粳米
粳米性味归经甘,平;入脾、胃经。
功用主治补中益气,补脾和胃,生津止渴,益精强志,壮筋骨,止泻痢。适用于肠胃不和、暑月吐泻、小便不畅、烦渴等。《饮膳正要》载:“粳米,味甘、苦,平,无毒,主益气,止烦,止泻,和胃气,长肌肉。”李时珍说:“粳乃谷稻之总名也,有早、中、晚三收。诸本草独以晚稻为粳者,非矣。黏者为糯,不黏者为粳。糯者懦也,粳者硬也,但入解热药以晚粳为良尔。”
粳米入药记载较多,张仲景在经方白虎汤、竹叶石膏汤、桃花汤中均使用粳米,意在补正气、益脾胃,恐寒凉伤之。
食疗的功效
(1)主益气,除烦,止泄。
(2)平胃气,长肌肉。
(3)温中,益气,补下元。
(4)壮筋骨,补肠胃。
(5)治诸虚百损,滋阴壮骨,生津,明目,益智。
(6)粳米粥:利小便,除烦渴,养肠胃。炒米汤:益胃除湿。
应用范围
(1)用于脾胃虚弱,胃气不和,呕逆少食。粳米、山药、入参、莲子蒸成米饭、糕点或煮粥。
(2)用于婴儿吐乳。粳米15克,炒焦黄,水煎服,连服数日。
(3)用于冠心病。粳米100克,薤白10克,葱白4茎,椒、姜适量,煮粥,空腹温食。
(4)用于肾精不固、遗精滑泄、耳目失聪。粳米30克,芡实30克,枸杞子10克,先煎后2味,取汁,下米煮粥服食。
(5)用于肠风下血。柿蒂10克煮水取汁,倒入粳米(50克)锅中,加适量水同煮粥。
糯米
糯米性味归经甘,温;入脾、胃、肺经。
功用主治补中益气,和胃止泄,益肺气。适用于脾胃虚弱不下食、消渴溲多、自汗、便溏。与骆驼脂作煎饼服之,,亦可治痔疾。
孙思邈云其“脾病宜食,益气止泄”。《本草纲目》谓其“补中益气”,“主消渴,暖脾胃,止虚寒泻痢,缩小便,收自汗,发痘疮”。
食疗的功效
(1)温中,令入多热,大便坚。
(2)脾病宜食,益气止泄。
(3)治霍乱后吐逆不止,清水研一碗,饮之。
(4)主消渴。
(5)主痔疾,(糯米)以骆驼脂作煎饼服之。
(6)能行营卫中血积,解芫菁毒。
(7)暖脾胃,止虚寒泄痢,缩小便,收自汗,发痘疮。
应用范围
(1)用于脾胃虚弱,便溏腹泻。糯米、山药共研末,加白糖、胡椒末调食。
(2)用于气虚自汗,体倦乏力。本品与小麦麸同炒,研末,用米汤送服。
(3)用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寒痛者。糯米、红枣适量,煮粥食之。
(4)用于神经衰弱、贫血等虚弱症。糯米、薏苡仁、红枣各适量,煮粥。
(5)用于产后痢疾。糯米120克,炒黄为末,拌入红糖60克食之。
(6)用于体虚,食少或吐血、便血、尿血。糯米粉、藕粉、白糖各250克,加水和匀,做成馒头,入笼蒸熟,随量食用。
粟米
粟米性味归经甘、咸,微寒;入脾、胃、肾经。
功用主治养肾气,健脾胃,清虚热,利小便。适用于脾胃虚热、反胃呕吐、消渴、泄泻等。现多用于产后虚弱及脾胃虚弱而致的纳呆、乏力等症。水煮服可疗鼻衄,制粉和水滤汁,可解诸毒。
《本草纲目》谓其“养肾气,去脾胃中热,益气”,“治反胃热痢,煮粥食,益丹田,补虚损,开肠胃”。
食疗的功效
(1)本品炊饭煮粥,能止渴除烦,和五脏而健身。适用于胸膈有热而发生的虚热烦闷,胀满,口渴,呃逆,吐泻等症。
(2)本品具有和中益脏功效,常入宜食用。而胃虚呃逆、呕吐、烦渴不止者,加姜汁少许服之有效。
应用范围
(1)治糖尿病。用陈小米蒸饭,常食。
(2)治老年浮肿。山药丝30克,去心莲子15克,去核大枣10枚,小米80克,共煮成粥,粥熟后加白糖即成。空腹食用,每日2次。
(3)用于脾虚血弱、元气不足。瘦猪肉片50克,山药50克,大枣10克,小米50克,共煮粥,另用入参5~10克水煎后取汁,对入粥内,稍煮拌匀。空腹服食。
(4)治慢性肝炎。小米50克煮成稀粥,取粥液,与香菇50克同煮即成。每日服2-3次,持续服用。
(5)治小儿消化不良。小米、怀山药共研细末,煮成糊,加白糖适量食之。
(6)作为麻疹恢复期营养。瘦猪肉末、小米各50克,同煮成粥。每日分3次温热服食。
(7)治失眠健忘。桂圆肉30克,小米50~100克,共煮成粥,加红糖少许,空腹服食。
(8)用于妇女产后口渴。小米煮粥,加红糖。常食。
(9)用于预防习惯性流产。老母鸡宰后,去毛及内脏,洗净切成小块,炖熟后将小米适量加入继续煮,煮至鸡酥米稠即成。常服食。
(10)治妇女血崩。小米煮粥后,加糖,用粥送服海马粉3克,每日1~2次。
第18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