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和陆重希聊到了很晚,两个人都还是意犹未尽,从朱棣的眼里陆重希可以看到这个帝王又是一副意气风发的样子,仿佛又是当初夺取天下的那个人,而不是现在目光阴沉的帝王。
陆重希要告辞时,朱棣突然说道:“陆爱卿,这航海可不是易事,你一定是要尽心尽力,不能辜负了朕对你的期望。”
“是,臣谨记。”陆重希鞠了躬,转身走了出去。朱棣从来没有这么嘱咐过他怎么样要去做好一件事,但是这次朱棣不仅仅是嘱咐了,还是极为的小心严肃,陆重希明白这次航海真的对于朱棣而言是极为重要的,但是对于他而言又何尝不是呢?这样子名留青史的机会他是有过一次了,但是什么都不上这个世界是第一次的航海这个名声大啊,陆重希也是明白这对任何一个人而说意味着什么,要是出了什么差错,他陆重希,是付不起这个职责的。
陆重希真的是喜形于色,回家后赵素鸢都是看了出来,问陆重希道:“夫君可是有什么开心的事情,高兴成这幅样子,不如说出来也让妾开心一下?”
“这倒真的是。”陆重希也知道自己现在是个什么样,一定是满面春光,高兴的嘴角都是忍不住的上扬,眼里肯定也是神采飞扬,一副捡了钱的高兴样子,要知道陆重希这个人可是轻易不会流露出自己的感情来的,尤其是自己的喜乐之情,在赵素鸢眼前都是有所收敛的,而如今却是毫不掩饰的就流露出了高兴的样子来,不用说,赵素鸢也是猜到了,陆重希一定是遇到了什么特别高兴的事情来。
“自然是有,真的是瞒不过夫人的眼睛。”陆重希坐下来,端了一杯茶一饮而尽:“这圣上,可是要做一件天大的好事了。”
“哦,又是什么事?”赵素鸢听陆重希这么一说也是有了兴趣,问道。
“夫人莫急,我细细说来。”陆重希也是笑了,将他和朱棣商量了的事情仔细说了一番给赵素鸢听,赵素鸢听了后,也是很高兴,对陆重希说道:“夫君,要是果真如此,这可真的是一件不可言说的大事啊,要是这件事可以做成,整个大明都会因此而收益的。”
“不仅仅是大明。”陆重希也是兴奋异常,“整个世界都会为此而震撼,这将是世界上一次伟大的壮举。”
“可是夫君。”赵素鸢在高兴的同时还是有些担忧,“这次工程听起来是宏大,做起来一定是不容易,听圣上的意思,夫君肯定是要负责这事了,夫君的身子……吃得消吗?”
陆重希知道赵素鸢担心他,什么都是为了他好,但是陆重希也总不能因为担心自己的身体就什么都不去做了吧?陆重希也是知道自己有时候钻牛角尖,有时候做起事来真的是命都不要,没少让赵素鸢担心,陆重希的心里也很不是滋味,但是他还是要去做。
“夫人,不要担心。”陆重希搂过赵素鸢柔声安慰道,“我会注意的,我答应你,一切以自己为最重要的。”
“嗯,夫君,妾知道。”赵素鸢也是知道陆重希是又怎样才干和抱负的人,她也不会因为这种事情而和陆重希争吵,她永远是站在陆重希那边,“只是这工程这般庞大,圣上不会叫夫君一人来做吧?”
“自然不会,要是说起航海来,我可不是行家。”陆重希笑笑,“这圣上一定会派人来的。只是这人现在还没有显露出来。”
提起下西洋,又怎么可能没有郑和?郑和(1371-1433),明朝太监,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宝山乡知代村人。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
郑和原本姓马,元朝初年,郑和的祖先移居云南,是元朝云南王麾下的贵族。
公历1381年(洪武十四年)朱元璋为了消灭盘踞云南的元朝势力,派手下傅友德、蓝玉等率30万大军,发起明平云南之战。13岁时,在宫廷里做侍从,遭受了“宫刑”[5]。后来,进入南京宫中,在14岁那年来到北平的燕王府。燕王朱棣见马和聪明、伶俐,便把马和留在身边,成为燕王的亲信,为了提高身边服务亲随的文化水平,朱棣不仅挑选学识丰富的官员到府中授课,而且还让他们随意阅读府中的大量藏书。天资聪颖、勤奋好学的马和很快便成了学识渊博的人。
由于马和身材魁梧,知识丰富,思维敏捷,出色地完成燕王委派他的使命,得到朱棣的器重,“内侍中无出其右”,尤其是在帮助朱棣登基称帝的过程中,马和立下大功,更为朱棣所赏识。
永乐二年(1404年),郑和立下赫赫战功。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和郑姓,以纪念战功,史称“郑和”。并升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郑和有智略,知兵习战,明成祖对郑和十分信赖。1405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
郑和的一生不仅仅只有下西洋一件事情,他能得到朱棣的信任,肯定是不同寻常,首先,朱棣皇帝对郑和的人品、才能、知识有充分的了解。郑和少年时就在朱棣身边长大,跟着朱棣南征北战,是“靖难之役”的有功之臣,并被朱棣皇帝视为心腹。但是,更为重要的是郑和本人所具备的素质和条件适合于担任下西洋总兵正使一职,率领船队下西洋。
其次,郑和懂兵法,有谋略,英勇善战,具有军事指挥才能。郑和少年时就在明军中服役,在明军中长大,后转入燕王府侍候朱棣。郑和成年后,经受了战火考验,跟着朱棣参加“靖难之役”,出生入死,转战南北,经历数次重大战役,具有实战经验。为此,朱棣皇帝才授予郑和“钦差总兵太监”军衔,将二万余名官兵交给郑和指挥。郑和下西洋中的几次军事行动也证明了郑和的军事指挥才能,确保了这几次军事行动的成功。
要说靖难之役,那也真的是不简单,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因太子朱标早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建文帝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与此同时,也在北平周围及城内部署兵力,又以防边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准备削除燕王。
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建文帝起用老将耿炳文统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继续讨伐,而建文帝也缺乏谋略,致使主力不断被歼。朱棣适时出击,灵活运用策略,经几次大战消灭南军主力,最后乘胜进军,于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帝都应天(今江苏南京)。
战争历时四年(1399—1402年)。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或说于宫中自焚死,或说由地道逃去,隐藏于云、贵一带为僧。同年,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
这都是陆重希参加了的过程,他知道有多么的难,但是他和郑和不一样,陆重希是知道了历史进程了的,简单的说,陆重希就是开了外挂,而郑和可是什么都不知道,郑和完全是凭借着自己的军事才干才一步步的走到他那个位置的,从这里也是可以看出来,郑和懂兵法,有谋略,英勇善战,具有军事指挥才能。郑和少年时就在明军中服役,在明军中长大,后转入燕王府侍候朱棣。郑和成年后,经受了战火考验,跟着朱棣参加“靖难之役”,出生入死,转战南北,经历数次重大战役,具有实战经验。为此,朱棣皇帝才授予郑和“钦差总兵太监”军衔,将二万余名官兵交给郑和指挥。郑和下西洋中的几次军事行动也证明了郑和的军事指挥才能,确保了这几次军事行动的成功。
这样子一个有才干的人物,爱才的朱棣又是怎么可能漏了的?陆重希是没有见过郑和几次,可以说是根本没有见过,当时他辅佐朱棣的时候,是时局紧张,他还哪有什么闲工夫来交友?要是有那个功夫,陆重希早就把明朝所有的名人雅士全部拜访一遍了,陆重希在指挥战役,郑和也不是十分的悠闲,两个人又是常常在不同的地方作战又怎么可能见得到?如今朱棣是要做下西洋这样的壮举,更加是需要人才的时候,朱棣不可能不叫郑和来负责的,郑和知道后,也不可能不闻不问的,再说了,这航海,陆重希也真的不擅长啊。
朱棣是一定会怎么做,陆重希也是对郑和十分的崇拜,他很想知道能做出这般伟大功绩的,究竟是怎么的一个人。
第212章 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