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武则天的崛起>第26章殿廷上的世界大战

第26章殿廷上的世界大战

孔老夫子说过,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所以,正常人都不喜欢小人,武则天自然也是如此。可是,她却不得不与李义府之类的小人合作,谁让那些所谓的正人君子都不愿意向她伸出援手呢?何况,那些反对她的人也不见得干净到哪去,长孙无忌陷害过李恪,褚遂良也诬陷过刘洎,就连他们的手下里也有不少小人。八斤八两地,也别分谁是小人谁是正人君子,只要愿意支持她武则天的就是朋友。
有了一群“朋友”的支持,武则天和李治的腰杆顿时硬了起来,一改多日来的沉默,开始频频动作。眼看武则天那边暗流涌动起来,反武派也逐渐集结,冲在最前面的是长孙无忌,其次是长孙无忌的忠实粉丝褚遂良,以及之前曾在朝堂上强烈反对立武则天为宸妃的来济和韩瑗。挺武派和反武派都在暗中招兵买马,中央的局势变得诡秘起来,并且有向下蔓延的趋势。
一夕间,废王立武成了所有人关注的话题,一逮着闲工夫,同僚们就会凑在一起分析中央的局势,希望能在火势波及自个身上之前想个对策。可是,不要忘记了一句古话,叫祸从口出,患从口入。有些话可以说,有些话不能说,有些话可以随便说,但有些话则只能藏在心底,尤其是不该公然地议论上司,否则灾祸就会降临。比如长安县令裴行俭,此人是个激进的反武份子,一直很坚定地反对着武则天,这原本也没什么,但他做错了一件事情,那就是私下议论武则天。他当着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的面说,武昭仪这个女人狐媚惑主,不是什么省油的灯,要是让她做了皇后,那国家就遭殃了。相信裴行俭的这番话是说出了所有反武派成员的心声,可别人都很聪明,心里这么想却不会大声说出来,而裴行俭为了呈一时口舌之快,忘记了隔墙有耳,低估了武则天的情报网,最终落得个被贬职的下场,从此远离了中央。裴行俭前脚刚走,武则天的铁杆支持者就升迁了,成了礼部尚书,这是明明白白地向底下的官员们摆出了一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姿态。只要支持武昭仪的就能吃香喝辣,反对的人就要倒大霉,贬职还是轻的!
渐渐地,原本看上去固若金汤的外廷官僚集团出现了裂痕,人人都在观察着、琢磨着、权衡着,而随着反武派的贬职和挺武派的升职,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站在武则天一边。永徽六年九月,眼见时机已经成熟,武则天和李治决定正式向反武派宣战。
当月的某一天退朝之后,李治单独留下了四位宰相,说要与他们商议一件事情。这四位宰相分别是太尉长孙无忌、司空李勣、左仆射于志宁、右仆射褚遂良。在永徽六年时,唐朝总共拥有七位宰相,除了这四位之外,还有中书令韩瑗、门下侍中来济和崔敦礼。若按照以往的惯例,退朝后应该是所有的宰相一起到政事堂议政,而这次皇帝却仅是单独留下了其中四位宰相,这很明显是要商议一件大事。这四个人是何等得聪明,眼珠子一转就猜出了皇帝此番要讨论的事情定与武昭仪有关。
既然皇帝要摊牌了,宰相们自然也要想好对策应付,那么由谁先站出来表态呢?有人说,长孙太尉是百官之长理应先表态。但褚遂良说这样不行,长孙太尉是皇帝的舅舅,假如发生争执,别人会说皇帝不尊敬长辈。又有人说,那就让英国公李勣先表态,皇上历来器重他,由他先说最适合不过。可是,褚遂良还是不同意,说李勣是国家的元勋,若他和皇帝杠起来,别人又会指责皇帝跟功臣过不去了。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于是有人问了,那你褚遂良说谁最合适?这一次,褚遂良自告奋勇,说我是先帝太宗亲命的顾命大臣,假如我都不勇敢地站出来说话的话,将来有又何颜面去见太宗呢?就这样,褚遂良主动做了这挨炮灰的。
也许有人会问,这长孙无忌和李勣都被推出来做候选人了,褚遂良也毛遂自荐做了出头鸟,好像只有于志宁一直置身事外,这是为什么呢?其实,人家于志宁也没闲着,他很聪明地做了一件事情:踢皮球。上面那个两次提议的人的就是于志宁,他深知枪打出头鸟的道理,更察觉到废王立武不是桩简单的离婚官司,他不愿意被卷进去。所以,一次次地将皮球踢给别人,自己反倒置身事外了。
当然,这四个人既然推选出了发言人,那么也等于是统一立场和态度,达成了一个共识:王皇后废不得,武昭仪立不得。不过,也有人和于志宁一样不想掺和进来的,这个人就是李勣,但他不玩阴的,而是找了个冠冕堂皇的借口,说自个前几天生了场重病,今天是拖着病来上朝的,现在实在是支持不住了,怕等会在皇帝面前失仪,让其他三人帮他在皇帝那请个病假。话都说到这份上了,其他三人也不好非让人家拖着病怏怏的身体留下吧。于是,李勣就这样拍拍屁股回家了。
过了一会,三人来到政事堂,这次高宗李治也不废话了,开口就直奔主题,看着长孙无忌说王皇后没给朕生儿子,武昭仪生了,朕决定废了王皇后立武昭仪为后,爱卿们以为如何?长孙无忌按照刚才商议的那样并未开口,褚遂良先发话了说,臣坚决不同意废王皇后,理由有三:第一,王皇后出身世家大族,端庄贤淑,是太宗高度称赞的“佳儿佳媳”;第二,孝道不容,王皇后是太宗亲自为高宗取的媳妇,怎么能不顾父亲的心愿而随便把皇后废了呢?第三,王皇后没犯过什么错误,之前的小公主之死和厌胜之事暧昧不明,明眼人都看得出这事有蹊跷,王皇后顶多就算是个嫌疑犯,没有实际的证据就不能定罪。
这三个理由有理有据,充分得李治哑口无言,只能一脸不高兴地挥挥衣袖走了。不过,武则天哪肯就此放弃,立马甜言蜜语地安慰了李治一番,鼓励他要有屡败屡战的勇气,再接再厉,总有一天会将那帮老匹夫的制得服服帖帖地。于是,第二天退朝之后,在武则天的鼓励下,李治又将那四个人叫到了政事堂,说要再议昨日之事。这次,李勣索性连朝都不来上了,直接请了病假在家隐身。
李治老调重弹,褚遂良再次做了出头鸟,一脸痛心疾首地看着李治说,陛下你若真那么不待见王皇后,我们也不会勉强您,但您为什么偏偏看上了武昭仪呢?她可曾是先帝的才人啊,您要是立她做皇后,天下人该怎么看您啊?这番话无疑是在强调武则天历史不清白,立她做皇后会遭天下人耻笑。褚遂良这样说武则天本倒也没什么,毕竟他说的都是抹也抹不掉的事实,可坏就坏在他干了一件蠢事:只见他将朝笏往边儿上一砸,摘了官帽,一个劲地趴在地上磕头,磕得血都流了出来,嘴里还激动地说着,陛下,您若不愿听臣的劝说,就干脆把我赶回老家吧,从今往后我就不管政事,回家放牛种田得了。这可把李治气得不行,吹胡子瞪眼地让人将褚遂良拖下去打板子。真是反了,人家皇帝好歹还尊重大臣的意见,与你好言商议,可做臣竟然发起了飙,还用辞官作威胁,这算怎么一回事?眼里还有没有皇帝了?其他两人见皇帝发怒了,赶紧跪下了替褚遂良求情,可就在这时帘子后面传了一个女子的声音:“何不扑杀此獠!”说还不快把这老蛮子拖下去打死!是谁躲在帘子后面?无他,除了武则天还能有谁?武则天吼的这一嗓子吼可把在场的人给吓傻了,竟没想到一个小小的昭仪竟然敢偷听皇帝和大臣们议事,而且还这么理直气壮地要打死顾命大臣。这女人还厉害了,不好惹啊!长孙无忌毕竟是个老江湖了,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仅是愣了一秒钟就反应过来,赶紧向皇帝求情说,褚遂良是先帝亲命的顾命大臣,杀不得啊!终于,褚遂良逃过了一劫,大家又闹了个不欢而散。
被这么一闹,皇帝想要废王立武的消息立刻像开了闸的河水,传得沸沸扬扬地,李治像低调解决此事也不行了。第二天,令两位宰相来济和韩瑗也都相继上书反对立武则天为后。那姿态,那气势,不说比起褚遂良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也起码算得上气势汹汹,波涛骇浪了,搞得武则天和李治郁闷不已。难道这事就真的没有转机了?非也,李治突然到了一件事情:七位宰相里,褚遂良、来济、韩瑗都明确表示反对武则天了,长孙无忌和于志宁虽没明说,但反对的意思也很明显,而门下侍中崔敦礼也不用说了,看样子就知道是站在长孙无忌一边的,只有李勣到目前为止别说表态了,就连面都不曾露过。那么,他会持什么样的态度呢?他的表态会不会给废王立武事件带来转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