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
山左朱海客先生,名承煦,素无一面。忽遣人投书,署云“上天下大才子某”。余感其意,过京口时,访于海岳书院。先生已七十矣,留饮再四。余因风扬帆,不克小住。未半年,先生竟归道山。又六年,遇其子銮坡于广州,急索乃翁诗稿,得《示内》二句云·:“剪刀声歇栽花后,井臼功余问字初。”
七二
余病广州。乐昌令吴公世贤,每公事稍暇,必至床前问讯。余爱其诗笔清丽,可作陈琳之檄。咏《钓竿》云:“淇园笤筐折新枝,人到忘机鸥鹭知。风雪寒江应忆我,英雄末路悔抛伊。”《羽扇》云;“常使指挥天下事,不羞憔悴月明中。”《皮蛋》云:“个中偏蕴云霞彩,味外还余松竹烟。”吴号古心,松江人。
七三
海阳令邱公学敏,闻余到端州,即驰书与香亭,必欲一见。果不远千里,假公事到省,畅谈竟日,馈遗殊厚。记其佳句云:“山连齐、鲁青难了,树入淮、徐绿渐多。”
七四
鱼门太史于学无所不窥,而一生以诗为最。余寄怀云:“平生绝学都参遍,第一诗功海样深。”寄未一月,而鱼门自京师信来,亦云“所学,惟诗自信”,不谋而合,可谓知己自知,心心相印矣。屡托余买屋金陵,为结邻计。不料在广州,孙补山中丞招饮,告以鱼门殁于陕西毕抚军署中。彼此泣下,衔杯无欢。因思毕公一代宗工,必能收其遗稿;然鱼门所刻《蕺园集》,仅十分之三耳。记其未梓者:《书怀》云:“才难问生产,气不识金银。”《题阮吾山行卷》云:“无劳叹行役,行役是闲时。”《对雪》云:“闹市收声归阒寂,虚堂敛抱对寒清。”《乞假》云:“官书百卷从担去,病牒三行有印钤。”呜呼!此乾隆三十五年,假归寓随园,以近作见示,而余所抄存者也。不意竟成永诀!
七五
余戊午秋闱,与锡山李君时乘,同寓马姓家,同登秋榜,垂五十年。今岁在粤东,其子邕来见访,出诗见示。录《山居》二首云:“一从疏世事,终日把犁锄。村色牛羊外,秋砧水石余。山深迟刈麦,潭冷不生鱼。倘有诗人至,犹堪剪韭蔬。”“闲云上小楼,落日林塘幽。溪雨蛙声聚,山风槲叶秋。一囊方朔米,卅载晏婴裘。便欲烟霞外,将身作隐侯。”
七六
余宰江宁时,侯君学诗苇原,年十四,应童子试。后夏醴谷先生屡称其能诗,终未见也。今宰新会。余往相访,同游圭峰望海。读其诗,长于古风,盖深于杜、韩、苏三家者。佳句云:“绿遮人外柳,红落渡前花。”“狂药看人频动色,樗蒲到老不知名。”
七七
风情之事,不宜于老;然借老解嘲,颇可强词夺理。康节先生《妓席》云:“花见白头花莫笑,白头人见好花多。”余仿其意云:“若道风情老无分,夕阳不合照桃花。”方南塘六十岁娶妾,云:“我已轻舟将出世,得君来作挂帆人。”
七八
余幼居杭州葵巷,十七岁而迁居。五十六岁从白下归,重经旧庐、记幼时游跃之场,极为宽展;而此时观之,则湫隘已甚:不知曩者何以居之恬然也。偶读陈处士古渔诗曰:“老经旧地都嫌小,昼忆儿时似觉长。”乃实获我心矣。
七九
掌科丁田澍先生乞假归,《留别都人》云:“亦知葑菲才无弃,其奈桑榆影渐低?”“论事偶然分洛、蜀,交情原自比雷、陈。”“晓钟催去朝天客,过巷车声枕畔听。”皆妙。
八0
苏州缪孝廉之惠妻王氏咏《马》云:“死有干金骨,生无一顾人。”《漫兴》云:“天有风云常欲暮,山无草木不知秋。”
第24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