何唯取圣人。答若以通论即该贤位。此明证果深浅故唯言圣。得名者即差别也。
以诸圣人皆约证无为差别之义。而立其名。如证偏行真如。得名欢喜地。菩萨等此则得名差别。盖一义耳。轮意等者。谓登地已上随证一分真如。皆断一障二愚。即是一分清净。约于此义便立一名。乃至佛地例皆如此。非别得法者。无得而得即是真得菩提。若言有得即是不得。当知菩提树下都无实事。故偈云。应化非真佛等故。无取说者。结归经文无分别义也。具足清净者佛也。
谓一切惑习悉皆断除。荡无纤尘纯一无杂故。分清净者菩萨也。分断诸障分证真如。垢未全除故名为分。故佛顶经云。余尘尚诸学。明极即如来。广如序中满净觉者处说。无著下约无为差别明贤圣也。无分别者。即无为义。无所作为故云无为。无为真如盖是一法。菩萨等者。有分别故。有所为故。如来等者。无分别故。无所作故。初无为者。菩萨也。折伏等者。此约在观分别不生。分得相应故云显了。后无为者。如来也。无复分别是真无为。即第一义也。此约于佛故。
复云者。更无过上故云无上觉即佛也。三乘下结通诸乘。以二乘之人亦分证真理。故此通摄也。是知三乘贤圣皆修证无为。所证虽无浅深能证有其差别。犹如三兽同度一河。能度有差所度无别故。大品云。欲求声闻乘。当学般若波罗蜜。欲求缘觉菩萨无上佛乘。皆言当学般若波罗蜜。是故经云。一切贤圣也。校量等者。问本因善吉起疑。所以世尊为断。断疑既已何用校量。答论云。法虽不可取不可说。而不空故。意云。恐有人闻是法不可取说。便欲一向毁废言教故。此校量显胜令其演说受持。故大云于此开立第五不空福德疑。以论文不言断疑。
故此不立也。劣福问经意云。七宝最珍三千最大。用此布施福多不多。俱舍下明三千世界。四大洲者。谓东胜身洲。南赡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日月者。即一四天下。同一日月之所照临。苏迷亦云须弥卢。但梵语楚夏耳。此云妙高山。四宝所成高八万由旬。欲天者六欲天也。谓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梵世者色界初天也。于中复有三天。
谓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各一千等者。如上各满一千。方成一小千界。此小千等者。又一千个小千界。方成一中千界。此千等者。又以一千个中千界。方成一大千界。皆同等者。谓四禅已上三灾不及。故不说成之与坏。三禅已下统维三灾故云同一成坏。就中从初禅已下同火灾。二禅已下同水灾。三禅已下同风灾。七宝等可知。福多酬经答文可见。征云。以何义故说多。释意云。不约胜义空故说多。是约世谛有故说多。胜义空者。此门是绝相无为。不可言福与不福。福既不有。无以言多。世俗有者。此门是有相有为可以言福。以有福故兼可言多。判经福经意可知。然四句尚尔况全部耶。疏二一正释经文。偈释持说。因明胜之所以。
望后经文有似太疾以偈文。连环不可分故悉之。受持及说者。标二法门不空等者。谓持说此经不同宝施空得福德更得何物。次文是也。福不趣菩提者。谓宝施虽多。但成世间有漏之福。终不能成无上菩提。二能趣菩提者。谓持说此经断除烦恼。烦恼尽处即是菩提故。四句下二别示句相。诠义等者。谓以一句诠一义。一义为一句。四义方成一偈。一异有空常无常等。皆各有四句。然今经四句人说不同。有说。取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为四句。有说。取若以色见我等为四句。有说。一切有为法等为四句。有说。但于一经之中随取四句经文。便为四句。有说。始从如是终至奉行。
方成四句。然上诸说皆非正义。如凡下明正义。斯则约有无等为四句也。谓第一是有句。第二是无句。第三是亦有亦无句。第四是非有非无句。文义兼备。故云最妙。以此四义能通实相即是四门。然但下通妨先问。且一二二。句皆是四言。第三一句独成六字。文既增减云何成偈。故此释也。持说等者。以此四义是万法之门。若了四义即通万法。万法既通岂有菩提而不证哉。文或等者。但论其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