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军事> 宋史新编>第四章决战高平

第四章决战高平

显德元年(公元954年),柴荣继位,是为周世宗。
此时的赵匡胤已经掌管禁军了。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位君王。
柴荣是一个有着极大政治野心(或者说政治抱负)的人,兼并是他心中唯一的梦想。
柴荣给自己定下了这样一个目标:十年平定天下,十年休养生息,十年创太平盛世。
他认为,只要上天给我三十年的时间,我一定能做到这一切。
他所要依仗的就是战争。
刚刚登基,就有人来侵犯。
北汉得知郭威死了,柴荣刚刚继位,再加上后周又是一个刚刚建立的政权,迫不及待的发难了。
北汉此时还是还是开国皇帝刘崇在位,这个刘崇是后汉的开国皇帝刘知远的弟弟,也就是刘承佑的叔父,有这样一层关系在,向后周开战就成了理所当然,顺理成章的事情。
当年郭威逼死了刘承佑,抢夺了后汉的江山,这个梁子在那个时候就已经结下了,只是郭威死的早,没有给刘崇手刃仇敌的机会。
不过,父亲欠下的债就让儿子来偿还吧(虽然不是亲生的)。
这次刘崇是抱着一举踏平后周的决心,不仅自己要动手,还找来了一个强大的帮手——契丹。
契丹也就是辽,是耶律阿保机创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契丹和北汉的关系也是不一般。
当年郭威反叛的时候,李崇还在担任着河东节度使,听说郭威叛变,刘承佑死于乱军之中,本打算举兵南下,征讨郭威,后又听闻郭威拥立刘承佑之子刘赞为帝,于是就打消了南下的念头,可是,没过多久,就又听说郭威称帝,建立后周,还杀死了刘赞。于是刘崇马上称帝,建立了北汉。长期与后周对峙。
但是刘崇占据的河东地区,就是现在的山西、陕西一带,土地贫瘠,兵微将寡,又还有后周这样相对强大不少的割据势力,甚是让人忧心。
于是没有办法,刘崇只得向契丹靠拢,为了和契丹拉好关系,刘崇甘愿向契丹俯首称臣,认契丹皇帝为叔,自己则称侄皇帝,还请求契丹册封。
就这样,这次刘崇要血洗后周,契丹也是鼎力相助。
柴荣听闻刘崇亲自领兵来战,准备御驾亲征。并且放言:以我的实力击败刘崇就相当于用大山压碎一个鸡蛋一样简单。
刘崇,你根本就是自取灭亡。
柴荣带着军队一路上日夜兼程,终于在高平和刘崇带领的北汉军队遭遇了。
决战就在此时了。
此时的后周军队是处于劣势的。
刘崇自己带有三万兵马,并以大将张元徽为先锋,还有契丹大将杨衮亲率的十万兵马前来增援,单在兵力上就已经多出后周军队一大截了。
此时的刘崇看见柴荣带的军队这么少,心中很是不屑。
就带这么点人来,早知道是这样,我就不向契丹借兵了,就单凭我北汉自己的军队就足够了。也好,今天不仅能大败后周,还可以震慑一下契丹,一举两得啊。
刘崇心中的如意算盘敲的挺响。
但是,杨衮可不是省油的灯,他看过后周的军队后,就告诉刘崇,千万不要轻敌,这敌人可不好对付,是劲敌呢。
刘崇哪里管你这么多,根本不把杨衮的话放在心上,立马下令冲锋,这后周的樊爱能、何徽部刚和北汉的军队交锋,樊爱能、何徽便丢下军队跑了,众军一看没了主将,只得纷纷向北汉军队投降。
赵匡胤见情势危急,马上跨上马带着自己的弟兄冲向敌军,经过浴血奋战,终于将这个大漏洞给补上了,这是军心才稍稍稳定了一些。
刘崇见状,马上命令先锋大将张元徽率军乘胜追击,不料,张元徽在交战中竟然被后周军队斩杀,后周的士兵看见北汉的大将阵亡,柴荣又亲自督战,于是军心大振,打得北汉军队节节败退,而在一旁坐山观虎斗的杨衮因为刘崇不听从他的建议,心中怨恨,也不派兵救援,直接带兵退走了。
这一仗打的刘崇是元气大伤,率军一路撤退,后周军队在后面是一路追击,最后,刘崇在历经了千辛万苦之下,只率的十余人返回太原。
但是,柴荣岂能放过他。
柴荣一路率军赶到太原,将太原城团团围住,这一围就是两个多月,赵匡胤也因为在一次攻城战中左臂被流箭射中,被后来因为契丹的军队前来援救刘崇,柴荣才率军回到开封。
刘崇自这次大败之后,深知了后周的厉害,自己家族的仇不能报,现在又元气大伤,如此奇耻大辱让刘崇是悲愤交加,不久,就在太原城中病逝了。
柴荣回到开封,对临阵脱逃的樊爱能、何徽一干人等非常气愤,就下令把他们全部杀掉了,这一杀就是70多人。
樊爱能、何徽肯定对自己当时的错误决定感到非常的懊悔,早知道是这样,当初就算是战死沙场也比这来得强,但是,战争是残酷的,军法是无情的,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有罚肯定就有赏,赵匡胤因为在这次抵御刘崇的进攻中立下战功,因此,柴荣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虞候,领严州刺史。
这时,赵匡胤在军中开始慢慢的崭露头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