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秋【正文】
一曰:
孟秋之月,日在翼①,昏斗中②,旦毕中③。其日庚辛④,其帝少皞⑤,其神蓐收⑥,其虫毛⑦,其音商⑧,律中夷则⑨。其数九⑩,其味辛,其臭腥,其祀门,祭先肝。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鹰乃祭鸟,始用刑戮。天子居总章左个,乘戎路,驾白骆,载白旂,衣白衣,服白玉,食麻与犬,其器廉以深。
是月也,以立秋。先立秋三日,大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秋,盛德在金。”天子乃斋。立秋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秋于西郊。还,乃赏军率武人于朝。天子乃命将帅,选士厉兵,简练桀俊,专任有功,以征不义,诘诛暴慢,以明好恶,巡彼远方。
是月也,命有司修法制,缮囹圄,具桎梏,禁止奸,慎罪邪,务搏执;命理瞻伤察创、视折审断,决狱讼,必正平,戮有罪,严断刑。天地始肃,不可以赢。
是月也,农乃升谷,天子尝新,先荐寝庙。命百官始收敛,完堤防,谨壅塞,以备水潦;修宫室,坿墙垣,补城郭。
是月也,无以封侯、立大官,无割土地、行重币、出大使。
行之是令,而凉风至三旬。
孟秋行冬令,则阴气大胜,介虫败谷,戎兵乃来;行春令,则其国乃旱,阳气复还,五谷不实;行夏令,则多火灾,寒热不节,民多疟疾。【解说】
依五行学说,秋属金,是万物成熟凋落的季节,秋德肃杀,所以天子发布政令,应把惩治罪恶,征伐不义放在重要位置。“修法制,缮囹圄,具桎梏”,“戮有罪,严断刑”,“申严百刑,斩杀必当”;“专任有功,以征不义,诘诛暴慢,以明好恶”。此时,农事已经完成,则可以建都邑,筑城郭,完堤防,修宫室。至季秋之月,天气已寒,应保存民力,命其入室休息。天子要举行傩祭,却除灾疫,以通秋气。
《孟秋》、《仲秋》、《季秋》三纪所辖十二篇文章都是有关战争或与战争有联系的言论。【注释】
①翼: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在今巨爵座。
②斗: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在今人马座。中:指中星,即晨昏时刻出现在南方中天的星座。
③毕: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在今金牛座。
④其:指孟秋。庚辛:五行说认为秋季属金,庚辛也属金,所以说“其日庚辛”。下文“其帝少皞,其神蓐收,其虫毛,其音商,其味辛,其臭腥,其祀门”等也都是先配五行再配四时的。
⑤少皞:即金天氏,五帝之一,五行家说他以金德王天下,被尊为西方金德之帝。
⑥蓐(cù)收:少皞氏之子,名该,被尊为金德之神。
⑦虫:泛指动物。毛:五虫之一,指老虎之类长毛的动物。
⑧商:五音之一。
⑨夷则:十二律之一,属阳律。
⑩九:阴阳说认为,金生数为四,成数为九,这里指金的成数。参看《孟春》注。
辛:辣味,五味之一。
门:五祀之一。古人认为秋由门入,所以要祭门。
寒蝉:蝉的一种,色青而小,天凉时开始鸣叫。
鹰乃祭鸟:鹰把击杀的飞鸟四面摆开,古人称之为祭鸟。祭,杀。
总章左个:西向明堂的左侧室。
戎路:兵车,饰有白色。路,车。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辂”。
骆(luò):黑鬣白马。
廉:锋利,指有棱角。以:而。
西郊:邑西九里之外为西郊(“九”取秋之数)。
军率(shuài):将帅。率通“帅”。武人:勇武之人。
厉:磨砺。兵:武器。
简练:选择训练。简,挑选。桀俊:杰出人材。桀即傑字。
专任:一心委任。有功:指有战功之人。
诘(jié):责问。诛:诛伐。暴慢:指凶恶怠慢的人。
明:用作动词,彰明。好恶(hàowù):指爱憎。
巡:顺,用作使动,使归顺。远方:指天下。
修:修治,加强。法制:法律规定。这里主要指禁令。
缮:修缮。囹圄(línɡyǔ):监狱。
具:准备。桎梏:刑具,在手上的叫梏,在脚上的叫桎。
慎:警戒。
搏执:捕获。
理:指理官,即审理狱讼的法官。瞻、察、视、审:都有探视、察看的意思。伤:指皮破。创:指肉破。折:指骨折。断:指骨肉都折。这里伤创折断都用作名词。
决:判决。狱讼:诉讼之事。狱也是讼的意思。
正平:公平不偏。
肃:肃杀。
赢:盛。
升:进献。
尝新:指尝食新收获的谷物。古时所谓尝新都要先进献祖庙,祭祀祖先,然后再分享群臣。
百官:众官吏。收敛:指收藏谷物。
完:完整,这里用作使动,使……完整,修缮。防:河堤。
谨:慎。指慎重其事不要疏忽。壅塞:堵塞。
潦:大水。仲秋月附于毕宿,将有大雨,所以事先作好准备。
坿(fù):培。墙垣(yuán):指院墙。
城:内城。郭:外城。
无:通“毋”。不要。以:于。封侯:把土地分封给大臣,使之成为诸侯。大官:职位高的官吏。
无割土地:指不要赐人土地。
重币:厚礼。
大使:指帝王特派的临时使节。占人以为秋气收敛,上述封割之事都不宜做。
行之是令:实行应在本月实行的政令。
凉风至三旬:这句大意是凉风每旬一至,三旬则三至。
介虫:指龟蟹之类有甲壳的动物。介,甲。败谷:毁害谷物。
戎兵:军队,这里指敌军。五行说认为孟秋属阴,又行冬阴之令,所以阴气重盛,介虫毁害五谷,敌军来侵犯。
实:用作动词,结实。五行说认为春属阳,行春令则阳气复回,气候干旱,五谷不结实。
节:适度。
五行说认为,夏嘱火,行夏令,所以多火灾,寒热失调,百姓多患疟疾。
荡兵一作用兵【正文】
二曰:
古圣王有义兵而无有偃兵①。兵之所自来者上矣②,与始有民俱。凡兵也者,威也;威也者,力也。民之有威力,性也。性者,所受于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武者不能革③,而工者不能移④。
兵所自来者久矣。黄、炎故用水火矣⑤,共工氏固次作难矣⑥,五帝固相与争矣。递兴废⑦,胜者用事⑧。人曰“蚩尤作兵”⑨,蚩尤非作兵也,利其械矣⑩。未有蚩尤之时,民固剥林木以战矣,胜者为长。长则犹不足治之,故立君。君又不足以治之,故立天子。天子之立也出于君,君之立也出于长,长之立也出于争。争斗之所自来者久矣,不可禁,不可止。故古之贤王有义兵而无有偃兵。
家无怒笞,则竖子、婴儿之有过也立见;国无刑罚,则百姓之相侵也立见;天下无诛伐,则诸侯之相暴也立见。故怒笞不可偃于家,刑罚不可偃于国,诛伐不可偃于天下,有巧有拙而已矣。故古之圣王有义兵而无有偃兵。
夫有以死者,欲禁天下之食,悖;有以乘舟死者,欲禁天下之船,悖;有以用兵丧其国者,欲偃天下之兵,悖。夫兵不可偃也,譬之若水火然,善用之则为福,不能用之则为祸;若用药者然,得良药则活人,得恶药则杀人。义兵之为天下良药也亦大矣。
且兵之所自来者远矣,未尝少选不用”。贵贱、长少、贤不肖者相与同,有巨有微而已矣。察兵之微:在心而未发,兵也;疾视,兵也;作色,兵也;傲言,兵也;援推,兵也;连反,兵也;侈斗,兵也;三军攻战,兵也。此八者皆兵也,微巨之争也。今世之以偃兵疾说者,终身用兵而不自知悖,故说虽强,谈虽辨,文学虽博,犹不见听。故古之圣王有义兵而无有偃兵。
兵诚义,以诛暴君而振苦民,民之说也,若孝子之见慈亲也,若饥者之见美食也;民之号呼而走之,若强弩之射于深谿也,若积大水而失其壅堤也。中主犹若不能有其民,而况于暴君乎?【解说】
本篇以“荡兵”为题,旨在阐述战争的缘起,“荡”是动的意思。本篇属兵家言论。
文章一开始就提出:“古圣王有义兵而无有偃兵”,矛头指向宋尹学派的“偃兵”之说。文章指出:“兵之所自来者上矣”,“兵”出于“性”,“不可禁,不可止”;“偃兵”之说是因噎废食,是荒谬的。文章主张用“义兵”拯救天下。本篇把“兵”看作人的“天性”的产物,这显然是错误的。本篇还把人与人之间的“作色”、“傲言”、“援推”等一切言语形色乃至心理的斗争都认作战争,实际上是把战争形式同其他形式的斗争混为一谈了。尽管如此,本篇关于战争的观点在当时仍是具有进步意义的。首先,对“偃兵”说的批判打破了在阶级社会中“偃兵”的幻想;其次,用“义兵”代替“偃兵”是符合时代的潮流和人民的愿望的。孟子也提出过“仁义之师”,说过“仁者无敌”,但他始终幻想着仅用政治影响——“王道”就可以统一中国。在这一点上,《吕氏春秋》的“义兵”说可以说比孟子的“王道”说高了一筹。【注释】
①偃(yǎn):止息。
②上:久。
③革:改变。
④工者:有才能的人。
⑤黄、炎:指黄帝、炎帝。炎帝,传说中的古帝,姜姓,因以火德称王,故称炎帝,号神农氏。故:已经。用水火:传说炎帝与黄帝争战,炎帝燃起大火,黄帝用水灭之。
⑥共(ɡōnɡ)工氏:传说中古代的部族首领,与颛顼争为帝,失败被杀。固:已经。次:通“恣”。恣意。作难(nàn):发难。
⑦递:更迭,替代。
⑧用事:指治理天下。
⑨蚩尤:传说中东方九黎族的首领。作兵:始制造兵器。
⑩械:兵器。
剥:砍削。
怒:斥责。笞(chī):用鞭、杖、竹板抽打。
竖子:僮仆。婴儿:儿童。见(xiàn):出现。
诛:讨伐。
暴:侵侮。
(yē):通“噎”。
悖:惑,荒谬。
活:用如使动,救活。
少选:须臾,一会儿。
兵:战争。这里是个含义很广的概念,既指争斗之心,又指争斗行为,也指狭义的战争。
疾视:怒目而视。
作色:指因生气而脸变颜色。
傲言:言辞傲慢。
援推:推挽。这里指以手相搏。援,拉。
连反:当是以足相搏之义(依马叙伦说)。
侈斗:这里是群斗的意思。侈,恣意放纵。
争:等于说“差”,差异。
疾说(shuì):极力游说。
辨:通“辩”。
文学:指文献经典。
见:表示被动。
振:拯救。
说:喜悦。
走:奔向。
谿:山谷。
壅(yōnɡ):堵塞。这里指堤坝。
中主;一般的君主。犹若:犹然,尚且。
振乱
三曰:
当今之世浊甚矣①,黔首之苦不可以加矣②。天子既绝③,贤者废伏④,世主恣行⑤,与民相离,黔首无所告愬⑥。世有贤主秀士⑦,宜察此论也,则其兵为义矣。天下之民,且死者也而生⑧,且辱者也而荣,且苦者也而逸⑨。世主恣行,则中人将逃其君⑩,去其亲,又况于不肖者乎?故义兵至,则世主不能有其民矣,人亲不能禁其子矣。
凡为天下之民长也,虑莫如长有道而息无道,赏有义而罚不义。今之世学者多非乎攻伐。非攻伐而取救守,取救守,则乡之所谓长有道而息无道、赏有义而罚不义之术不行矣。天下之长民,其利害在家此论也。
攻伐之与救守一实也,而取舍人异。以辨说去之,终无所定论。固不知,悖也;知而欺心,诬也。诬悖之士,虽辨无用矣。是非其所取而取其所非也,是利之而反害之也,安之而反危之也。为天下之长患、致黔首之大害者,若说为深。夫以利天下之民为心者,不可以不熟察此论也。
夫攻伐之事,未有不攻无道而罚不义也。攻无道而伐不义,则福莫大焉,黔首利莫厚焉。禁之者,是息有道而伐有义也,是穷汤、武之事,而遂桀、纣之过也。凡人之所以恶为无道、不义者,为其罚也;所以蕲有道、行有义者,为其赏也。今无道、不义存,存者,赏之也;而有道、行义穷,穷者,罚之也。赏不善而罚善,欲民之治也,不亦难乎?故乱天下、害黔首者,若论为大。【解说】
本篇鲜明地提出,只有依靠“义兵”攻伐无道,才能“振乱”,救民于苦难,批判了“非攻”、“救守”的主张。“非攻”、“救守”是墨家学派的主张,《墨子》中有《非攻》篇,《公输》、《鲁问》等篇载有墨子“救守”的言行。墨家的主张反映了人民希望在和平环境中发展生产的愿望,揭露和斥责了兼并战争的不义,这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但是墨家学派企图以维持诸侯分裂的局面来实现这一愿望,这显然不合乎时代的潮流。本篇则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力图以“义兵”“攻伐”统一中国的雄心,这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注释】
①浊:喻混乱。
②黔首:战国及秦代对人民的称谓。黔,黧,黑色。
③天子既绝:指周王室已经灭亡而秦尚未称帝之时。
④废:弃而不用。伏:隐匿。
⑤世主:指当世昏乱之君。恣(zì):放纵。
⑥愬(sù):诉说(痛苦、怨恨)。
⑦秀士:德才出众的人。
⑧且:将。
⑨逸:安逸。
⑩中人:一般人。
虑:思考,谋划。长(zhǎnɡ):用如使动。
学者:这里主要指研习墨家学说的人。非:非难,反对。
而:则,就。救守:与“攻伐”相对,救援防守。
乡(xiànɡ):方才。
长(zhǎnɡ)民:给人民做君主的人。长,君主,用如动词,给……做君主。
一实:实质一样。“攻伐”与“救守”虽然目的不同,名称不一,但都离不开用兵,所以说它们的实质是一样的。
取舍人异:或取或舍,人各不同。
辨说:论辩。辨,通“辩”。
固:本来。
悖:惑,糊涂。
诬:欺骗。
辨:通“辩”。善辩。
是:指代反对“攻伐”的论调。
长(chánɡ)患:与下句“大害”义近,深重的灾难。
若:此。
穷:用如使动,使……困厄。汤、武:指商汤、周武王。
遂:通,与“穷”相对,这里是助长的意思。
恶:等于说“畏”,害怕,不敢。
蕲(qí):通“祈”。求。
禁塞【正文】
四曰:
夫救守之心①,未有不守无道而救不义也。守无道而救不义,则祸莫大焉,为天下之民害莫深焉。
凡救守者,太上以说②,其次以兵。以说则承从多群③,日夜思之,事心任精④,起则诵之⑤,卧则梦之,自令单唇干肺⑥,费神伤魂,上称三皇五帝之业以愉其意⑦,下称五伯名士之谋以信其事⑧,早朝晏罢⑨,以告制兵者⑩,行说语众,以明其道。道毕说单而不行,则必反之兵矣。反之于兵,则必斗争之情,必且杀人,是杀无罪之民以兴无道与不义者也。无道与不义者存,是长天下之害而止天下之利,虽欲幸而胜,祸且始长。
先王之法曰:“为善者赏,为不善者罚。”古之道也,不可易。今不别其义与不义,而疾取救守,不义莫大焉,害天下之民者莫甚焉。故取攻伐不可,非攻伐不可;取救守不可,非救守不可;惟义兵为可。兵苟义,攻伐亦可,救守亦可;兵不义,攻伐不可,救守不可。
使夏桀、殷纣无道至于此者,幸也;使吴夫差、智伯瑶侵夺至于此者,幸也;使晋厉、陈灵、宋康不善至于此者,幸也。若令桀、纣知必国亡身死,殄无后类,吾未知其为无道之至于此也;吴王夫差、智伯瑶知必国为丘墟,身为刑戮,吾未知其为侵夺之至于此也;晋厉知必死于匠丽氏,陈灵知必死于夏徵舒,宋康知必死于温,吾未知其为不善之至于此也。
此七君者,大为无道不义,所残杀无罪之民者,不可为万数。壮佼、老幼、胎之死者,大实平原,广湮深谿大谷,赴巨水,积灰填沟洫险阻。犯流矢,蹈白刃,加之以冻饿饥寒之患,以至于今之世,为之愈甚。故暴骸骨无量数,为京丘若山陵。世有兴主仁士,深意念此,亦可以痛心矣,亦可以悲哀矣。
察此其所自生,生于有道者之废,而无道者之恣行。夫无道者之恣行,幸矣。故世之患,不在救守,而在于不肖者之幸也。救守之说出,则不肖者益幸也,贤者益疑矣。故大乱天下者,在于不论其义而疾取救守。【解说】
本篇旨在驳斥“救守”之说。文章指出,所谓“救守”,“未有不守无道而救不义也”,因此,“救守之说出”,使“不肖者益幸也,贤者益疑矣”。“不论其义,疾取救守”正是大乱天下的原因。本篇明确提出:“兵苟义,攻伐亦可,救守亦可;兵不义,攻伐不可,救守不可。”这里把“义”或“不义”看作对战争“取”或“非”的标准,反映了古人对战争认识上的进步。当然,本篇的目的仍在于以此证明“攻伐”的合理性、正义性,“救守”的不合理性、非正义性,以便在政治上为秦征伐六国服务。本篇提出的作为衡量战争是非标准的“义”具有明确的时代和阶级的內涵,这是阅读本篇时需要注意的。【注释】
①心:本心。
②说:言辞。
③承从多群:当作“聚徒成群”(依许维遹说)。
④事:役使。任:用。精:精神,精力。
⑤诵:陈述。
⑥单唇:唇力殚尽。单,通“殚”。尽。干肺:肺气枯竭。干,竭,尽。中国古代医家认为,肺是气之本,说话过多,肺气就要受到损伤。
⑦愉:悦,用如使动。
⑧信:用如使动,使……得到证明。
⑨晏罢:晚上退朝。罢,止。
⑩制兵者:指敌方的主帅。制,统领,支配。
行:传布,宣扬。
毕:尽。
则必斗争之情:“斗争”二字当叠(依毕沅说),应作“则必斗争,斗争之情”。情,真实情况。
幸:侥幸。
且:乃。
疾:极力。
取:采用。
苟:如果。
幸:侥幸。
晋厉:指晋厉公,春秋晋国国君,名寿曼,公元前581年—前573年在位。晋厉公七年(公元前574年),厉公游匠丽氏,被晋卿栾书、中行偃囚禁,第二年被杀。陈灵:指陈灵公,春秋陈国国君,名平国,公元前614年—前599年在位。灵公与其臣孔宁、仪行父都和夏姬私通,陈灵公十五年(公元前599年),灵公与二臣在夏姬家饮酒时,被夏姬之子夏徵舒射杀。宋康:指宋康王,战国时宋国国君,名偃,公元前328年—前286年在位(据《史记》记载在位四十三年,一说在位四十七年)。
殄(tiǎn):灭绝。
丘:废墟。
为:遭受。
匠丽氏:晋大夫。他书或作“匠骊氏”。
温:战国时魏邑。
不可为万数:不可以万为单位计数,极言其多。
壮佼(jiǎo):指青壮年。佼,强健,健壮。(dú):同“”、“”。指流产的胎儿,死胎。
实:满,遍。
湮(yīn):堵塞,填塞。
洫(xù):田间水道。小的叫沟,大的叫洫。
犯:冒着。
京丘:古代战争之后,胜者为了炫耀武功,收集敌人尸首,封土成高冢(zhǒnɡ),称为京丘,也称京观。京,高大。
疑:这里是恐惧的意思。
怀宠【正文】
五曰:
凡君子之说也,非苟辨也①;士之议也,非苟语也。必中理然后说,必当义然后议。故说义而王公大人益好理矣②,士民黔首益行义矣③。义理之道彰④,则暴虐、奸诈、侵夺之术息也。暴虐、奸诈之与义理反也,其势不俱胜,不两立⑤。
故兵入于敌之境,则民知所庇矣⑥,黔首知不死矣。至于国邑之郊⑦,不虐五谷⑧,不掘坟墓,不伐树木,不烧积聚⑨,不焚室屋,不取六畜。得民虏奉而题归之⑩,以彰好恶;信与民期,以夺敌资。若此而犹有忧恨、冒疾、遂过、不听者,虽行武焉亦可矣。
先发声出号曰:“兵之来也,以救民之死。子之在上无道,据傲荒怠,贪戾虐众,恣睢自用也,辟远圣制,嗸丑先王,排訾旧典,上不顺天,下不惠民,征敛无期,求索无厌,罪杀不辜,庆赏不当。若此者,天之所诛也,人之所雠也,不当为君。今兵之来也,将以诛不当为君者也,以除民之雠而顺天之道也。民有逆天之道、卫人之雠者,身死家戮不赦。有能以家听者,禄之以家;以里听者,禄之以里;以乡听者,禄之以乡;以邑听者,禄之以邑;以国听者,禄之以国。”
故克其国,不及其民,独诛所诛而已矣。举其秀士而封侯之,选其贤良而尊显之,求其孤寡而振恤之,见其长老而敬礼之。皆益其禄,加其级。论其罪人而救出之;分府库之金,散仓廪之粟,以镇抚其众,不私其财;问其丛社、大祠民之所不欲废者,而复兴之,曲加其祀礼。是以贤者荣其名,而长老说其礼,民怀其德。
今有人于此,能生一死人,则天下必争事之矣。义兵之生死人亦多矣,人孰不说?故义兵至,则邻国之民归之若流水,诛国之民望之若父母,行地滋远,得民滋众,兵不接刃而民服若化。【解说】
“怀宠”是以恩宠为手段使他人归附的意思。本篇旨在论述“义兵”的政策,阐明了“义兵”“救民之死”、“除民之仇”、“顺天之道”的性质和任务。本篇所阐述的“义兵”的各项政策,如入于敌境不烧杀抢掠,攻克敌国,诛伐“不及其民”等等,目的都在于争得民心,以实现“兵不接刃而民服若化”的理想。【注释】
①苟辨:苟且辩说。辨,通“辩”。
②义:通“议”。议论。
③士民:这里指士。
④彰:明。
⑤不两立:二者不能并存。
⑥庇(bì):遮蔽,保护。
⑦国邑:国都和一般城邑。
⑧虐:侵害,祸害。
⑨积聚:指财物、粮草。
⑩民虏:指俘获的敌国百姓。奉:送。题:疑为衍字(依陈昌齐说)。
期:会,合。
敌资:指敌方的民众。资,资本,凭借。
忧恨:“忧”为“复”字之误。复,通“愎”。恨,通“佷(hěn)”(依王引之说)。愎佷,固执,乖戾。冒疾:同“媢嫉”。妒忌。遂过:坚持错误。遂,成。
发声出号:等于后代的发布檄文。号,令。
子;指称所伐国家的君主。
据傲:傲慢。据,通“倨”。
恣睢(zìsuī):狂妄凶暴。
辟(bì):屏除。
謷(áo)丑:诋毁。
訾(zǐ):毁谤,非议。
不辜:无罪的人。
庆赏:奖赏。
里、乡、邑:古代居民组织的单位。春秋战国,诸侯各有编制,名称内容均不统一。
国:指国都。
侯:用如动词,封侯。
论:判罪,审理。
廪(lǐn):米仓。
镇抚:安抚。镇,安定。
丛社:草木繁茂的祭祀土神的地方。祠:祭神的庙堂。
曲:婉转,多方设法。
荣:用如动词,为……感到荣耀。
说:喜悦。
怀:安。
生:用如使动。
诛国:被伐之国。
滋:益,愈加。
若化:形容人民归附非常迅速。化,变化。
第7章孟秋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