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与女儿的这一夜长谈,这次回到京城的李格非有了新的生活目标,当然这个目标很大原因是与女儿有关的,也就在这个时候,他生命里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出现了,这个人曾一度在他的生命历程中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包括以后对他女儿小清照的影响,这个人就是他的同事,比他早些年进入国子监的但此时已经声明鹊起的学者兼政治风云人物——晁补之。
要知道在当时——包括时至今日,晁补之可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由于他不光对于李格非,包括对于李清照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虽然成不是我们故事的男几号但也绝对是举足轻重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他。
说晁补之“响当当”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他不凡的家世,他父亲的爷爷曾官至刑部侍郎,他的爷爷做过前朝“太傅”,也就是太子的师傅,所以当时的晁家可是在皇帝眼里登记在册的名门望族。
除此之外,他的“个人奋斗史”也是不容忽视的。其实他的家族在他父亲的时候就开始有些衰败,只做到一个小小的县令,到他手里时根基更是所剩无几了,他的成功纯属“百分之九十七的勤奋加上百分之三的运气”而成的。
他老家在山东,但由于自小便随做官的父亲在江浙一带游历,很小便在此一带很有诗名,当然这还远远不够,充其量只算是个稍有名气而没有丝毫背景的穷学生而已,俗话说:运气只垂青做好充足准备的人!这一点在年轻的晁补之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熙宁四年(1071)冬,苏轼通判杭州,晁补之因为久仰其大名,便斗胆前去拜访,你想那时候以苏轼的名气和官位,每天门前慕名拜访的人一定络绎不绝,如果能见一面一定得预约,估计已晁补之的地位连预约的资格也没有,于是他便写了一篇词赋《七述》,备述钱塘山川风物之秀丽,然后托人辗转地交到了苏轼手里,苏轼读后大加赞赏,“称其文博辩隽伟,绝人远甚,必显于世。”(《宋史》本传)你想有了这句话还了得,这不亚于今天不知名的作者请知名的北大教授来为自己的作品写序引起的轰动效应,于是晁补之在顷刻间名声鹊起,晁补之也很会来事,便趁此机会拜苏轼为师,成了苏轼的门生,好老师加上好学生,可以说是相得益彰,结果这个学生果然不辱师们,后来在诗词文赋诸方面均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成了当时著名的“苏门四学士”中的领头羊。
上面是他的诗文成绩,在仕途上也不错,由于宋朝一向提倡“以文取仕”,重文轻武,所以被苏轼那位门生之后晁补之很受朝廷重用,当然这也与苏轼的举荐密不可分,仕途也一路青云直上,很快便进入了当朝最高学府国子监里任职,可能老天爷认为对他的垂青应该适可而止了,所以从此以后他的仕途便开始了无休止的跌宕起伏,甚至于直到他的终老。
由于从此之后晁补之变成了李格非父女生命力虽不太常出现但也足够举足轻重的人物了,所以关于他命运的跌宕起伏我们会在后面的行文中再逐步交待。
下面简单的补充一下晁补之在诗文方面的成就。
可以说,晁补之应该是一个文学多面手,在诗、文、词均受推崇并达到顶峰的宋代,他在这三方面均有建树。我们今天能看到的他的诗词达160首之多,再加上年代的久远肯定有散失,足以见得他不凡的创作成就。他的作品不拘一格,涉及的方面也很多,写景、咏物、赠赋、悼亡等方面应有尽有,而且后期作品多包涵着忧国忧民的家国之思,对当时后世都有不小的激励作用,其名句:“秦淮潮水钟山树,塞北江南易怀土”,“国亡家破一身存,薄命如云信流传”曾传诵一时。
不过由于出自苏轼门下,他的作品受苏轼的影响越来越深远,以至于后人评价:“古文波澜壮阔,与苏氏父子相驰聚,诸体诗俱风骨高骞,”虽然将苏词的奔放豪迈演绎到极致,但作品逐渐失了他早年自己的风格,这多少是个遗憾。
晁补之“慧眼识珠”
在“慧眼识珠”方面,晁补之并不亚于他老师苏轼,可以说没多久细心的他便发现这个新调来的同事身手不凡,很有两下子,当然以晁补之的为人,他绝对不像心怀叵测的某些人看中的是李格非不可小觑的背景,而是看中的他的才华和为人,他敏锐的断定:这个人日后一定会有所作为!
于是在偶然的机会下,当然也不排除故意的可能,晁补之为李格非促成了两件事,而且事实证明,这两件事对于李格非以后的人生都是极其重要也是极有意义的。
一件事就是当晁补之得知李格非丧妻之后一直孑然一身后,便很有心得打探着李格非在这方面的意向,如果他有续娶的打算晁补之便会当机立断给他介绍对象,因为他手头就有个现成的,那就是前朝名臣王拱辰的孙女。
至于这个孙女的为人,以晁补之与王家多年的交往对他的了解他是大可放心的,同李格非的前妻王氏一样她也算是出身名门,虽比不上后者的“亦善文”,但也算得上琴棋书画样样通,而且自小家教甚严,古代妇女的“三从四德”当作座右铭时时挂在嘴边,总之一句话,当时妇女应该具有的传统美德她是一样不落。至于他的爷爷王拱辰何许人也?等一下我们再做补充!
有了这个打算后,晁补之就随时注意着李格非的变化,尤其是这次探亲回来,晁补之发现李格非像是突然间变了个人,老是眉头紧锁一副心事很重的样子,于是在一天下班后细心的晁补之胡乱变了个理由将李格非约到了一个僻静的小酒馆里,酒过三巡后李格非有了些醉意,于是晁补之相时而动,开始打探其他的心事来。
无非就是“近来看李兄心事重重的似有难言之隐,不妨说出来看看大哥又帮得上忙的地方吗”云云,结果这一下打开了李格非的话匣子,借着酒劲李格非将憋在心里的话冲这个的确对自己不薄的大哥说出了心里话,没想当李格非正声情并茂的说着的当儿,晁补之却差点从椅子上蹦起来,这让李格非倍感意外。
来了兴致的晁补之也不管失不失态了,将“拱辰孙女”和盘托出,李格非毕竟是接受过“高学历”教育的高素质人才,关键时刻把持住自己这可是他的强项,对于晁补之这个不错的提议他并没有表现出过于明显的激动情绪,而只淡淡地说了声“大哥你看着安排吧!”其实言外之意就是“你的提议不错”!
以晁补之的精明,当然明白李格非的言外之意,于是他便很快安排了两人见面,李格非的清秀俊逸、温文尔雅的气质立刻征服了王氏的芳心,再加上躲在深闺的王氏早就是李格非的“铁杆粉丝”了,所以第一次见面两个人便有了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这时候晁补之便向王家透露了要说和这门心事的打算,王家有女待嫁在这一方面早有心理准备,李格非自是不错的人选,不过毕竟女儿属于名门之后,有一定的身份地位,李格非又是“二婚”,这要充分考虑女儿的意见和感受,没想到女儿反倒答应得干净利落,于是一切水到渠成!
这是晁补之为李格非促成的第一件大事,第二件便是晁补之促成了李格非与苏轼大学士的结交。李格非早就对苏轼仰慕已久,做梦都想与之有缘一见,晁补之看出他的心思后自是乐此不疲的玉成了此事,将李格非引荐到苏轼门下,在此之前李格非的名气苏轼早就有所耳闻,再加上苏轼一向善于结交天下文士,他在世的时候他的门生无论在朝在野都很成气候,甚至多少带些“结党营私”的味道,不过这从李格非个人的角度来讲是利大于弊的,于是他便谦虚的拜倒在了苏轼的门下,成为了继“苏门四学士”之后的“后苏门四学士”中的举足轻重的一员!
不过后来的事实证明,尽管其后来的作品受到苏轼不同程度的赞赏,仕途的一路飙升也与苏轼密不可分,但他还是保持了自己做人的独立性,对苏轼仅存“师恩”而已,尤其是传于后世的文学作品形成了自己独立的风格,而且很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这一点我们会在后面提到他的作品时讲到。
第5章重要人物——晁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