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如梭,时光如流。转眼之间到了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接受大臣建议,休养生息。
朱元璋因为是农民出身,自小便没有上过书堂念过字。自从当了皇帝,他就不想当不识字的草根皇帝,他立志要治理好国家就必须要会读书认字,若由别人来奏阅奏折,国家大小之事他便不能悉之,他深知建国的不易,治国之事万万不可马虎。为了稳住大明江山千古延绵,每天呈上来的奏折他都亲自过目,并把不认识的字都拿笔标下来,然后请教刘伯温,并一起商议国家大事的定夺。为了便于随看随记,他给龙袍做了一个特别的设计,就是一个专门携带笔和一个袖珍笔记本,这个本子是他自己给自己量身制作的,他把每天晚上在书房里,阅读大量的奏折和书刊时,把不会的字,记下来,然后再在一旁把认识的字再复习抄写五十遍,次日下朝之后再叫刘伯温准时去书房,把记录下来的生字一一虚心请教。学富五车的刘伯温,循循教导,久而久之,朱元璋认识的字越来越多了。这慢慢的形成了习惯,于是朱元璋自己把曾经练习写过的字都订成了一本一本的小本子,他把这种袖珍的本子放在龙袍的内兜里,甚至在入寝前,还不忘再看两眼。
皇上的这种学习精神,文武百官都是连连称赞。
洪武三年(1370)年起开科举,实行扩招,朱元璋还特意修订了科举考试制度,实行八股,国家广纳贤才,礼贤下士。
举国上下一股作气,加上良好的修养生息政策,百姓们无不感叹朱元璋开辟的太平盛士。
郭宁妃于二月十八日临盆。正值冬雪刚刚化去,尤是寒风料峭时。朱元璋在寝宫外早已心急如焚,他看到围苑的墙垣上和着早上的清雾在一角处结上了厚厚的一根冰柱,时值二月了,墙角底部都阴湿了一片,这块冰柱也渐渐的往下滴水,地面结满了薄薄的一层冰。听着宁妃屋内声嘶力竭的叫喊声,一阵寒风吹过,他不觉一丝透骨的冷。便赶忙叫人在门口堆起了一堆柴火生起了火。他的手里还握着本书。他把一只手靠在火堆的上边,不禁舒了口气,然后蹲在火堆旁拿起书来看,麻利的把手伸进怀里拿出来一只笔,拿着这支精巧的笔比划着书上的字在旁边慌忙的写着。身边的王公公忙在一奴仆耳畔吩咐了两句。不一会那人便搬来一个马扎。王公公接过来放在朱元璋身旁。
王公公:“皇上,您蹲着多累啊,快坐上去舒坦会。”
朱元璋说:“哎呀!真是当农民当惯了,还是觉着蹲着看舒服啊!”
王公公上前欲要自主去扶朱元璋。突然,宁妃的寝宫里传来了阵阵哭声。朱元璋,慌乱欣喜之下,手里的书不小心抖落进火堆里。“哎呀!不好!”朱元璋立马伸手从火堆里把书捡起,并啪啪两下把书上的火扑灭了。在旁的王公公,赶忙上前阻止,可是没能,连连扑到在地,泪流满面。
“皇上,小心圣体!皇上,老奴该死!请皇上降罪!”
这时,报喜的婢女过来了
“恭喜皇上!贺喜皇上!宁妃为皇上喜添一皇子!”
朱元璋:“哈哈!哈哈!哈哈!好!好!好!”
朱元璋高兴的拍打着手上的书。
朱元璋:“王公公,这大喜的日子,纵使皇太子犯了罪,我也要赦免他!你又何罪之有?哈哈!这书可是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真迹,万万烧不得!”
郭宁妃顺利的为朱元璋生下了第十个儿子。
朱元璋进来看宁妃母子俩。朱元璋抱起可爱的儿子爱不释手。宁妃看着皇上手里一直撰着一本书。
郭宁妃:“皇上,你为何抱着我们的皇子,手里还拿着那本……,咦,这书怎么还落灰啊?是本破了的书啊?”
朱元璋:“啊,我都忘记手里拿的书了。”
郭宁妃:“你好好抱,小心别摔到儿子。皇上,你手上拿的是什么书啊?我也要看,给我嘛。”
朱元璋:“这是本字帖书。这是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真迹。”
郭宁妃:“哎呀,皇上真是博览群书啊,也要研究书法了。快快拿给我嘛,你是看儿子还是看书嘛。”
朱元璋把书递给在床上的郭宁妃。郭宁妃看到书像是被烧过的痕迹,刚要开口询问,看到朱元璋逗儿子的那股欣喜专注劲,便把书藏在了枕头底下。
不知不觉二月过了,儿子的名字还没有起好。
郭宁妃在坐月子。郭宁妃的丫鬟红儿把炉火弄得更旺,屋子里很暖和。
郭宁妃:“皇上,儿子眼看就满月了,你快给儿子起个名字吧!”
朱元璋在郭宁妃寝宫里走来走去。
朱元璋:“名字好起,无论叫什么,儿子的名都要带个‘木’字旁。”
郭宁妃:“为什么都要带个‘木’字旁呢?”
朱元璋:“木象征着繁荣,双木成林,三木成森,有木才能植根,才能枝叶繁茂。”
郭宁妃:“我知道了,原来皇上您用心良苦,名字都带个木字旁,是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能够像树木一样繁荣昌盛、永世不绝。”
朱元璋:“嗯,还是宁妃了解朕的心思。木字旁还有另外一个意思就是五行相生,要用‘火、土、金、水、木’这五行相生的顺序来指定偏旁,火是第一个,木生火,所以朕就决定第一代后代全部以木为偏旁。”
郭宁妃:“好。那儿子的名字,你一定要起个好听的,有深刻含义的。我看,还是把刘伯温请来吧。”
朱元璋:“宁妃,你就认为刘伯温有学文,难道你就不相信咱,咱虽然小时没有读过书,这些年也学了不少字,咱有学问。”
郭宁妃:“你光说,那你说叫什么好?”
朱元璋又转来转去了,突然他发现放在宁妃化妆台上的一本书。他便赶紧走过去书拿起来。
朱元璋:“宁妃,这不是我的那本颜体吗?我说怎么找不到了?原来在你这里啊!呵呵!”
郭宁妃:“皇上自己放在我这里的,让臣妾看的,自己倒都忘了。”
朱元璋:“呵呵!当时一心光看咱们儿子了嘛。”
郭宁妃:“听丫鬟们说,这本书掉进火里了,你还把它从火里拿了出来。皇上,臣妾想想就害怕,您的手没伤着吧?怎么当时也不给我说啊?”
朱元璋:“没多大的事,看你吓得?以前咱什么苦没受过啊?是吧?”
郭宁妃:“以前那时候穷,咱没有办法。可是现在,咱日子好了,凭什么还要受一点罪啊?您现在是皇上,你要做的就是保重龙体,只有这样才能把国家治理的长治久安啊!”
朱元璋:“好好好,宁妃,朕听你的就是,以后啊不这样了,啊?”
郭宁妃:“好,下不为例。”
朱元璋慢慢打开这本字帖书。他翻开了第一页。边看边用手擦着书角上遗留的灰。
朱元璋:“这个字我认得!哈哈!就是烧成了灰我也认得!是个‘檀’字!宁妃你看看是不是?”
郭宁妃:“皇上英明!正是这个“檀”字!咦?皇上,您怎么对这个字这么记忆犹新啊?平常,您练习过的字,要不复习个五六遍的,您定会忘的,这个字,臣妾以前也未曾见您练习过啊?”
朱元璋:“宁妃,你有所不知啊,昨晚这是我新学的字啊!那个刘伯温啊,硬是陪我熬到深夜呢。呵呵!你怎么会知道呢?看看,你还说我记性差吗?”
郭宁妃:“臣妾怎敢说皇上一个不字啊,皇上勤学那是万民之福啊!怎奈臣妾生一皇子,皇上仍是不忘学习……”
朱元璋:“宁妃,怎么还为我勤学的事吃醋啊?咱们的儿子你以为我不疼爱?说实话我可是把他捧在手里怕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我是疼爱都疼爱不及呢!呵呵,怎么又笑了?呵呵,我想好了,咱们的皇子就叫朱檀。小名檀儿。”
郭宁妃:“为什么叫‘檀’呢?这跟这字帖书上了‘檀’字一样写的吗?”
朱元璋:“是一样的!呵呵!你看咱檀儿笑了,他喜欢这个名字啊!你瞧?”
郭宁妃:“为什么儿子的名都要带个‘木’字旁?”
朱元璋:“以后儿孙起名字都要有严格的规则,儿子辈带个木字。儿子每个人都要定一个辈分表,每个表20个字,从孙子开始,依次向下起名字,不可以乱起。”
郭宁妃:“‘檀’是什么意思啊?为什么要用这个字帖书上的字呢?”
朱元璋:“这檀木可是最好的树木,有香味,木质坚硬。檀就是木,野火烧不尽啊!”
郭宁妃:“皇上,您在说什么啊?”
朱元璋:“呵呵!你看,檀儿就像这本书,即便掉进了火里了,我还会毫无顾忌的伸手把它从火里拿出来!”
郭宁妃:“皇上!您……有你这句话,臣妾深感窝心,臣妾终于知道你对檀儿的爱是最多的。”
朱元璋:“傻宁儿,你到现在才知道吗?呵呵!宁妃咱再给你透露一个好消息,下个月就要给儿子们封王。”
郭宁妃:“你打算给咱檀儿封个什么王?”
朱元璋:“这个不告诉你。到时候你就知道了。”
郭宁妃:“不,我想早知道。”
郭宁妃抱着儿子,显然有些撒娇。
朱元璋:“我打算给檀儿封为鲁王,年满十五岁就叫他去上任。我考虑兖州府离咱们近,那里人杰地灵,是一块风水宝地。不象边缘地区那么艰苦。”
郭宁妃:“兖州,我听说是个小地方。”
朱元璋:“宁妃此言差矣,兖州府虽然比不得金陵,但是兖州府管辖四州二十三个县,其中包括任城(济宁),曲阜、菏泽、枣庄、临沂、泰安、济南北、聊城南等地。可谓是地大物博,那里有孔孟两个圣人。是咱大明王朝的重要州地。”
郭宁妃:“呀,管辖那么多地方。好像一个小国了。”
朱元璋:“鲁国是周朝的一个诸侯国。所以称鲁。”
郭宁妃:“当了三年皇上,没想到你的文化长进了这么多。”
朱元璋:“咱是谁,咱是真龙天子。”
郭宁妃:“你是真龙天子,那咱檀儿是什么?”
朱元璋认真地说:“檀儿是鲁王,世世代代,永远是鲁王。宁妃,你别有什么非分之想。”
郭宁妃:“我才没有什么想法呢,你看我郭宁莲是那样的人吗?我只希望咱檀儿平平安安,长命百岁就烧高香了。”
朱元璋:“这样最好。”
第2章明朝伊始养生息,元璋喜添第十子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