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复一年的等待和失望中,武则天已经不再对太宗抱有幻想了。其实,这番冷落也没什么不好,反倒让武则天将心思放到了学习之中,不至于让她沦为太宗后宫里的一只花瓶。所以,古人说的很对——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做太宗的女人,武则天很不得志,可做宫中的才人,武则天却是幸运的,因为她比那些高级嫔妃们有更多的机会陪伴在太宗左右,从而学到了不少治国之道。
贞观之初的太宗励精图治,知人善任,惩恶劝善,吏治清明,是位难得的有为君主。武则天作为才人,每天都要料理太宗的饮食起居,有时太宗接见朝臣时,武则天也会侍立在身旁,随时听候吩咐。这时,她总会留心太宗与群臣讨论治国之道,太宗的雄材伟略和英明果断给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太宗是如何处理一桩桩国事的,她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让她获益匪浅。而太宗晚年时的奢侈糜烂、贪图安逸、不愿纳谏、好猜疑等封建帝王普遍共有的生活作风,也或多或少地对她产生了影响。然而,从中却可以看出一点,那就是武则天或许不爱太宗,或许对太宗不再抱有幻想,但却依然崇拜着太宗,因为在她心里,太宗是伟大的,她无法不崇拜这个男人。
生活是现实的,十四岁的时候武则天或许还会因为这份崇拜之情而固执地守候太宗的宠爱,可是现在她不会了,已过双十年华的她明白了当初的自己有多嫩,有多傻。在皇宫这座华丽的牢笼里,爱情、宠爱都隔了一层透明的纸,看似简单其实复杂。所以,她不会再做白日梦了,更重要的是此时的太宗已入垂暮之年,又病痛缠身,说不准啥时候就会两眼一闭,两腿一蹬,翘辫子了,她怎么可能还对一个将死之人痴心妄想呢?
然而,看着太宗一天比一天衰弱的身体,武则天除了感到一丝伤心之外,更多的还是忧虑和茫然,因为一旦太宗驾崩了,整个后宫嫔妃的命运都将发生改变,摆在武则天面前的首要问题就是何去何从,她今后的生活该怎么办?按照北朝以来的习惯,皇帝死后,嫔妃通常有三种安置方法,一是生育自己的嫔妃可以随子随女到宫外生活,这种情况是最好的;二是没有生育子女但具备某种特殊才能的嫔妃,可以继续留在宫中为新皇帝服务;三是既没有生育子女又无特殊才能的嫔妃,要么被送到已故皇帝的别庙里,要么被送进政府指定的寺院或道观里,当尼姑或道士。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况的人并不多,基本上大多数人都是第三种情况,而武则天刚好就属于那无子嗣无特殊才能的第三种情况。
被冷落了十二年,最后还要落得个出家为尼的下场,武则天怎么甘心,又怎么会坦然地接受这不公平的待遇呢?她是带着梦想进宫的,那句“见天子安知非福”仿佛至今仍然回荡在耳边,所以,这一次她不可能也不会任由命运的摆布了。好在,命运待她不算刻薄,在为她关上一道门的同时,又为她开启了一扇窗——就在她对未来感到迷茫之际,太子李治的热烈追求,让她拨开云雾见青天。
或许有人会纳闷,这李治是太宗的儿子,而武则天虽然不受宠,但毕竟法律上是太宗的妾,是太子李治的庶母,他怎么会冒天下之大不韪爱上父亲的妾呢?这可是乱伦啊,而且武则天比他大了整整四岁,虽说身高不是距离,年龄不是问题,但在那个时代里还是有些不可思议。那么,贵为太子的李治到底是何时看上武则天的呢?根据《唐会要》记载:“时,上在东宫,因入侍,悦之。”意思是说,李治当太子期间,为了侍奉卧病在榻的父亲太宗而留居宫内,因而见到了武则天,并对她一见倾心。其实,在今天看来,李治会喜欢上比自己大四岁的武则天是十分正常的事情,按照心理学家的分析,李治这个人有很严重的恋母情结,由于长孙皇后死的时候他还很小,缺少母爱的他虽然身体上已经长大,但心理上仍然像个没有断奶的孩子,渴望被女性保护、疼爱。再加上,李治性格上比较仁厚,甚至有些软弱,而武则天刚好与他相反,她坚强、独立、成熟,有表现欲,他们两人的性格具有互补性。所以,当李治看到英姿飒爽的武则天,立即就被吸引住了,这大概便是《唐会要》中所说的“悦之”吧。
这样看来,李治先喜欢上武则天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那么面对太子热烈的追求,武则天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最初,武则天或许是拒绝的,毕竟她对太宗的崇拜由来已久,而她心底喜欢也是像太宗那样英明神武、果断干练的男人,因而不会喜欢上像李治这样软弱的人。可是,随着太宗病情一天天的加重,武则天不得不为自己的前途打算了。以武则天的性格来说,既然指望太宗的宠爱已经来不及了,那么只有积极地向外发展了,而若要向外发展,数来数去也没有人能够比得过当今的太子、下一任皇帝李治。所以,面对太子李治锲而不舍的追求,武则天最终选择了主动迎合,将朦胧的“悦之”变为深深的两情相悦。
就这样,在太宗移居终南山翠微宫内养病期间,武则天与太宗的感情正逐步地升温,不过他们没有也不敢做出任何逾越的举动,最多也就是趁着没人的时候拉拉小手罢了,毕竟宫中的人多口杂,李治与武则天的身份又特殊,言行若是稍有不慎,就会罪责加身。何况,武则天好不容易为自己搭建了一座桥梁,聪明如她,又怎会愚蠢地拆自己的台呢?
第18章与太子热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