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①,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②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③,花重锦官城④。
【注释】
①知时节:这是拟人化的说法。春天正是植物萌发的季节,春雨应时
而至,所以说"知时节"。②潜:深藏,偷偷地。③红湿处:指经雨
润湿的红花。④花重:雨后的花朵显得沉重。梁简文帝《赋得入阶
雨》:“渍花枝觉重。”锦官城:成都的别称。三国蜀汉曾在此设管理织
锦之官,故称"锦官城",一名"锦城"。
【解说】
这是上元二年(761)春杜甫在成都作。首联泛说喜降
春雨,点题。”知时节"三字呼应"好"字、"春"字。中间两联
极力描摹春夜细雨。”随风"二句从听觉写夜雨的纤细:随
风潜入,使人不觉,浸润万物,不留声响。”野径"二句从视
觉写夜雨迷漾景象:野径云低,昏黑一片,于烟雨朦胧中,只
有两三点江船渔火看得分明。尾联以晓晴后有"红湿"点缀
“锦城",进一步写春雨的可爱。诗人以喜悦的心情写雨,所
以把春雨写得格外有情。尤以"知"、"潜"、"细"诸字最为传
神。
喜见外弟①又言别
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②。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③,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④,秋山又几重。
【注释】
①外弟:表弟。②离乱:当是指安史之乱造成的人民离乱。安史之
乱时李益大约八岁,乱后若干年才彼此见面,故说是"长大"。③沧
海事:语出《神仙传》:“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
到蓬莱,水又浅于往者会时略半也,岂将复还为陵陆乎?'方平笑曰:
'圣人皆言海中复扬尘也。”以借喻世事的巨大变迁。④巴陵道:
这时诗人将去巴陵(今湖南省岳阳市),所以说明日踏上往巴陵的征
途。
【解说】
这诗写与外弟久别重逢时对十年乱离的感慨。首联写
久别重逢,兼说分别是由于离乱。长大后始得相逢,说明分
别之久。颔联写相逢时情状:初见而不相识,只问及姓氏,
复由此又问及名字,始则惊愕,继则忆起当初童稚的面容。
这种变化,引出颈联的感慨。但所感慨之事,只用"沧海"二
字概括,让读者去体味、想象别后世事变化之大。”语罢"句
说明相见时感叹之多。尾联写喜见后又言别,无限惆怅。
十年离乱的经历和秋日旅途的跋涉之苦,都使他倍增伤感。
“问姓"一联不仅工对,而且典型地概括了人生体验,所以素
来为人称道。
赋得古原①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②原上草,一岁一枯荣③。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④。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⑤。
【注释】
①古原:疑指长安乐游原一类地方。参看李商隐五言绝句《乐游原》
注。②离离:长貌。③荣:茂盛。④二句写春光妩媚、绿野广
阔,又用"古道"、"荒城"暗示人事代谢。远芳:远处的芳草。晴翠:映
着晴光的绿草。侵、接,都有蔓延、连接之义。⑤二句化用《楚辞·
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意思是说,送别朋友,面对
春草,满怀离别的惆怅。王孙:这里借指友人。萋萋:草盛貌。
【解说】
这是一首名作。凡限定诗题,则于题前加"赋得"二字。
此诗全篇咏古原草,却暗含着送别之意。首联写送别地点
是"古原",却偏从原草枯荣的变化来寄慨。颔联承上,阐发
“荣"字,说春来原草又萌新绿,用寻常语,却含意精警,有深
刻哲理,振起全篇,是广为传诵的名句。颈联转出送别友人
就道之意,却说春草滋蔓,侵道接城,并暗含着春草常荣而
道古城荒的感叹,与首联呼应。直到尾联,才把送别之意正
面揭示出来,而又以咏草收束别情。这诗处处咏草,而又处
处关合着送别,使人感觉情韵缠绵,含蕴不尽。
张固《幽闲鼓吹》载白居易到长安袖此诗谒名士顾况。
顾况见到"居易"二字,打趣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当他
读到"咸阳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时,立即嗟赏说:“道得箇语,居即易矣。”这个记载或出于传
闻,但可见当时人对这首诗已有很高的评价。
忆江上吴处士①
贾岛
闽国②扬帆去,蟾蜍③亏复团。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
兰桡殊未返④,消息海云端⑤。
【注释】
①处士:隐居自处不仕之人。②闽国:指唐代的福州(治闽县,在今
福建省闽侯县东北),汉初为闽越国。③蟾蜍(chánchú缠除):
代指月亮。《初学记·天部》引《五经通义》:“月中有兔,与蟾(同
“蜍")并。”蟾蜍:虾蟆。④这句是说,友人(吴处士)去后未归。兰
桡(ráo饶):兰木做的桨,这里代指友人的船。殊:很,极。⑤这句是
说,只好等海云那边(指闽地)带来的消息。
【解说】
这是诗人秋天思友之作。几月前的夏天,友人吴处士
赴闽,行前曾与诗人在长安聚会,半夜雷雨之际,吴在灯下
为诗人吟诗。所以诗里有对这一情景的回忆。首联即点题,
“闽国"是处士所赴之地,"扬帆"应"江上"。”蟾蜍"句说赴闽
后,月已几度圆缺,以引起怀念之词,应题面"忆"字。颔联
是名联,承第二句,谓当初二人所聚会之长安,如今却是叶
落、水寒,一片秋天萧瑟景象,笔力苍劲。而且自然转到颈
联,即从眼前秋景转而回想起当初夜雨聚会情景,一片深
情,感人肺腑。尾联说盼见不易,只好寄希望于书信,在惋
惜怅惘中作结。贾岛的诗,力矫熟俗而造意平淡,让人在平
淡中味出深长来。这诗写得极概括、极精练,而且有气象。
是一首难得的忆友的佳作。
商山①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③,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③。
槲叶④落山路,枳花明驿墙⑤。
因思杜陵梦⑥,凫雁满回塘⑦。
【注释】
①商山:又名地肺山,在今陕西省商县东南。②动征铎(duó夺):是说
车子启程。车上有铎铃,旅客行役,车行铃响,故曰"动征铎"。③二
句谓征客闻茅店鸡鸣起身赶路,天边还挂着残月;启程时经过板桥,
桥上晨霜留下了行迹。④槲(hú胡)叶:指槲的旧叶。槲树春天发
芽时,旧叶脱落。⑤枳(zhí直)花:枳树在春天开白花。这句是说,
枳花在驿墙边开得耀眼。⑥这句是说回想起过去杜陵的生活恍如
梦境。杜陵,在陕西省长安县东南,秦时为杜县,有汉宣帝陵墓,故称
杜陵。⑦这句是说满塘都是野雁。凫(fú扶):野鸭。回塘:曲折的
池塘。按,这句所写是常使作者怀念的长安旧游场景的一个片断。
他的《渚宫晚春寄秦地友人》说:“凫雁野塘水,牛羊春草烟。秦原晓
重叠,灞浪夜潺湲。”
【解说】
温庭筠(812-?)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
县)人。宰相温彦博的远孙。屡试进士不第。做过方城尉,
迁隋县尉,终国子助教。他与李商隐齐名,人称"温李"。但
总的说,他的诗词藻浮艳、内容比较贫乏,不如李商隐深厚
含蕴、丰富多采。不过他用律体写吊古、旅怀有时却也情境
宛然、感慨沉挚、意味隽长。有《温飞卿诗集》。
这是作者离开长安,途经商山时作。诗写旅店早起辛
苦赶路所引起的乡思。首联说驱车上路怀念故乡。中间两
联写眼前实景,其中"鸡声"一联尤其著名,仅排列几件事
物,就构成一幅北方山村野店春日早行图,情景宛然在目。
颈联"槲叶"、"枳花"点缀驿路风光兼明春令。尾联写回忆
旧游杜陵事,感到依稀似梦,与首联思乡照应。
菊
李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①黄。
陶令篱边色②,罗含宅里香③。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④。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⑤。
【注释】
①融融冶冶:形容色彩浑融一片。②陶令:陶渊明曾做过彭泽县
令,故称陶令。篱边色:指菊。东晋陶渊明归隐后写《饮酒》诗,有"采
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句。③罗含:东晋罗含品行超众,等到他
致仕还家,阶庭忽然兰菊丛生,人们认为这是他的道德品行所感化。
(《晋书·文苑传》)宅里香:指菊花。④二句是说,菊花几时禁得住
重露的摧残,它实在是怕时光的迟暮。重露:太多的露水。残阳:指
晚景。这里以菊的晚景比人。屈原《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
人之迟暮。”⑤二句是说,希望能把菊花高置白玉堂上,以便对酒
观赏。泛:指泛觞,就是饮酒。金鹦鹉:指酒杯。《岭表录异》:“鹦鹉
螺旋尖处屈而朱,如鹦鹉嘴,故以此名。……装为酒杯,奇而可玩。”
白玉堂:贵人所居。又《梦溪笔谈》:“唐翰林院在禁中,乃人主燕居之
所,玉堂、承明、金銮殿皆在其间。”这里代指朝廷。
【解说】
这诗大约是武宗会昌五年(845)作,其时作者正罢官闲
居。诗是托物言志,以菊花自况。首联描摹菊花色调淡雅,
丰韵翩翩。”暗暗淡淡"、"融融冶冶"皆贴切入化。颔联用陶
令、罗含典烘托菊花品格。颈联"禁重露"、"怯残阳"写菊花
深忧迟暮,似是前人所未尝道。尾联言志,"升君白玉堂",
暗含自己希望被朝廷赏识之意。这诗虽是咏菊,亦句句自
况,写得清绮秀逸,意思醒豁。
晚晴
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①,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②。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③。
越鸟巢乾后,归飞体更轻④。
【注释】
①这句说居处幽深,可以俯视夹城,是暗示登临之意。夹城:即重
(yīn因),指城门外面的曲城,又称瓮城。②二句是说天意同情那
些生在幽僻处的花草,怕它们为夏雨所困扰,所以傍晚放晴,这正是
人间珍重晚晴的原因。按,这里作者似以幽草自比,说晚晴给它带来
生机。”重晚晴"还包蕴着作者对人生的一种积极的态度。③二句
是说,雨晴后空气清爽、万物明晰,登阁临眺,觉得视野阔远,斜阳余
辉虽微而仍注进小窗,有一片光明。并添:更增添。迥:远。注:倾
泻。④二句借雨晴后越鸟归飞体轻、巢乾得栖息之所,比喻自己寄
居南方,仕途顺利。越鸟:越地(指南方)的鸟,这里用以自比。《古诗
十九首》:“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解说】
这诗是宣宗大中元年(847)作,当时诗人在桂林,为桂
州刺史、桂管防御观察使郑亚掌书记。首联于叙登临之时,
即出"夏犹清"三字以暗示雨晴。颔联却撇开登临所见,先
就"晚晴"二字生发议论,把"人间重晚晴"这个大纲领揭示
出来,点明题旨。因为晚晴的意义并不限于晚晴景象的可
喜,还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在内。直到颈联才补写登临眺望
所见的景象,说晚晴使人高阁临眺时视野更远,而夕阳的返
照给阁窗注进一片光明。这就把眼前的景象和晚晴的意义
联系起来。尾联以越鸟为比,绾到自己,也是说明晚晴的意
义。而且它又以"巢乾"切晴,"归飞"切晚,照应了题面。全
诗句句说着晚晴,其乐观明朗色调也从晚晴生出。而构思
之精审,用语之简妙,在诗人的五律中也是比较突出的。
赋得①腊雪连春雪
王禹偁
腊雪②连春雪,商民舞且歌。
数年求不得,一尺未为多。
试法烹茶鼎③,资吟落钓蓑④。
登楼应更好,丹水⑤是银河。
【注释】
①赋得:参见前白居易五律《赋得古原草送别》注。②腊雪:腊月
(农历十二月)下的雪。③试法:古代饮茶,始于东晋,而盛于宋朝。
唐陆羽著《茶经》,宋蔡襄著《茶录》,对茶叶的精选、制作、储藏以及烹
试饮用之法都非常讲究。这里说"试法"即指尝试烹茶之法。鼎:烹茶
的器具。④这句是说,雪落钓蓑,可助诗兴。资:助。吟:吟诗。
⑤丹水:即丹江,流经商县。
【解说】
王禹偁,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山东巨野)
人。太平兴国八年(983)进士。出身清贫,关心人民疾苦。
因正直敢言,先后被贬为商州(治今陕西商县)团练副使、工
部郎中,滁州(治今安徽滁县)、黄州(治今湖北黄冈)、蕲州
的知州。人称"王黄州"。他是宋初最著名也是影响最大的诗
人,不满意宋初轻浮艳冶的文风,主张诗歌要反映现实。他
对杜甫和白居易很推崇,说自己"本与乐天(指白)为后进,
敢期子美(指杜)是前身"。(《前赋春居杂兴诗……聊以自
贺》)他的诗有较强的人民性,风格朴素自然,语言通俗浅
易。有《小畜集》。
这首诗是诗人在商州作。题下有作者自注:“商州数年
无雪。”题目加"赋得"二字,则限定此诗内容是咏"腊雪连
春雪"。首联点题,说欣逢腊雪连接着春雪,所以商州百姓载
歌载舞,充满了希望的喜悦。这也正是诗人自己的心情。颔
联指出商民欢庆大雪的原因是"数年求不得"。所以一旦下
雪就总嫌不够,说是"一尺未为多"。因为心情欢畅,就想到
煮茗,想到冒雪披蓑钓鱼寻诗。这样仍觉兴有未尽,于是想
到登楼,要远眺这银装素裹的世界。全诗洋溢着诗人难以
抑制的兴奋心情。
鲁山①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②,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③,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④?云外⑤一声鸡。
【注释】
①鲁山:在今河南鲁山县东十八里,北宋时属汝州。②惬(qiè切):
适意,指精神舒畅。③《太平御览》卷九○八引《诗义疏》:“熊能攀
缘上高树,见人则颠倒投地而下,冬入穴而蛰,始春而出。”又引《续搜
神记》:“熊无穴,居大树孔中。”云"霜落",知已天寒,故熊升入树穴蛰
居。④何许:何所、何处。⑤云外:说明是在远处的山间。
【解说】
梅尧臣,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安徽宣城)
人,北宋早期诗人。屡试不第。初以从父梅询的恩荫做过
县主簿、知县等地方官吏。由于大臣屡荐,得赐进士出身。
嘉祐元年(1056)为国子监直讲,累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曾
参加编修《唐书》,书成,未奏而卒。他在当时就极负诗名,
初喜清丽淡远,久则涵演深远,间亦出以怪巧,开了宋诗新
巧、散文化、议论化的风气。为追求古淡,有时显得生涩。有
《宛陵集》。
按,梅尧臣有《田家语》、《检覆叶县鲁山田,李晋卿饯于
首山寺》诗,皆仁宗康定元年(1040)任襄城(今河南襄城)知
县时作,则《鲁山山行》当是此次受诏行田,经行鲁山时的作
品,首联点"山行"题目,说此行正好满足野外流连的情趣。
“千山高复低"生动写出行路所见山势起伏的情状。颔联继
续铺写,先说山峰秀拔多姿、穷极变幻。”好"字、"改"字用
得贴切、自然,而且新鲜别致;次写山间小径曲折幽深,自己
因赏玩山色以至迷失路径。颈联点染"幽径",写霜落天寒、
深林空寂,所以可见熊升于树,鹿饮于溪。尾联用云外鸡
声,以见人家远隔,进一步反衬山行的静谧气氛。且设为问
答,自然流走。方回《瀛奎律髓》说:“王介甫(即王安石)最工
唐体,苦于对偶太精而不脱洒。圣俞此诗尾句自然,熊鹿一
联人皆称其工。然前联尤工而有味。”
春寒
梅尧臣
春昼自阴阴,云容薄①更深。
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②。
亚树青帘动③,依山片雨临④。
未尝辜⑤景物,多病不能寻⑥。
【注释】
①云容:云态。薄(pò迫):迫近,形容云低。②这句是说,因为寒
冷,花心不能舒展。③这句是说,树上挂的青帘(青色的酒旗)被
风吹动。亚树:压树,指悬挂在树枝上。④这句是说,傍着山有片雨
降临。片雨:指降雨的范围有限。山间常有此景。⑤辜:辜负。
⑥寻:探寻、寻赏。
【解说】
此诗为作者庆历六年(1046)初春任许州(旧治在今河
南省许昌市)签判时作。诗写病中对春寒的感受。首联点
春寒,因为虽是春昼,却天色阴沉,云层又低又厚。这二句
把春阴写得很逼真。颔联从蝶和花的瑟索情态透出寒意
来。颈联写风吹帘动,片雨降临,再补说春寒。尾联说自己
未尝辜负春景,但因多病不能赏玩了。纪昀说这诗。三四托
意深微,妙无痕迹,真诗人之笔"。就是说,这诗有所托讽。
“蝶寒"二句极平常的话,却含蓄深婉,"蝶"、"花"的情状恰
与诗人的穷愁多病的处境互相比照,人们会从自然界的春
寒联想到诗人政治上的凄冷之感。读后给人一种幽峭的感
觉。梅尧臣曾谈到自己写诗的体会,说:“若意新语工,得前
人所未道者,斯为善矣。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
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也。”(欧阳修《六一诗话》引)这
首诗基本达到了这样的境界。
秋怀
欧阳修
节物①岂不好,秋怀何黯然②?
西风酒旗③市,细雨菊花天。
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④。
鹿车终自驾,归去颍东田⑤。
【注释】
①节物:时节风物。②黯然:苦闷失志的精神状态。③酒旗:酒
幌子。④此句意谓自己日食万钱感到羞耻,也就是说自己居其位
而不谋其政是可耻的。包羞:《周易·否卦·六三爻辞》上说:“象曰:
包羞,位不当也。”食万钱:语出《晋书·何曾传》:“日食万钱,犹曰
无下箸处,"说的是食馔的精美;这里则借指俸禄的丰厚。⑤二句
是说,自己终当驾着鹿车到颍东去隐居。鹿车,指小车。汉代鲍宣
曾与妻挽鹿车还乡隐居。颍东田:颍水以东(其地当距颍州不远)
的田园。按,皇祐四年(1052)欧阳修与梅尧臣曾有颍东买田之约。
欧有《因马察院至云见圣俞于城东辄为长韵一首奉寄》,说:“行当买
田清颍上,与子相伴把锄犁;"梅有《依韵和永叔见寄》,说:“傥公他时
买田宅,愿以藜杖从招携;吾儿诗书不足取,亦以助力于耕犁;"梅之
《高车再过谢永叔内翰》说:“老虽得识不足显,愿与公去驩乐同。驩乐
同,治园田,颍水东,"皆可证。
【解说】
这诗大约是欧阳修五十多岁时所作。此时他已结束了
因被贬、迁转而延续了十二年的地方官生活,回到朝廷。但
弄权小人怕他再被重用,便多方对他诬蔑、诽谤。他见朝廷
腐败、小人得志,自己却无力改变这种政治局面,所以很自
然地产生了归田之思。这诗就写他由秋天风物的触发而产
生的十分复杂的感想。首联开门见山,把美好的节物和黯
然的心情做了强烈鲜明的对比。颔联承首句,点缀节物。秋
风飒飒,细雨霏霏,然而也有销寒的美酒和傲然竞放的菊
花。这就在萧瑟凄迷的气氛里给人带来不少兴奋和慰藉。
这是名联,写得情味婉妙。颈联承次句,说明感慨的原因。
他深以政事为忧,但自己却双鬓已白,只是坐食官禄,这种
处境不禁使人生悲。尾联是他无限感慨后得出的结论:洁
身自好,到颍东去隐居吧。这个结论看来有些消极,但却从
侧面反映出一个正直的封建士大夫不肯尸位素飡的品质。
和石曼卿明河咏①
苏舜钦
八月银河好,天高夜自明。
楼台通迥意②,风露得余清③。
几为浮云乱,都宜小雨晴④。
离人⑤强回首,耿耿邈无情⑥。
【注释】
①石曼卿:名延年(994-1041),宋城(今河南商丘)人。曾任太子中
允、秘阁校理。有《石曼卿诗集》。明河:银河。②这句写自己在楼
台遥望天空,心神远驰。迥:远。③此句意谓享受一点七夕以后的
风露的余清。风露:指七夕(旧历七月七日)的金风玉露。李商隐《辛未
七夕》:“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④二句是说银河多次
被浮云扰乱,看不分明;只有雨晴后的银河最亮。浮云:似指小人。
如《古诗十九首》:“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即以"浮云"指小人。
这里疑指吕夷简之流。《世说新语·言语》载:“司马太傅斋中夜坐,于
时天月明净,都无纤翳,太傅叹以为佳。谢景重在坐,答曰:'意谓乃
不如微云点缀。'太傅因戏谢日:'卿居心不净,乃复强欲滓秽太清
邪?'"这种戏语,也是双关社会政治的一种譬喻。可与此二句参看。
⑤离人:指牛郎和织女,不必实指人间的离别情事。⑥耿耿:明亮
的样子,形容银河。邈无情:是说银河无情,把牛郎织女远远隔开。
邈,远。
【解说】
苏舜钦,字子美,梓州铜山(今四川省中
江县)人,后来迁居汴(今河南省开封市)。少慷慨有大志。
宋仁宗天圣年间,学者为文多有追求对偶骈俪的毛病,只有
苏舜钦和河南穆脩好为古文歌诗,一时豪杰多从之游。后
来因为他参与范仲淹的政治革新集团,被权臣王拱辰诬陷
免职,寓于吴中(今江苏省苏州市),买水石作沧浪亭,努力
读书,常发愤懑于诗歌。诗风飘洒豪畅,尤长于七绝。与梅
尧臣齐名,世称"苏梅"。有《苏学士文集》。
这是作者和友人石曼卿的诗。据《宋史》,仁宗时,权臣
吕夷简当政,曾于明道二年(1033)和景祐三年(1036)以"越
职言事"、"任用朋党"等罪名诬陷正直的朝臣,使范仲淹等
人一再贬官外放。景祐四年(1037)以后,仁宗逐渐醒悟,康
定元年(1040)正月,又"尽除越职言事之禁"。这就是庆历
变法的历史背景。又按,石曼卿卒于庆历元年(1041),此
诗应该是这年以前的作品。首句"八月银河好"是全诗纲
领,不但写实、点题,而且也隐指朝廷的政治形势。其他几
句都围绕这个题旨展开铺叙。次句以"天高"承"八月",以
“夜自明"申说"银河好"。颔联说明所望者乃七夕以后的银
河,所以有"风露得余清"的话。”楼台"句补出在何处仰望
银河。颈联再指出所望的乃是雨晴后的银河,恰好和"浮
云乱"时的银河形成鲜明对照。尾联与首联照应,再次强调
是"八月银河"。因为七夕已过,即使牵牛、织女勉强回首,
看到的只是一道无情的银河,分明把伊人隔得老远,而无鹊
桥可通了。这诗好处是一面咏物,一面又双关着朝政,把对
“八月银河"的爱和对当前朝政的展望融成一片,耐人咀嚼
玩味。
贾生①
王安石
汉有洛阳子,少年明是非②。
所论③多感慨,自信肯依违④?
死者若可作,今人谁与归⑤?
应须蹈东海,不但涕沾衣⑥!
【注释】
①贾生:指贾谊。②明是非:李璧《王荆文公诗笺注》:“当时天下皆
已谓治安,而谊独以抱火措薪为忧,能明是非者。”是说贾谊看到当时
隐藏在安定局面下的危险因素,深怀忧虑,所以说他"明是非"。
③所论:指汉文帝时,贾谊屡上疏陈的事,其中有"臣窃维事势可为
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的话。④这句是说,贾
谊对自己的看法很自信,怎肯唯唯诺诺、含糊敷衍?依违:处在顺从和
违背之间,说明态度不明朗。⑤二句语出《礼记·檀弓》:“赵文子
与叔誉观于九原(赵文子和叔誉到九原游览),文子曰:'死者如可作
也,吾谁与归?”意思是死去的人如能复活,我将赞同谁呢?也就是
说,如果贾谊复生,今人有几个会赞同他?作:兴起,这里指复活。谁
与归:即归向谁。与:语助词,无义。⑥二句意谓贾谊若生在今
天,眼前时事一定会使他感到更为痛切,就会象鲁仲连那样蹈东海而
死,而不止是流涕沾衣了。这说明当时危机要比汉文帝时还严重,而
且王安石的感慨也更为深沉。鲁仲连,战国时齐人,反对尊秦为帝,
说宁肯蹈东海而死,也不做秦的臣民。(见《史记·鲁仲连列传》)
【解说】
这是一首政治性很强的诗。通过赞美贾谊来表明自己
的政治态度。诗的前两联肯定贾谊的政治见解和原则性。
首联点题,指出贾谊年少而知是非。颔联说贾谊的议论多
感于时事而发而且能够坚持自己的主张,不肯模棱两可。
颈联暗示贾谊的见解和为人,当今和者甚寡,言外有以贾谊
同调自许之意。尾联说今天的政治局面要比贾谊的时代严
重危险得多,这是补充上联,说明自己所以推重贾谊的原
因。这首诗虽写得很概括,但因有很深的政治背景,所以使
人感觉寄托深远,含蓄厚重。
第41章千家诗25