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春秋左传>第26章审应览1

第26章审应览1

  审应【正文】
  一曰:
  人主出声应容①,不可不审。凡主有识,言不欲先。人唱我和,人先我随,以其出为之入②,以其言为之名,取其实以责其名,则说者不敢妄言。而人生之所执其要矣③。
  孔思请行④,鲁君曰:“天下主亦犹寡人也,将焉之⑤?”孔思对曰:“盖闻君子犹鸟也,骇则举⑥。”鲁君曰:“主不肖而皆以然也,违不肖⑦,过不肖⑧,而自以为能论天下之主乎?凡鸟之举也,去骇从不骇。去骇从不骇,未可知也。去骇从骇,则鸟何为举矣?”孔思之对鲁君也,亦过矣。
  魏惠王使人谓韩昭侯曰⑨:“夫郑乃韩氏亡之也⑩,愿君之封其后也。此所谓存亡继绝之义。君若封之,则大名。”昭侯患之,公子食我曰:“臣请往对之。”公子食我至于魏,见魏王,曰:“大国命弊邑封郑之后,弊邑不敢当也。弊邑为大国所患。昔出公之后声氏为晋公,拘于铜鞮,大国弗怜也,而使弊邑存亡继绝,弊邑不敢当也。”魏王惭曰:“固非寡人之志也,客请勿复言。”是举不义以行不义也。魏王虽无以应,韩之为不义,愈益厚也。公子食我之辩,适足以饰非遂过。
  魏昭王问于田诎曰:“寡人之在东宫之时,闻先生之议曰:‘为圣易。’有诸乎?”田诎对曰:“臣之所举也。”昭王曰:“然则先生圣于?”田诎对曰:“未有功而知其圣也,是尧之知舜也;待其功而后知其圣也,是市人之知舜也。今诎未有功,而王问诎曰‘若圣乎’,敢问王亦其尧邪?”昭王无以应。田诎之对,昭王固非曰“我知圣也”耳,问曰“先生其圣乎”,己因以知圣对昭王。昭王有非其有,田诎不察。
  赵惠王谓公孙龙曰:“寡人事偃兵十余年矣,而不成,兵不可偃乎?”公孙龙对曰:“偃兵之意,兼爱天下之心也。兼爱天下,不可以虚名为也,必有其实。今蔺、离石入秦,而王缟素布总;东攻齐得城,而王加膳置酒。秦得地而王布总,齐亡地而王加膳,所非兼爱之心也。此偃兵之所以不成也。”今有人于此,无礼慢易而求敬,阿党不公而求令,烦号数变而求静,暴戾贪得而求定,虽黄帝犹若困。
  卫嗣君欲重税以聚粟,民弗安,以告薄疑曰:“民甚愚矣。夫聚粟也,将以为民也。其自藏之与在于上,奚择?”薄疑曰:“不然。其在于民而君弗知,其不如在上也;其在于上而民弗知,其不如在民也。”凡听必反诸己,审则令无不听矣。国久则固,固则难亡。今虞、夏、殷、周无存者,皆不知反诸己也。
  公子沓相周,申向说之而战。公子沓訾之曰:“申子说我而战,为吾相也夫?”申向曰:“向则不肖,虽然,公子年二十而相,见老者而使之战,请问孰病哉?”公子沓无以应。战者,不习也;使人战者,严驵也。意者恭节而人犹战,任不在贵者矣。故人虽时有自失者,犹无以易恭节。自失不足以难,以严驵则可。【解说】
  《审应览》八篇,主旨在于劝说君主应该重言慎言,反对淫辞辩说。
  本篇论述君主应当详察自己的应对举止。文章列举了鲁君问孔思、魏惠王使人谓韩昭侯、魏昭王问田诎等六例来证明这一观点。文章指出,这些君主由于不审“出声应容”,所以言语失当,而对于那些饰非遂过之言则无从辨察。文章主张,在应对时,君主不该先开口,而应“人唱我和,人先我随,以其出为之入,以其言为之名,取其实以责其名。”这样,说者就“不敢妄言”,君主就能抓住根本了。作者认为,后三例中公孙龙、薄疑等的应对是得当的。这三例意在说明,君主言谈应对时要反躬自求,这是详察自己音容举止的正确方法。【注释】
  ①出声:说话。应容:脸上做出反应。
  ②以其出为之入:根据他外在的表现考察他的内心。
  ③执:掌握。要:根本。
  ④孔思:孔伋,字子思,孔子之孙。
  ⑤焉之:到哪里去。焉,何。
  ⑥举:这里是起飞的意思。
  ⑦违:离开。
  ⑧过:往。
  ⑨魏惠上:公元前369年—前319年在位。韩昭侯:《任数》篇作“韩昭釐侯”。此处与《史记》同。
  ⑩郑乃韩氏亡之也:郑国是被韩哀侯(韩昭侯的祖父)灭亡的,所以这里这样说。
  存亡继绝:使被灭亡的国家得以存在,使被灭绝的诸侯得以延续。
  大名:使名声显扬。大,用如使动。
  公子食我:人名。
  大国:对别国的尊称。弊邑:对别国谦称自己的国家。弊,通“敝”。
  出公:晋出公,公元前474年—前452年在位,为智伯及韩、赵、魏四卿所攻,出奔齐,死于途中。声氏:疑即静公(孙诒让说)。静公名俱酒,出公五世孙,立二年,韩、赵、魏三家分晋,静公迁为家人。
  铜鞮(tí):地名,在今山西省沁县南。
  举不义以行不义:大意是,举出别国的不义行为(指魏不救声氏)来为自己行不义(指韩不封郑之后)辩解。
  适:正好。饰非遂过:文过饰非的意思。遂,成。
  魏昭王:公元前295年—前277年在位。田诎:魏昭王臣。
  在东宫之时:指当太子时。东宫,太子所居,故用以指称太子。
  诸:之。
  举:提出,说出。
  于:乎。
  市人:指市井流俗之人。
  有非其有:享有不是自己应该享有的声誉,这里指尧之知舜而言。
  田诎不察:指田诎在对答时没有详察昭王之意,偷换概念,曲为之说。
  赵惠王:《史记·赵世家》、《战国策·赵策》俱作“赵惠文王”,公元前298年—前266年在位。公孙龙:战国时期赵国人,属名家。
  偃兵:停止战争。偃,止息。
  蔺、离石:二县名,原属赵,后被秦夺去。其地在今山西省西部。
  缟素布总:指丧国之服。缟素,白色的丧服。布总,以布束发,是古人服丧时的一种装束。
  所:是,此。
  慢易:轻慢。
  阿党:阿私,偏袒一方。令:善,好。
  重税:加重赋税。
  薄疑:卫嗣君之臣。
  奚择:有什么区别。奚,何。择,区别。
  知:晓得,这里是得到的意思。
  虞:即有虞氏,古部落名,其首领舜继尧而为帝,故又称虞舜。
  公子沓:人名。
  申向:周人。战:战栗,恐惧。
  訾(zǐ):毁谤非议。
  病:瑕疵,过失。
  严驵:严厉骄横。驵,通“怚(jù)”。骄。
  以严驵则可:“以严驵则可以难”的意思。
  重言【正文】
  二曰:
  人主之言,不可不慎。高宗①,天子也,即位,谅闇三年不言②。卿大夫恐惧,患之。高宗乃言曰:“以余一人正四方③,余唯恐言之不类也④,兹故不言。”古之天子,其重言如此,故言无遗者。
  成王与唐叔虞燕居⑤,援梧叶以为珪⑥,而授唐叔虞曰:“余以此封女。”叔虞喜,以告周公。周公以请曰:“天子其封虞邪?”成王曰:“余一人与虞戏也。”周公对曰:“臣闻之,天子无戏言。天子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于是遂封叔虞于晋。周公旦可谓善说矣,一称而令成王益重言,明爱弟之义,有辅王室之固⑦。
  荆庄王立三年⑧,不听而好⑨。成公贾入谏⑩,王曰:“不榖禁谏者,今子谏,何故?”对曰:“臣非敢谏也,愿与君王也。”王曰:“胡不设不榖矣?”对曰:“有鸟止于南方之阜,三年不动不飞不鸣,是何鸟也?”王射之,曰:“有鸟止于南方之阜,其三年不动,将以定志意也;其不飞,将以长羽翼也;其不鸣,将以览民则也。是鸟虽无飞,飞将冲天;虽无鸣,鸣将骇人。贾出矣,不榖知之矣。”明日朝,所进者五人,所退者十人。群臣大说,荆国之众相贺也。故《诗》曰:“何其久也,必有以也。何其处也,必有与也。”其庄公之谓邪!成公贾之也,贤于太宰嚭之说也。太宰嚭之说,听乎夫差,而吴国为墟;成公贾之,喻乎荆王,而荆国以霸。
  齐桓公与管仲谋伐莒,谋未发而闻于国,桓公怪之,曰:“与仲父谋伐莒,谋未发而闻于国,其故何也?”管仲曰:“国必有圣人也。”桓公曰:“嘻!日之役者,有执蹠而上视者,意者其是邪!”乃令复役,无得相代。少顷,东郭牙至。管仲曰:“此必是已。”乃令宾者延之而上,分级而立。管子曰:“子邪言伐莒者?”对曰:“然。”管仲曰:“我不言伐莒,子何故言伐莒?”对曰:“臣闻君子善谋,小人善意。臣窃意之也。”管仲曰:“我不言伐莒,子何以意之?”对曰:“臣闻君子有三色:显然喜乐者,钟鼓之色也;湫然清静者,衰绖之色也;艴然充盈、手足矜者,兵革之色也。日者臣望君之在台上也,艴然充盈、手足矜者,此兵革之色也。君呿而不唫,所言者‘莒’也;君举臂而指,所当者莒也。臣窃以虑诸侯之不服者,其惟莒乎!臣故言之。”凡耳之闻,以声也。今不闻其声,而以其容与臂,是东郭牙不以耳听而闻也。桓公、管仲虽善匿,弗能隐矣。故圣人听于无声,视于无形。詹何、田子方、老耽是也。【解说】
  本篇论述君主说话应该慎重。文章列举了殷高宗居丧三年不言、周成王桐叶封弟以及荆庄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等故事,说明“人主之言,不可不慎”,只有“重言”,才能做到言语不失误。
  文章结尾举齐桓公与管仲谋伐莒,谋未发而闻于国的例子,由东郭牙“不以耳听而闻”引出“圣人听于无声,视于无形”的观点,这与本篇主旨关系不大,而与下篇《精谕》相通。【注释】
  ①高宗:殷王小乙(盘庚之弟)之子武丁,德义高厚,殷人尊之为“高宗”。
  ②谅闇(ān):或作“谅阴”、“亮阴”等,指帝王居丧。
  ③余一人:古代天子自称。正四方:使四方正。
  ④类:善。
  ⑤成王:周成王,周武王之子。唐叔虞:成王之弟,封于唐(即后来的晋),故称“唐叔虞”。燕居:退朝而居,闲居。
  ⑥珪:也作“圭”,古玉名,诸侯用为守邑符信。
  ⑦有:通“又”。辅王室之固:古代诸侯乃天子屏障,叔虞封于晋,可藩屏周王室,使之巩固,所以这里这样说。
  ⑧荆庄王:即楚庄王,公元前613年—前591年在位。
  ⑨听:指听朝,听政。(yǐn):隐语。
  ⑩成公贾:楚庄王之臣。
  设:施,行,这里有讲隐语之意。
  射:猜度,揣测。
  下引诗句见《诗经·邶风·旄臣》,原诗作:“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有以:有原因。以,原因。
  处:居,安居。有与:义同“有以”。
  吴国为墟:吴国成为丘墟,指吴国被越国灭亡。
  莒(jǔ):西周时分封的诸侯国,战国初期为楚所灭,后属齐,在今山东省莒县一带。
  圣人:此处指聪明睿智之人。
  蹠(zhí):当指可以用足踏的耒。蹠,蹈,踏。,字书无考,疑为“枱”(sì)之异文(依孙诒让说)。枱,古代翻工农具上的木柄。
  宾者:即傧相,接引宾客和赞礼的人。延:引,领。
  分级而立:分别在左右台阶上站定。古礼,主客不同阶。
  意:猜测,揣度。
  显然:欢乐的样子。
  湫(qiū)然:清冷的样子。
  衰绖(cuīdié):指丧服。衰,丧衣,以麻布制成。绖,围在头上、缠在腰间的散麻绳。
  艴(bó)然:恼怒的样子。矜:奋,挥动。
  呿(qū):张口。唫(jin):闭口。
  所言者“莒”也:所说的是“莒”啊。“莒”字上古是开口字,所以说此字时口形是“呿而不睑”。
  詹何:道家人物。《韩非子·解老》说他在室内闻牛鸣而知牛的颜色。田子方:战国时人,学于子贡,崇尚礼义。老耽:即老聃,老子。
  精谕【正文】
  三曰:
  圣人相谕不待言,有先言言者也①。
  海上之人有好蜻者,每居海上,从蜻游,蜻之至者百数而不止,前后左右尽蜻也,终日玩之而不去②。其父告之曰:“闻蜻皆从女居③,取而来,吾将玩之。”明日之海上,而蜻无至者矣。
  胜书说周公旦曰④:“廷小人众,徐言则不闻,疾言则人知之。徐言乎,疾言乎?”周公旦曰:“徐言。”胜书曰:“有事于此,而精言之而不明⑤,勿言之而不成。精言乎,勿言乎?”周公旦曰:“勿言。”故胜书能以不言说,而周公旦能以不言听。此之谓不言之听。不言之谋,不闻之事,殷虽恶周,不能疵矣⑥。口不言⑦,以精相告,纣虽多心,弗能知矣。目视于无形,耳听于无声,商闻虽众,弗能窥矣。同恶同好,志皆有欲,虽为天子,弗能离矣。
  孔子见温伯雪子⑧,不言而出。子贡曰:“夫子之欲见温伯雪子好矣⑨,今也见之而不言,其故何也?”孔子曰:“若夫人者⑩,目击而道存矣,不可以容声矣。”故未见其人而知其志,见其人而心与志皆见,天符同也”。圣人之相知,岂待言哉?
  白公问于孔子曰:“人可与微言乎?”孔子不应。白公曰:“若以石投水,奚若?”孔子曰:“没人能取之。”白公曰:“若以水投水,奚若?”孔子曰:“淄、渑之合者,易牙尝而知之。”白公曰:“然则人不可与微言乎?”孔子曰:“胡为不可?唯知言之谓者为可耳。”白公弗得也。知谓则不以言矣。言者谓之属也。求鱼者濡,争兽者趋,非乐之也。故至言去言,至为无为。浅智者之所争则末矣。此白公之所以死于法室。
  齐桓公合诸侯,卫人后至。公朝而与管仲谋伐卫,退朝而入,卫姬望见君,下堂再拜,请卫君之罪。公曰:“吾于卫无故,子曷为请?”对曰:“妾望君之入也,足高气强,有伐国之志也。见妾而有动色,伐卫也。”明日君朝,揖管仲而进之。管仲曰:“君舍卫乎?”公曰:“仲父安识之?”管仲曰:“君之揖朝也恭,而言也徐,见臣而有惭色,臣是以知之。”君曰:“善。仲父治外,夫人治内,寡人知终不为诸侯笑矣。”桓公之所以匿者不言也,今管子乃以容貌音声,夫人乃以行步气志。桓公虽不言,若暗夜而烛燎也。
  晋襄公使人于周曰:“弊邑寡君寝疾,卜以守龟,曰:‘三涂为祟。’弊邑寡君使下臣愿借途而祈福焉。”天子许之,朝,礼使者事毕,客出。苌弘谓刘康公曰:“夫祈福于三涂,而受礼于天子,此柔嘉之事也,而客武色,殆有他事,愿公备之也。”刘康公乃儆戎车卒士以待之。晋果使祭事先,因令杨子将卒十二万而随之,涉于棘津,袭聊、阮、梁蛮氏,灭三国焉。此形名不相当,圣人之所察也,苌弘则审矣。故言不足以断事,唯知言之谓者为可。【解说】
  所谓“精谕”,是说人们的思想可以通过精神表现出来。文章一开始所举的一则寓言——海上之人有好蜻者,就是为了说明“精谕”的。文章接着列举了胜书说周公、孔子见温伯雪子、白公问孔子三例,说明“圣人相谕不待言”,主张“至言去言,至为无为”。这显然是受了道家思想的影响。最后,文章以齐桓公谋伐卫、晋襄公使人于周为例,说明人的思想还可以通过“容貌音声”、“行步气志”表现出来,圣贤之人对此能够体察,因而能做出正确的决断。【注释】
  ①有先言言者:思想可以先于言语表达出来。第一个“言”是名词,第二个“言”是动词。
  ②蜻:通“青”。青鸟,一种水鸟(依王引之说)。去:离开。
  ③居:处,在一起。
  ④胜书:人名。
  ⑤精:微。
  ⑥疵:毁谤,责难。
  ⑦(wěn):同“吻”。
  ⑧温伯雪子:当时的贤者。
  ⑨好:义未详。《庄子·田子方》作“久”,译文姑依《庄子》。
  ⑩夫人:那个人。夫,彼,那。
  目击:指用眼看。击,触,接触。
  不可以容声矣:用不着再讲话了。
  天符:天道。同:相合。
  白公:楚大夫,名胜,楚平王之孙,太子建之子。太子建因受陷害而出奔郑,后被郑人杀死。为报父仇,他谋划杀死楚国领兵救郑的令尹子西、司马子期。下文的问“微言”即指此。
  微言:不明言,以暗喻示意。
  若以石投水:比喻微言像把石头投入水中一样,无人知晓。
  奚若:何如,怎么样。
  没人:在水中潜行的人。
  淄、渑:齐国境内二水名。合:汇合。
  易牙:齐桓公近臣,善别滋味。
  谓:意思,思想。
  “言”字当叠(依陶鸿庆说)。
  濡:沾湿。
  趋:快步走,奔跑。
  以上几句是说,濡、趋是为了得鱼、得兽,如果不需濡、趋便可得鱼、得兽,人们就不会濡、趋了。以此喻言、谓的关系。
  末:微小,渺小。
  法室:刑室,监狱。一说为浴室。按:据《左传》,白公于楚惠王十年(前479年)起兵杀死令尹子西、司马子期,控制楚都,后被叶公子高打败,“白公奔山而缢”。这里的说法与《左传》异。
  卫姬:齐桓公夫人,娶于卫,故称“卫姬”。
  故:事,指战争之事。
  识:知道。
  晋襄公:晋文公之子,公元前627年—前621年在位。
  弊邑:谦称自己的国家。弊,通“敝”。寡君:臣子对别国谦称自己的国君。寝疾:卧病。
  守龟:占卜用的龟甲。
  三涂:古山名,在今河南省嵩县西南、伊河北岸。这里的“三涂”指三涂山山神。祟:神祸。
  藉途:借道。
  苌弘:周景王、敬王大臣刘文公所属大夫。刘康公:周定王之子(一说为周匡王之子),食邑在“刘”,谥“康公”。刘在今河南省偃师县南。
  柔嘉:温和而美善。
  儆(jǐng):使人警惕。戎车:兵车,战车。
  杨子:晋国的将帅。按:《左传·昭公十七年》:“晋荀吴帅师涉自棘津。”与此不同。
  棘津:此处当指孟津(依服虔说,见《水经注·河水五》所引),古黄河渡口,在今河南省孟县南。
  聊、阮、梁:都是蛮族的小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