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论语、声律启蒙、孝经、增广贤文>第7章
  12?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①复礼②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③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④。”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⑤斯语矣。”【注释】
  ①克己:克制自己。②复礼:复,返回、恢复。复礼,使自己言行合于西周时代的礼,即恢复周礼,也就是复辟。③归仁:归,归顺。仁,即仁人,指当时能做到“克己复礼”的统治者。④目:具体的条目。目和纲相对,这说明前面所说的“克己复礼”,就是孔子复辟奴隶制的纲领。⑤事:从事,照着去做。【译文】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恢复周礼,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人就会归顺你的统治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周礼的东西不看,不合于周礼的言论不听,不合于周礼的话不说,不合于周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12?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①无怨,在家②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③斯语矣。”【注释】
  ①邦:诸侯统治的国家称为“邦”。②家:卿大夫统治的封地称为“家”。③事:从事,照着去做。【译文】
  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喚老百姓如同去承当重大的祭祖,〔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加给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12?3司马牛①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②。”曰:“其言也韧,斯③谓之仁矣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訒乎?”【注释】
  ①司马牛:孔子的门徒,姓司马,名耕,字子牛。②訒(rèn刃):话难说出口。这里引申为说话慎重。③斯:就。【译文】
  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仁人,说话是慎重的。”司马牛说:“说话慎重,这就叫做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很困难,说话能不慎重吗?”
  12?4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①,夫何忧何惧?”【注释】
  ①疚(jiù就):内心惭愧。【译文】
  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畏惧。”司马牛说:“不忧愁、不畏惧,这样就叫做君子了吗?”孔子说:“自己问心无愧,那还有什么值得忧愁和畏惧的呢?”
  12?5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①。”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注释】
  ①亡:同“无”。【译文】
  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只要做事情〕严肃认真而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合乎周礼。那么,天下的人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何愁没有兄弟呢?
  12?6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①,肤受之愬②,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注释】
  ①浸润之谮(zèn“怎”的第四声):谮,谗言。浸润之谮,象水一样一点一滴渗透进来的谗言,即暗中诬陷别人的坏话。②肤受之恕(sù素):愬,诬告。肤受之愬,好象皮肤感觉到疼痛的那样诬告,即直接的诽谤。【译文】
  子张问怎样做才算是明智。孔子说:‘暗中挑拨的坏话,直接的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明智的了。暗中挑拨的坏话,直接的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适,那你可以算是有远见的了。”
  12?7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①,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注释】
  ①兵:武器,这里指军备。【译文】
  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这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在这〔剩下的〕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国家〕就立不住脚了。”
  12?8棘子成①曰:“君子质②而已矣,何以文③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④。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⑤犹犬羊之鞟。”【注释】
  ①棘(jí及)子成:卫国大夫。古代大夫被尊称为夫子。②质:质地。这里指遵守周礼的思想或品质。③文:文采,指礼节仪式。④驷(sì四)不及舌:指话一说出口,就追不回来。即“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驷,拉一辆车的四匹马。⑤鞟(kuò阔):去掉毛的皮,即革。【译文】
  棘子成说:“君子只要具有遵守礼的思想品质就行了,要那些表面的仪式干什么呢?”子贡说:“先生您这样谈论君子,太遗憾了。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文如同质,质如同文〔一样重要〕,〔去掉了毛,〕虎豹的皮和犬羊的皮便很难区别了。”
  12?9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①?”曰:“二②,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③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注释】
  ①盍(hé河)彻乎:盍,何不。彻,西周奴隶制国家的一种田稅制度。《诗?大雅?公刘》说:“彻田为粮。”东汉注释家郑玄说:“彻之使出稅,以为国用。什一而稅谓之彻。”“彻”就是奴隶制国家从分封给奴隶主贵族的“公田”的收获中抽取十分之一的田稅。在西周,全部土地(包括附着于土地上的奴隶)一律属于天子所有,叫做公田。天子将王畿(jī机,天子直辖的土地)以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将公室(诸侯直辖的土地)以外的土地分封给卿、大夫等使用,名义上仍属天子所有,受封者不得占为私有,不得自由买卖。但在一般情况下,各级奴隶主对分封到的土地世世代代享有实际的占有权。这种土地制度又称井田制(土地被划分为井字形的方块田,作为分封时的一种计量单位)。卿,大夫以下各级贵族利用奴隶耕种分封的土地,收获除十分之一上缴诸侯作为田稅外,其余全部归己,只用极少一部分维持奴隶们连牲畜都不如的生活。②二:即不分公田、私田,一律抽取十分之二的稅。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奴隶主贵族利用奴隶劳动在分封到的公田旁边开垦荒地,归自己所有,不缴田税,叫做私田。私田是新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特征。私田的增多,破坏了奴隶制的土地占有制。有的奴隶制国家为了限制私田的发展、挽救财政上的困难,采取不分公田、私田一律按亩取税,并提高了税率,从而使彻法被废除。③百姓:当时只有奴隶主才有姓,奴隶和平民没有姓,这里的“百姓,”即奴隶主,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老百姓。【译文】
  鲁哀公问有若:“年成不好,国家财政困难,怎么办?”有若回答说:“为什么不实行彻法呢?”鲁哀公说:“十分抽二我还不够,怎么能实行彻法呢?”有若说:“如果百姓的用度够,您怎么会不够呢?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够,您又怎么会够呢?”
  12?10子张问崇德辨惑①。子曰:“主忠信,徙义②,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只以异。’③”【注释】
  ①惑:迷惑。指不能按奴隶主阶级的标准来区分是非。②徙(xǐ洗)义:徒,迁移。徙义,向“义”靠拢。③“诚不以富,亦祇以异”:《诗经?小雅?我行其野》篇最后两句。这首诗表现了一个被遗弃的女子对她丈夫喜新厌旧的愤怒。“诚不以富,亦祇以异”,意思是:你这样对待我,即使不是嫌贫爱富,也是喜新厌旧。孔子引这句话,很费解,可能孔子认为喜新厌旧也是“惑”。祇,这里同“只”。【译文】
  子张问如何提高品德和识别迷惑。孔子说:“亲近忠君守信的人,做到义,这就是提高品德了。爱一个人就希望他活下去,厌恶起来就恨不得他立刻死去,既要他活,又要他死,这便是迷惑。〔正如《诗》所说的:〕‘即使不是嫌贫爱富,也是喜新厌旧。’”
  12?11齐景公①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②?”【注释】
  ①齐景公:齐国最大的奴隶主头子,名杵臼(chǔjiù处旧),公元前547—490年在位。孔子到齐国时,正是齐国新兴地主阶级代表陈氏兴起的时候,齐景公非常忧虑,害怕陈氏把他的政权夺去,于是向孔子提出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②诸:“之乎”二字的合音。【译文】
  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做君的要象君的样子,做臣的要象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象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象儿子的样子。”齐景公说:“讲得好啊!如果君不象君,臣不象臣,父亲不象父亲,儿子不象儿子,虽然有粮食,我能吃得着吗?”
  12?12子曰:“片言①可以折狱②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③。【注释】
  ①片言:片,半。片言,诉讼双方中一方的言词。②折狱:狱,案件。折狱即断案。③宿诺:宿,久。宿诺,拖了很久而没有实现的诺言。【译文】
  孔子说:“根据单方面的供词,就能判决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没有说话不算数的时候。
  12?13子曰:“听讼①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注释】
  ①讼(sòng宋):诉讼。【译文】
  孔子说:“审理案件,我同别人一样,〔我和别人不同的是〕必须使诉讼的事件根本不发生啊!”
  12?14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译文】
  子张问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说:“坚守官位不懈怠,执行君令命忠实。”
  12?15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①【注释】
  ①这条重出,见6?27。
  12?1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译文】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错误。小人则与此相反。”
  12?17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①以正,孰敢不正?”【注释】
  ①帅:表率,带头。【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孔子回答说:“政就是正的意思。您带头走正路,那谁还敢走歪门邪道呢?”
  12?18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译文】
  季康子担忧偷窃,问孔子怎么办。孔子回答说:“假使你自己不贪图财利,就是奖励偷窃,也没有人偷窃。”
  12?19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①,以就有道②,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③,必偃④。”【注释】
  ①无道:指无道的人,季康子所说的无道主要是指反对新兴地主阶级专政的奴隶主贵族。②有道:指有道的人,季康子所说的有道是指拥护新兴地主阶级专政的人。③草上之风:指草上有风。④偃(yǎn眼):扑倒。【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而成就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人呢?您要是想做好事,老百姓也会跟着做好事的。君子的品德好比是风,小人的品德好比是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
  12?20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①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②,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③。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注释】
  ①达:在孔子看来,具有“仁德”和“智慧”,名实相符,才叫做“达”。②闻:有名望。③下人:下,动词。下人,对人谦恭有礼貌。【译文】
  子张问:“士怎样才可叫做通达?”孔子说:“你说的通达是什么意思呢?”子张回答说:“在国君的朝廷里必定有名声,在大夫的封地里也必定有名声。”孔子说:“这只是〔虛假的〕名声,不是通达。所谓通达就是,品质正直,遵从礼义,善于揣摩别人的话,观察别人的脸色,经常想着谦恭待人。〔这种人〕在国君的朝廷里必定通达,在大夫的封地里也必定通达。至于有〔虛假的〕名声的人,表面上好象主张仁德,行动上却违背它,竟然以仁人自居而不惭愧。〔这种人〕在国君的朝廷里必定会是有名声的,在大夫的封地里也必定会是有名声的。”
  12?21樊迟从游于舞雩①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②、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③,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注释】
  ①舞雩:见11?26注。②修慝(tè特):修,治,这里是改正的意思。慝,邪恶的念头。③忿(fèn奋):忿怒,气愤。【译文】
  樊迟陪着孔子在舞雩台下散步,说:“请问怎样提高品德?怎样改正自己的邪念?怎样识别迷惑?”孔子说:“问得好!先努力做事,然后才有收获,不就是提高品德了吗?责备自己的错误,不攻击别人的错误,不就能改正自己的邪念了吗?由于一时的气愤,就忘掉了自身的安危,以至于牵累自己的亲人,这不是迷惑吗?”
  12?22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①,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③,不仁者远④矣。汤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⑥不仁者远矣。”【注释】
  ①举直错诸枉:见2?19注②。②乡(xiàng向):从前。这里是刚才的意思。③皋陶(gāoyáo高摇):传说中舜时掌管刑法的大臣。④远:动词,远离。⑤汤:商代第一个君主,名履。⑥伊尹:汤的宰相。曾辅助汤灭夏兴商。【译文】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贵族中的〕人。”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善于识别人才。”樊迟还不明白。孔子说:“选拔〔维护贵族利益的〕正直的人,罢黜〔反对贵族统治的〕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恶的人归于正直了。”樊迟退出来,找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他说:‘选拔〔维护贵族利益的〕正直的人,罢黜〔反对贵族统治的〕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恶的人归于正直了。’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说得多么深刻啊,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材,把皋陶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材,把伊尹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
  12?23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①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注释】
  ①道:同道,引道。【译文】
  子贡问怎样对待朋友。孔子说:“忠诚地劝告他,恰当地引导他,他不听就算了,不要自找侮辱。”
  12?24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译文】
  曾子说:“君子以〔礼、乐、《诗》、《书》〕文化知识来结交朋友,依靠朋友帮助自己培养仁德。”子路篇第十三
  13?1子路问政。子曰:“先之①劳之。”请益②。曰:“无倦③。”【注释】
  ①先之:先,先导,引导,即教化。之,指老百姓。②益:增加。③倦:厌倦,懈怠。【译文】
  子路问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统治者〕首先〔用周礼〕教化老百姓,然后再役使他们。”子路请求多讲一点,〔孔子又〕说:“不要松懈。”
  13?2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①,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②?”【注释】
  ①先有司:先,先导。有司,古代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吏。先有司,即引导官吏的意思。②舍诸:合,放弃。诸,“之乎”二字的合音。【译文】
  仲弓做了鲁国季氏的家臣,问如何管理政事。孔子说:“要引导手下的官吏,赦免他们的小过错,选拔贤良的人材。”〔仲弓又〕问:“怎样知道是贤良的人材而把他们选拔出来呢?”孔子说:“选拔你所知道的,至于你所不知道的,别人难道会把他埋没吗?”
  13?3子路曰:“卫君①待子而为政,子将奚②先?”子曰:“必也正名③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④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⑤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⑥,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⑦而已矣。”【注释】
  ①卫君:指卫出公,见7?15注②。他拒绝他父亲回国,卫国奴隶主阶级内部出现一片混乱局面。在孔子看来这都是由于破坏了奴隶制的等级名分的缘故,所以他主张用“正名”的办法来治理卫国。②奚(xī西):什么。③名:即正名分,用旧的奴隶制的等级名分,去纠正已经改变了的社会秩序,恢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局面。④迂:迂腐,不合时宜。⑤阙:同“缺”,存疑的意思。⑥中(zhòng众):得当。⑦苟:马马虎虎。【译文】
  子路〔对孔子〕说:“卫国国君要您去治理国家,您打算先干什么事情?”孔子说:“必须正名分!”子路说:“有这样做的吗?您想的太不合时宜了,为什么要正名分呢?”孔子说:“仲由,你真粗野呀!君子对自己不知道的事情,总是采取存疑的态度。名分不正,讲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国家的礼乐制度也就不能兴起来;礼乐制度兴不起来,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老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就会做出违反“礼治”规定的事来〕。所以君子确定一个名号,必须〔有明确的含义,〕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说的话,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
  13?4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①。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②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注释】
  ①圃(pǔ普):菜地,引申为种菜。老圃,种菜的老农。②襁(qiǎng抢):背婴孩的背带。【译文】
  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田。孔子说:“不知道,我不如农民。”又问如何种菜,他又说:“不知道,我不如种菜的。”樊迟刚出去,孔子就骂道:“樊须真是个没出息的小人呀!统治者重视礼,老百姓就不敢不敬畏;统治者重视义,老百姓就不敢不服从;统治者重视信,老百姓就不敢隐瞒真情。要是这样,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就会背着小孩前来投奔,哪里用得着自己去种庄稼呢!”
  13?5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①;使于四方,不能专对②;虽多,亦奚以③为?”【注释】
  ①达:通达。这里是指会运用的意思。②专对:独自对答。③以:用。【译文】
  孔子说:“把《诗》三百篇背得很熟,让他处理国内政务,不会办事;让他当外交使节,不能独立地办交涉;背得虽多,又有什么用呢?”
  13?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译文】
  孔子说:“统治者本身的行为端正,就是不发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干;统治者本身的行为不端正,即使是发布了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13?7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译文】
  孔子说:“鲁国的政事和卫国的政事,就象兄弟〔的政事〕一样。”
  13?8子谓卫公子荆①善居室②。始有,曰:“苟③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注释】
  ①公子荆:卫国大夫,字南楚,卫献公的儿子。②善居室:善于管理经济,即善于剥削和统治奴隶。③苟:差不多。【译文】
  孔子说卫国的公子荆很会管理家业。当他开始有一点财产的时候,就说:“这算合我的要求了。”再增加一点,就说:“这算完备了。”当达到富足的时候,就说:“这算美好了。”
  13?9子适①卫,冉有仆。子曰:“庶②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注释】
  ①适:往,到。②庶:众多。这里指人口众多。【译文】
  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赶车。孔子说:“人真多呀!”冉有问:“人多了,又该怎么办呢?”〔孔子〕说:“使他们富裕起来。”〔冉有又〕问:“富裕以后又该怎么办呢?”〔孔子〕说:“对他们进行教化。”
  13?10子曰:“苟①有用我者,期月②而已可也,三年有成。”【注释】
  ①苟:如果。②期(jī基)月:一周年。【译文】
  孔子说:“假如有人用我治理国家,一年便可以搞出个样子来,三年就一定有成就。”
  13?11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①去杀矣。诚哉是言也!”【注释】
  ①残:孔子把奴隶起义和新兴地主阶级反对奴隶主阶级的暴力行动诬蔑为残暴。【译文】
  孔子说:“善人治理国家,经过一百年,也就可以战胜残暴,免去杀戮了。这话说得真对呀!”
  13?12子曰:“如有王者①,必世②而后仁。”
  【注释】
  ①王者:即孔子理想中的帝王。②世:三十年为一世。
  【译文】
  孔子说:“如果有王者出来,必须三十年后才能实现仁政。”
  13?13子曰:“苟①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注释】
  ①苟:如果。
  【译文】
  孔子说:“如果端正了自身的行为,管理政事还有什么困难呢?如果本身行为不端正,怎能使别人端正呢?”
  13?14冉子退朝。子曰:“何晏①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②,吾其与③闻之。”
  【注释】
  ①晏:迟,晚。②吾以:以,用。吾以,用我。③与:参与。
  【译文】
  冉求办完了公事回来。孔子说:“为什么回来这么晚?”冉求回答说:“有政事。”孔子说:“一般事务罢了。假若是政事,虽然国君不任用我了,我也会知道的。”
  13?15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①?”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②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注释】
  ①诸:“之乎”二字的合音。②几(jī机):接近。
  【译文】
  鲁定公问:“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兴盛,有这样的话吗?”孔子答道:“不可能有这样的话,但有近乎这样的话,有人说过:‘做君主是很难的,做臣子是不容易的。’如果知道做君主很难,这不近乎一句话便可以使国家兴盛吗?”〔鲁定公又〕问:“一句话便可以使国家丧亡,有这样的话吗?”孔子答道:“不可能有这样的话,但有近乎这样的话,有人说过:‘我做君主并没有什么可高兴的,我所高兴的只在于我所说的话没有人敢于违抗。’假如是正确的而没人违抗,不是很好吗?假如是不正确的,却没有人起来违抗,这岂不近乎一句话便可使国家丧亡吗?”
  13?16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①,远者来。”
  【注释】
  ①说:同“悦”。
  【译文】
  叶公问孔子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要使在你统治下的老百姓感到高兴,使不在你统治下的老百姓来投奔你。”
  13?17子夏为莒父①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注释】
  ①莒(jǔ举)父:鲁国的一个城邑,在今山东省莒县境内。
  【译文】
  子夏到莒父做总管,问孔子怎样办理政事。孔子说:“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13?18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①,其父攘②羊而子证③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注释】
  ①直躬者:正直的人。②攘(rǎnɡ嚷):偷窃。③证:告发。
  【译文】
  叶公对孔子说:“我的家乡有个正直的人,他的父亲偷了人家的羊,他便亲自去告发。”孔子说:“我们家乡的正直的人和你讲的正直的人是不一样的: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正直的品德就在这里了。”
  13?19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①夷狄,不可弃也。”
  【注释】
  ①之:去,到。
  【译文】
  樊迟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对统治者尽心尽力,〔这三种德行〕即使到了夷狄地区,也是不可背弃的。”
  13?20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①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②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③。硜硜④然小人哉!抑⑤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了”子曰:“噫!斗筲之人⑥,何足算也!”
  【注释】
  ①士:见4?9?注①。②乡党:指本乡本土。③果:果断,坚决。④硜硜(kēnɡ坑):浅薄固执的样子。⑤抑:但是。⑥斗筲(shāo梢)之人:筲,竹器。斗筲,指容量很小的东西。斗筲之人,指卑贱的人。这是孔子对新兴地主阶级的一种轻蔑的称呼。
  【译文】
  子贡问道:“怎样才配称为士?”孔子说:“自己行为能保持羞耻之心,出使到其他诸侯国家去能够不辜负君主委托,这种人便可以称为士了。”〔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宗族中的人称贸他孝顺父母,乡里的人称赞他尊敬兄长。”〔子贡又〕说:“请问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说:“说话一定兑现,行动一定坚决,那是浅薄固执的小人呀!不过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了。”〔子贡又)说:“现在的执政者,您看怎样?”孔子说:“哼,这伙器量狭小的卑贱小人,算得了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